APP下载

论山西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2013-02-15丁保玉张海龙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形意拳传统武术武术

丁保玉,张海龙

1 山西形意拳的境遇和希望

1.1 多元文化冲击下形意拳的落寞

山西形意拳是中国武术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民族融合与地域文化冲突中形成和发展而成的优秀拳种。随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武术家衰老和去世,许多罕见而宝贵的武学失传的状况日益明显。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破坏了我们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大部分有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武艺在一些地区、村落没能更好地传承下来.同时受物欲横流社会环境的影响,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武艺正在消失,民间绝大部分武艺已经到了消亡的境地。形意拳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其呈现方式和传承手段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与人的思维、理念、情感、习俗生活方式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山西形意拳的保护和传承将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一是民间形意拳传人的生存状况堪忧;二是由于受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武技项目的影响,形意拳已经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当今外来的跆拳道和空手道等项目以其鲜明的特征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特别是跆拳道,在短短几年时间就风靡中国各大城市,成为青少年竞相追求的时尚武艺,而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以及中国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却得不到很好地传承。另外,广大群众对形意拳的推广并不是十分看重,大都认为这都是祖辈们传下来的不会断绝,而令人感到失望和伤感的是,形意拳这一民族沉淀的精髓正在逐渐衰落。

如果说形意拳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光芒,那么西方的体育思想表现出的是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自我,是一种不断张扬的过程。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注重和谐、完善自我,是注重自我内在修养的过程,形意拳文化的内敛和西方文化的张扬格格不入,使它们在内涵上相差甚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山西形意拳以其厚重的底蕴而显得沉滞,甚至落寞。

1.2 山西形意拳文化的保护和抢救

我国传统武术源远之长、种类之繁、内容之丰、举世无双。山西形意拳作为传统武术的一部分,在收集、整理、保护和继承这些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形意拳世代绵延、薪火相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当我们在为山西形意拳悠久灿烂的文化底蕴骄傲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可再生性,并有断痕即消亡的趋势。

2011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发展部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关于“大武术观”的座谈会。这次会议对武术的发展形式、武术的功能价值、参与人群、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只有营造大团结、大空间,才能迎来武术的大发展。“大武术观”的提出,无意中打开了武术思想的阀门,使传统武术百花苑中的每一朵奇葩都在大武术观的指导思想下,与时俱进、相互包容,创造了武术发展的新辉煌。正如高小军所说:“大武术观是中国武术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强协调、促进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2012年,中国武术协会以“大武术观”来统一思想和行动,在保护武术世代绵延、薪火相传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基层武术,建设武术之乡、扩大段位建设,推动段位普及、携手教育部门,武术走进校园、研究武术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等,这些措施必将引导形意拳在新时期发挥其多元功能。在不断满足形意拳练习者的精神、文化、健身需要的同时,更进一步架起了其交流、传承的桥梁。同时,很多有志的武学之士身体力行,广览博采,出版了大量的武术书籍、音像材料,同时各种武术比赛层出不穷,又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一批专家、教授孜孜不倦地进行武术的科学研究,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这些都促进了传统武术的开展。再加上近些年,为了中国武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武术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当前的武术套路、内容和规则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来加快中国武术奥林匹克化的步伐。所有的这些针对性保护措施都会使得形意拳在广泛的领域被推广出去,不会被遗忘在文化的角落。

2 对山西形意拳传承途径的分析

我们从传承角度把太极拳、八卦掌等拳种的成功发展、传播与山西形意拳的传承进行对比,发现传承并不排斥进化,有创造才会有发展、有进步。但在当今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农耕文明的自然进化被迎合商业目的的现代化所侵蚀,破坏了形意拳传承的本来面目,这样很容易造成传承的中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有所凭依,尤其是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不经意之中某些传统武术就会因传承人的死亡而自生自灭、消于无形,所以,运用适当的手段阻止传承的中断”[2]。为了使山西形意拳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面从社会传承、家庭(师徒)传承、学校传承三方面进行探讨。

2.1 社会传承

社会传承是指由众多的社会成员共同参与传承某种形式的传统武术形式,并在习练和继承的基础上使这种形式的传统武术有所发展与创新[3]。山西形意拳,自创立以来,技术和理论体系日益完善,社会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形意拳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到,社会成员的参与是形意拳发展的基础。如社会成员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车毅斋、宋世荣、布学宽、贾蕴高、孟天赐等人,对形意拳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形意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如在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风俗、礼仪等产生于民众,反过来又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规范力。形意拳作为山西的优秀传统拳种,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风俗和当地晋商文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形意拳中的礼仪制度、规章戒律等也是社会传承的结果。现如今,社会传承的关键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出版图书、发行杂志、竞赛、竞技等多种途径,利用书籍、报刊、影视等各种媒介,让形意拳这种不可再生性的拳种保存下来,让有志于学习山西形意拳的人能够以多种方式接触、学习、欣赏、感受中国传统武术。

2.2 家庭(师徒)传承

家庭(师徒)传承指的是在家庭或家族范围内进行传授和修习,以达到技艺和文化继承之目的,家族传承不只局限在血缘关系内,还包括师徒之间。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注重家庭和家族凝聚力,而武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家庭或类似于家庭的各拳种、门派流传的,所以形意拳的师徒传承本质上还是家庭传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由血缘关系或师徒关系结成的习武群体,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下,以师父经验认知为主导,在群体内部闪烁着温情脉脉的人伦色彩,对外却表现出极强的文化排斥性。这种排斥性一方面固然不利于拳种之间正常的融合取长,但另一方面在当时条件下对形意拳从技术到理论的丰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出于对自身武艺的珍视和对家族的荣耀感,中国古代素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以防女儿出嫁后把自己的真传传到外姓人那里,尽管这样存在着不利于创新和容易形成利益团体,滋生事端的弊端,但这种做法也有利于形意拳传人世代经验的传承积累,这在旧时代对保护形意拳的传承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

2.3 学校传承

目前,形意拳在自然传承环境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学校传承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学校传承可以扩大传承面,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杰出传承人。从1996年山西省太谷县被原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武术之乡”的巩固和发展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但形意拳在太谷的发展并不稳定,传承人老龄化,认真习武者青黄不接,太谷形意拳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困境。经太谷县车氏形意拳第三代传人杨凡生的提议,太谷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推广形意拳。在2008年太谷县教育局明确提出在全县学校普及形意拳的实施意见。太谷县是形意拳创立、发展和传承的主要区域,太谷县教育局在全县100多所中小学校中推广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把形意拳列入当地中小学课程,当时就有四所学校作为试点开展形意拳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使传统文化在孩子们中间流传开来,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强健身体、锻炼意志,反映了教育部门对学校传承价值的认可。

3 山西形意拳传承的具体策略

3.1 以人为本,活态传承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很大,所以山西形意拳保护的重点不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形意拳文化,对其的保护应始终着眼于“人”。离不开传承人主动性的发挥,其关键就是口传心授的“传承”,传承要以活态传承为主,静态保护为辅。可在形意拳的原生地建立合理有效的传承机制,在制定传承机制时,要为传承人能自主进行传承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如自1996年山西省太谷县被原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武术之乡”的巩固和发展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特别是近年来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举办了两届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目的是为了打造山西形意拳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和普及山西形意拳的发展,不断提高“武术之乡”的建设工作水平,积极展开对形意拳的传承人的保护和鼓励建立传承机制,是当下传承的主要工作。

3.2 整体传承

“学习少林功夫要去少林寺,学习陈式太极拳就要去陈家沟”,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在原生地的整体传承。任何传统武术都是由多种技艺和技能共同构成的。如果置其他技艺于不顾,只保护其中的某项技艺,即使保护的再好这种技术也不可能完整的传承下来。山西形意拳的整体性保护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能体系的完整,一是生存环境的完整。形意拳建立在山西特定的地域文化基础之上,融汇了地域文化下的众多因素,集中体现了山西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形意拳不仅包括习练方法、套路种类、技法运用、理论体系等,还包括门派典故、武林轶事、礼节仪式、练习口诀、传承制度等多种形式。所以形意拳是特定环境的产物。形意拳起源于太谷,产生于农耕文明,鲜活的存在于民间,离不开民间的文化土壤。

3.3 原真性传承

武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系统:即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所谓传统武术就是指历史上创造并流传或保存至今的,未被刻意改变的;所谓竞技武术就是那些在传统的、原生武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兴武术,而原真性传承的重点正是这种未经改造的传统武术。同时,“大武术观”强调追求武术发展的多元化路径,而且也强调追求武术发展的历史性、当代性和未来性价值的利用和开发。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冲击下,为了把我国武术推向奥运会,国家武术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对武术发展有利的措施对竞技武术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努力将武术推进奥运会,这也是武术的长远发展。传统武术负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它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竞技武术无法替代的。它不仅具有古朴、实用、精悍的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它凝结着一种对个人内外兼修的熏陶,因此,传承山西形意拳应当坚持原真性。

3.4 传承与发展并举

山西形意拳不仅具有健身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而且还是有经济价值。发掘、利用好它的健身价值、经济价值,十分有利于形意拳的保护和传承。例如发挥山西古城旅游资源优势,象山西著名风景区常家庄园、乔家大院、曹家大院等,在观光者旅游古城的同时对山西形意拳进行宣传。让游客在无形之中了解形意拳,使之得到更好地传播。把这一优秀的拳种结合当地古文化特色永久地保存在其中,使之成为活动着的“文物”。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了充足的财力对形意拳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建起网站,组织形意拳传承人创办武术学校或武术大师高校授课,使形意拳快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4 结语

山西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要以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为重点,以学校传承和社会传承为辅助;对山西形意拳的保护,传承人是重点,自主传承是传承工作成功实施的保障。传承工作要以活态传承为主,静态保护为辅,可以采取在有文化古城的地方引进形意拳等措施,进行山西形意拳整体性、原真性的保护与传承。

[1] 高小军.重视前沿课题研究引领武术学科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4):114 ~119.

[2]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4 ~36.

[3] 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10.

猜你喜欢

形意拳传统武术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形意拳十二形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