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姿振动训练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沉降率的影响
2013-09-19徐树礼张雪临闫之朴
徐树礼,张雪临,闫之朴
长期运动训练可使运动员的血液性状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1]: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容量增加。近二十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振动训练研究主要集中在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弹性成分)、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综合症的即时效应与结构性效应、增长机制、疲劳进程、康复治疗、肌电图[2]和振动模式[3]的宏观训练效果领域内,但振动训练后血液生理状态的报道鲜少,而红细胞异常,将引起机体循环障碍,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产生疾病,因此,振动训练后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沉降率的影响的研究对监督振动训练生物体的训练效果和深化人们对振动训练效果的辩证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运动训练专业24名志愿者,其中男14名、女10名,世居平原,无慢性病史,不吸烟,不饮酒,不肥胖,经过严格健康体检,实验期中不服药,不参与其他运动训练,签订同意合同,按标准完成实验要求动作。实验过程中两名男生生病吃药,一名女生处月经期,21名(男12、女9)完成全部测试。
1.2 实验法
1.2.1 实验方案 随机分为一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每组男四人,女三人:对照组,两脚站在振动台上,躯干垂直,选择个人最大负重的75% ~80%,做负重深蹲到个人最大程度,8次/组(1次/3s),周日休息,其他每天下午(4:00—5:00)一次课,时间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同之处:只在训练时作振动台振动(加速度 a=1.8g,g=9.8m/s2),其中振幅分别为低频高振幅(频率45Hz、振幅10mm)和高频低振幅(90Hz、5mm)。
1.2.2 血样采集及处理 实验前、实验后一、二、三月最后一天在前一天休息的基础上,清晨安静时(7:00—8:00)空腹静脉抽血5mL,注入抗凝管,轻微混匀1min,在校医院检测。
1.2.3 测试仪器 采用北京产LBY-N6A型全自动血流变仪(含血沉压积仪)对全血进行直接、快速准确的自动测量,适用于非牛顿流体和牛顿流体的测量。技术指标:切变率变化范围:1S-1~200S-1;测量精度误差:<±3%;样品用量:0.8mL;测试速度:40个样本/小时;样品位:60个原试管孔位/每盘;测试区温度:27℃ ±0.5℃。
1.2.4 指标测试与方法 每一份标本都测定在高剪切率为 200S-1,中剪切率为 50S-1,低剪切率为1S-1,在封闭环境下检测血浆;用微量毛细管法测红细胞压积,温度为25℃ ±1℃;用粘度法测变形性;用血沉曲线法自动测定血沉;用血凝测定法测血浆纤维蛋白原。
1.3 数据处理
利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站姿振动对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TK值)、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表1显示,对照组的红细胞压积保持稳定,变化几乎为0,TK值降低2.70%,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1.52%;低频高振幅组和高频低振幅组的红细胞压积和TK值变化趋势基本类同:第一个月末和实验前一天比较明显升高,随后两个月的升高速度减慢,第三月末与实验前一天有比较显著性升高(P<0.05),低频高振幅组和高频低振幅组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未有显著性上升(P>0.05)。
表1 站姿振动对红细胞压积、TK值、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2.2 站姿振动对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S)的影响(见表2)
表2 站姿振动对ESR、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的影响
表2显示,与实验前比较,对照组血沉明显减慢6.75%,低频高振幅组和高频低振幅组的血沉K值和红细胞电泳时间分别升高 9.43%、12.31%,11.89%、12.89%,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 分析与讨论
3.1 站姿振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表1对照组的红细胞压积变化几乎为零;低频高振幅组和高频低振幅组的红细胞压积虽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分别比训练前增加了4.90%、5.99%。红细胞数量增多,会使红细胞聚集机会增多,血液流动时层流间摩擦力增大,聚集体的数量和粘度增加,血流的阻力会随 HCT增高而大幅度增加[4]。这些因素也使全血粘度各指标都增加。用粘性方程Dintenfas计算TK值-红细胞变形指数,反映RBC变形能力。TK=(ηr0.4-1)/(ηr0.4HCT),式中 ηr为血液的相对粘度,即全血与血浆粘度之比,HCT是红细胞压积。TK值与HCT无关,仅取决于相对粘度ηr。表3对照组的TK值降低2.70%,说明排除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对照组的红细胞变形能力稍提高,这是因为运动训练淘汰老化的细胞,主要是红细胞,更新为新生的红细胞。随着更新率的增加,新生血细胞比例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越来越强;低频高振幅组和高频低振幅组的TK值分别升高6.76%、8.11%,说明排除红细胞压积的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降低,可能是因为开始时期振动促进贮血器官内老化的红细胞进入微循环血流,老化的红细胞占血中红细胞的比例增加。虽然排除红细胞压积的影响,但是使红细胞刚性指数增大;振动训练12周后,贮血器官内老化的红细胞已经更新多次,这种因素可以排除,但TK值继续升高,可能会是振动引起红细胞本身性质的变化的原因,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红细胞变形性的降低会使全血粘度,尤其是高剪切率下全血粘度升高。不仅造成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影响体内微循环有效灌注和 RBC寿命,而且血管结构也可能受损。
表2中对照组的血沉明显减慢,由血沉方程计算公式K=ESR/[-(1-H+1nH)](In是以e为底数的对数,H是红细胞压积)求得的K值下降1.01%,但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血沉与方程K值的关系,说明除去红细胞压积影响后,力量训练使红细胞变形性增加,凝聚性减弱,也可能是红细胞压积降低;虽然实验组的血沉与训练前相比,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沉K值分别升高9.43%、12.31%,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坐姿振动的血沉效果不仅抵消了力量训练引起的血沉下降部分,而且有所升高。也就是说,若不进行力量训练,仅仅坐姿振动的血沉应分别上升7.87%、8.69%;根据血沉与方程 K值的关系,推断实验组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增大,可能是因为开始时期振动促进贮血器官内老化的红细胞进入微循环血流,老化的红细胞占血中红细胞的比例增加,虽然排除红细胞压积的影响,但是使红细胞活性指数降低,聚集性增强;振动训练12周后,贮血器官内老化的红细胞已经更新多次,老化红细胞因素可以排除,但血沉与方程K值继续升高,这可能与振动引起红细胞本身性质的变化有关。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强会使血液流动减慢,血流阻力增大,血液粘度增高,特别是低剪切粘度明显增高。其粘度增高的程度与红细胞的叠连速度及数量有直接关系,因为全血低切粘度值通常直接代表红细胞聚集性的强弱。
RBC的聚集性增高,促使血液粘度增加,也可能伴随其他血液流变性指标改变,导致血液阻力增大,流动性减弱,甚至使某些毛细血管堵塞,血液灌注量不足,造成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引起酸中毒,使RBC聚集进一步增强,变形性减退,形成恶性循环,给红细胞本身及血管壁基质带来深远的流变性改变,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还可导致血液的浓缩,引起许多脏器缺血性疾病。
表1中对照组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1.52%,说明力量训练使红细胞变形性增加,凝聚性减弱,也可能是红细胞压积降低的原因;低频高振幅组和高频低振幅组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上升3.18%、4.06%,说明坐姿振动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效果不仅抵消了力量训练引起的纤维蛋白原下降部分,而且有所升高。也就是说,若不进行力量训练,仅仅坐姿振动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应分别上升4.70%,5.58%,只是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振动刺激可能引起红细胞压积增加导致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或者引起红细胞本身或血浆中某些物质的性质改变,比如本来是蛋白质的底物,现在由于振动的刺激转化成蛋白质,自然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因为红细胞TK值和血沉方程K值都是完全排除了红细胞压积的因素,从振动引起红细胞TK值和血沉方程K值继续升高来看,振动引起红细胞本身或血浆中某些物质的性质改变的可能性较大,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因为红细胞在机体物质运输、机能调节、免疫和体温维持等方面仍发挥作用,若红细胞性质发生变化,这些作用其他物质无法代替。进一步说,红细胞性质发生的变化是否能及时回复,若不能回复,振动对红细胞的损伤将是致命的损害,长期接触振动的工人经常患的振动病就是典型的例证。
表2中对照组的红细胞电泳时间下降1.56%,说明力量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红细胞带电量减少,变形性增加,凝聚性减弱;低频高振幅组和高频低振幅组的红细胞电泳时间分别升高11.89%、12.89%,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坐姿振动训练首先使血细胞数量增加而导致血液粘度增加。随着振动时间的增加,排除红细胞压积的因素,可能引起了红细胞本身性质的改变,如血浆中血脂、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表面负电荷减少,相互间排斥力降低,在血液中相互聚集的机会增多,出现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等。
3.2 辩证地认识站姿振动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可能机制
振动引起血液流变性改变的机制还处在争议中,甚至有几乎相反的研究结果[5]。众所周知,运动训练淘汰了衰老的血细胞,促使机体产生了新生的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因此红细胞膜的刚性降低了,膜的弹性增加了。
在正常粘度范围内增加血细胞数量有利于更好地运输氧,增加载氧能力。但局部振动使血细胞数量增多[6],随着振动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压积增加过多,致使血液粘度增高过多,超过正常血粘度。同时,血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沉K值增高,只是电泳时间和血沉K值变化幅度较小。这些说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因为血浆变化较小,可能是振动训练使膜的刚性增加,膜的弹性降低,这种变形能力的降低是影响血液流变性的重要方面。许多血液流变性指标的改变导致了血流阻力的增加,由于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反而降低氧和其他养料的运输,也降低体内体温调节和清除废物的能力,使运动能力下降。因此,振动训练需要注意振动的时间。振动训练的振幅一般在1mm~10mm之间,振幅大于4mm[7]时,血细胞间产生相对横向运动,血细胞不同流动层次之间纵向运动的额外流动导致血液粘度增加。而为了追求训练效果,振幅5mm~10mm的居多,血液粘度增加更明显,因此,振动训练需要注意振动的振幅。
振动使毛细血管形态、本身功能性和病理性改变,引起血管内皮损伤[8];血管内皮损伤导致释放血管活性物质[9],血浆外渗[10],引起机体凝血机制紊乱[11];振动对血管的损害,提醒我们振动训练需要监测血管的变化。虽然当前振动训练研究显示的有利效果增加明显了,但是同时,不利训练效果也可能明显增加了。总体的训练效果不一定增加,可能是不利训练效果被我们忽视了,提醒我们还有很多潜在的变化或损伤需要我们去研究。毕竟振动训练是使用不同振动波人为地去干扰人脑神经冲动,达到机体神经逐渐适应人为设计的振动波的训练效果。虽有部分功效,但同时严重影响了机体生物电,对机体各系统的副作用很大。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将振动列为七大环境公害之一,成为一种环境污染。我国已将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文献中“振动对某一方面(力量、速度、柔韧性、疲劳等)的影响”的研究,仅仅就两者相关性进行研究,而至少没有考虑到其他众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频率,振动研究采用的频率集中在1Hz~60Hz,而人体各种器官特别敏感的共振频率在0.5Hz~80Hz,1Hz~30Hz的振动因与各器官的自振动频率相同引起全身多处共振,振动损伤最强,甚至引起神经、肌肉等的直接损伤[12,13];再比如振动时间,相关实验的时间均在45天内,一般振动使实验者肌肉力量、速度等显著性提高,神经冲动募集性增加,但工人中长期振动作业部位的肌肉力量、速度等显著性降低,表现肌肉萎缩,神经冲动募集性明显减弱,甚至出现振动性白指,这就使最长振动训练时间的临界值需要去研究;还有振动模式、方式、加速度、频率、振幅、部位、振动噪声级别和个体差异等。因此,利用振动训练需要考虑的参数选择、训练效果(有益的和有害的)应包括很多方面。本研究提醒我们在进行振动训练时需要加强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医务监督;同样,不同参数、不同时间的振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如何?振动后机体自身的调节如何适应?损伤是否能恢复?甚至可以设想,振动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是否是振动损伤的冰山一角?我们之所以发现这一角,是因为这一角变化的如此明显,这些都说明对振动训练需要加强多方面严格的医务监督的必要性。否则振动训练效果过忧不及。正如不能因为兴奋剂能提高兴奋性,使机体表现出更高竞技成绩,而漠视其危害性一样。所以,振动训练对教练员参数选择和医务监督能力等均有很高的要求,对振动进行更充分地辩证认识,权衡利弊,以便更好地利用振动,预防潜在危害。
4 结论
站姿振动训练可使红细胞数量增加,变形能力降低,血液流变性降低,流动阻力增大,高频低振幅振动的影响更早、更明显。建议应科学设计振动训练参数和提高医务监督能力。
[1]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许以诚,高炳宏,刘文海,等.振动与非振动力量练习时肌电图变化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4):54~55,61.
[3] 刘北湘.振动波方向、频率对振动训练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83 ~ 87.
[4] 陈绍芬.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意义[J].医学综述,1996,2(2):85 ~86.
[5] 井奈波良一,谷野利夫,田晃.局所振暴露のゥット全血黏度に及ぼす影响[J].产业医学,1988(30):392~395.
[6] Okada A,Inaba R,Furuno T,et al.Usefulness of blood parameters,especially viscosity,for the diagnosis and elucidation of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the hand-arm vibration syndrome[J].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1987(13):358 ~362.
[7] Yue Z,K leinder H,Mares M De,et al.On th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whole-body vibration part II.Lateral effects:statistical analysis[J].Studi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2007(2):111 ~125.
[8] 张春之,林立,曾晓立,等.手传振动对外周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植物神经功能关系的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1,27(2):102 ~104.
[9] 赵宝钰,满兴山,吕素芳,等.局部振动作业工人对血脂和血黏度的影响[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1):54~56.
[10] 林立,张强,郭子林,等.局部接振对家兔血浆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F-(1α)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1,27(2):104 ~106.
[11] F ilimonov S N,Dan ilevskaia L A,Gorbatovski IA,et al.Effects of local vibration on development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miners of South K uzbas[J].K LinMed(M osk),2002(11):34~37.
[12] 陈景藻.次声的产生及生物学效应[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19(1):9 ~14.
[13] 夏禾,张楠.车辆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