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女性主体性发展问题探析

2013-02-09张锦智

关键词:主体发展

张锦智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一、女性主体性发展是女性全面发展的核心

主体性(subjectivity)这个概念,通常的解释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即人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所谓女性主体性,就是作为主体的女性能够根据自身所具备的人格、心理、能力和知识水平等,清楚认识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自觉要求自身在各个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并在为此而努力奋斗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这里强调女性主体性,是由于传统社会中,只有男性才是主体,女性根本没有主体地位,也不具有主体性。

主体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从实质上讲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人的发展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不断弥补自身缺陷和不足,不断抛弃不适应新环境的成分而获得能够适应环境的新成分,从而使自身不断进步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外部环境提供条件,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身,是“由人本身以其主体能力推动的。人的发展就是追求和实现主体性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1]。人的发展也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在自主、主动、能动、自由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说,主体性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主体性发展不足就不是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女性的发展。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主体性发展不足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女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价值取向。从性别角度看,人类社会由男性与女性构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不能离开女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经这样讲过:“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2]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内在包含女性的全面发展。

女性主体性发展是女性全面发展的核心。女性发展是指女性作为“真正的人”“自觉能动的人”“与男人一样的人”,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不断摆脱奴役和压迫,逐渐消除歧视和不公,获得独立自主、自尊自爱、平等地位的发展过程。这样使得女性与男性一样,在权利、尊严、机会与价值上实现平等和协调发展。女性发展是女性作为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状况的改善,是女性作为主体的自觉、自主、自愿的全面发展。女性的发展是女性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发展过程,并以女性自身的主体能力推动的。所以说,女性主体性是女性全面发展的核心。

二、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现代女性发展现状分析

(一)女性主体性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和普及,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女性发展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与男性一样分享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果,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原来女性与男性由于生理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平等慢慢减弱。原来生产发展主要依靠体力,而男性在这方面确实优于女性,现代生产主要依靠信息科技知识,在这方面没有资料表明男性就一定优于女性。女性与男性一样,可以掌握这些先进科技,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一样能够得到提高,可以同样参与到社会生产过程中。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得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不是取决于原先的家庭背景,而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奋斗和所具备的能力与胆识。市场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自由运作机制和竞争机制给每个人提供了自由平等的机会。女性在主动参与市场经济,学会运用和驾驭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逐渐培养和塑造了具有一定自立自强和自主自由的主体性人格。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妇女权益、提高妇女地位和促进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有关的政策和方针,为女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除了这些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先进性别文化的广泛传播,为现代女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总之在现代开放社会时代中,女性不管在社会经济事务方面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独立、自主和自觉,主体性不断得到增强。

(二)女性主体性发展所遭遇的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女性在潜能的充分发挥方面,在独立自主的主体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自由全面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女性自身的独立自主性不强的问题。现代社会中,一些女性虽然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但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依赖心理并没有真正消除。把自身的命运寄托在男性身上,甚至喜怒哀乐也是源自于男性,而不是自身真正的心理诉求,对自己自信心不足,“甚至有一部分女大学生自卑、自怜、自弱,缺少自主性,依赖心理严重,她们即使不心甘情愿也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传统文化塑就的‘女人’形象”[3]。更别说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的,没有受过很多教育的女性了。

2.女性参与社会事务中遭遇的职场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有相当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与男性一样在职场中打拼,发挥着自己的才华。但是,很多女性参加工作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仅仅是应付而已,没有投入很多的精力,因而与男性相比,所获得的成就和发展也就稍逊一筹。另外,由于就业歧视等原因,女性在职场中承担的事务也是些一般的事务,真正重要的职位还是由男性所掌控。即使是在相对开放的高等学校,“知识女性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中居于高层次高地位的数量,仍然处于劣势”[4]。

3.女性在社会参与过程中的角色冲突问题。职业女性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扮演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由于两性生理的差异,女性身上的妻子母亲的角色并没有因为参与社会活动而放弃,尽到一个妻子母亲的责任也并没有因为工作的成就而有所降低。对于她们而言,社会和家庭其中一个领域价值的实现不是一件难事,问题在于大部分知识女性希望自己事业和家庭两不误,这二者在很多时候得不到协调,往往不能兼顾。角色冲突问题困扰着广大女性,从而使她们不知道怎么体现自身的价值,出现价值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女性妇女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

(三)女性主体性发展问题的根源

女性主体性发展所遭遇的挑战和面临的问题有诸多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乎是两类:一类是社会文化环境,一类是女性自身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是限制女性主体性发展的一大障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把拼命工作并且取得成就的女人看成是另类,不是真正的女人;期望女人扮演好生活角色,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是人们对于女性的角色期待;即使外出工作,女性一般也被要求是副手、助理等,真正重要的地位还是由男性来担当;如果在职场和家庭中遭遇冲突,一般认可是“妻保夫”,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妻子为了丈夫、孩子和家庭牺牲自己的事业,而保全丈夫职场在岗,否则便会认为不正常。“在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创业市场上都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对女性创业者往往冠上‘女强人’的帽子或者被认为是‘不安分的女人’‘没有女人味’,社会舆论和社会大众对女性创业的认可度低,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都影响了女性在准备创业时的积极性。”[5]总之,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着女性主体性的发展。

女性自身因素是阻碍女性主体性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女性对于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也存在极大的误区。女性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在家庭,大部分女性都认为,只要孩子好、家庭好,自己即使工作上做出点牺牲也是值得的。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孩子和丈夫身上,价值不是由自己来实现,而是通过孩子丈夫来体现。即使是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女性,也会觉得对家庭有一定的愧疚,这种情结使得女性自身不太敢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造成女性与男性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现实又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女弱男强”的正确性,从而陷入一种难以化解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说,女性自身的自卑、畏难和依赖等心理制约着女性主体性的发展。

三、促进女性主体性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女性主体性发展需要增强女性主体性意识和提升女性主体性能力,这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培育,更在于女性自身的自为自觉。

女性主体性意识是指女性能够清楚了解自身的特点,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认清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依据自身体验做出自主的评价和独立的选择。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行动都是受到一定思想指导的,意识对于实践来讲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说,对于女性主体性发展这个实践而言,主体性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女性发展,改变社会性别中男主女从的认知,从根本上取得男女实际平等的关键”[6]。不断增强现代女性的主体意识,可以使得作为主体的女性,根据对外部客观环境及自身主观条件的认识来确定自己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选择自己的道路,承担自己选择的代价和后果,实现其人格尊严之平等与自由解放之个性,指导女性主体性发展的方向。不管女性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作为自己的主要角色,女性自己要明白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和做出牺牲的,而一旦自己自主做出选择,就该承担这个角色所带来的种种苦辣酸甜,从中获得自己的快乐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即使扮演家庭角色,女性自身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也是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女性的主体性发展要求女性自身追求独立自主,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做到这些,女性首先就得有这种意识,这种主体性意识是女性独立自主,不断满足自身需求,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女性主体性意识其实就是要让女性认识到自己作为一种自觉的存在,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得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与完善。

女性主体性的发展除了女性要有树立主体性意识之外,还需要不断提升女性的主体性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在社会竞争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素质,最为重要的就是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和素质,才能在“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才能不断拓展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成为独立支配自己经济的主人,从而在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获得自身的发展”[7]。女性的主体性发展主要依靠女性自身的主体性能力,而不仅仅是社会政策给予的性别倾斜。所以通过教育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女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从小在家庭中的教育。培养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在家庭中的独立自主能力,主动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鼓励女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讲出自己的看法。经常提供一些机会让女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体验各种选择所经历的过程和承担各种后果。改变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教育:即女性天生就是弱者,需要依赖男性;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不需要聪明,更不需要才华等等。只有在从小的家庭教育中给予女性主体性的培育,在学校不断掌握各种科学文化能力,女性才能具备主体性的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把主体性意识付诸实践,实现主体性发展。

女性主体性意识的培育和主体性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重要的物质基础。由生产力发展所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女性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可以逐步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使得妇女可以从简单重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社会事务中去。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越来越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这将突破女性在体力上相对弱的障碍,改变其由于体力而受到限制的状况。有了现实的物质基础,国家和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构建先进的适应妇女发展的性别文化,从整体上创造一个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宽松的外部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女性的主体性发展更需要女性自身的自觉和自为。不管是女性主体性意识的培育还是女性主体性能力的提高,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女性自身。女性自己要不断肯定自我,积极争取自身的权利,主动追求自身解放和进步,这是女性主体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女性发展主要还得依靠女性自身,如果不是女性自己积极主动要求进步,而是在外在压力下被迫去参与社会事务,这种所谓的“发展”也不是真正的主体性的发展。真正的主体性的发展一定是由女性自身自觉自愿的行为所实现的。

女性的发展首先是女性自己的事情,更是社会的问题,所以需要全社会特别是男性的支持和参与。惟其如此,女性才有可能实现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与男性一起共同缔造和谐的社会,这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也是充满希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伶佳.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维度研究[J].科教文汇,2007(8):18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71.

[3] 戚卫红.女性主体意识与当代女大学生的道德建设[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7-119.

[4] 郑向敏,刘 丹.高校知识女性职业发展困境与出路——以福建省某高校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29-34.

[5] 程 伟.女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境与出路[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18.

[6] 于文哲.由清末的女留日运动看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J].长沙师范学校(专科)学报,2009(1):61-64.

[7] 张 敏.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女性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39.

猜你喜欢

主体发展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何谓“主体间性”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