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

2013-02-02杨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6期
关键词:杯状电镜纤毛

杨娜

内窥镜鼻窦手术(ESS)这一微创手术方法在鼻息肉与慢性鼻窦炎治疗中均有良好疗效, 可将窦口鼻道复合体中阻塞因素予以消除, 去除发生病变的黏膜, 促使鼻窦与鼻腔保持畅通, 提高炎性病症消除速度, 使得黏膜形态及功能得到快速恢复。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为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展开治疗时, 均采用内窥镜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诊治的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指征。其中男70例, 女50例, 年龄18~66岁, 平均(42.3±4.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鼻窦炎疾病临床表现体征, 并予以相关检查, 符合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0例患者均行Messerlinger手术治疗, 手术完成给予患者1~2周30mg强的松片持续治疗, 均在晨起时空腹应用, 每周缓慢减少剂量5mg, 并应用舒良喷雾剂持续6个月。患者均定期予以随访, 1次/周, 持续8次, 然后每2周进行1次, 持续4次后, 每个月1次, 持续2次。根据具体病情给予术前冲洗、引流, 对肉芽及囊泡进行清理。取治疗前与治疗后标本时, 分别在手术操作中及术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随访时, 在鼻内镜下, 利用咬切钳夹对上颌窦口后缘处黏膜进行钳夹, 采集黏膜标本, 利用1%四氧化锇与4%戊二醛对黏液标本展开双重固定, 应用丙酮行梯度脱水, 用Epn82包埋后通过铅铀进行双重染色, 然后利用电镜对黏液标本观察。

1.3 观察指标 采取糖精试验法对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中鼻道黏液纤毛清除速率(MTR)进行测定, 所用糖精颗粒直径均为0.5mm。MTR计算方法是:以2/3下鼻道距离-0.5cm为中鼻道测试距离, MTR即为中鼻道测试距离与测试时间的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展开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 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患者术前纤毛传输速度是(3.72±1.30)mm/min, 手术后(7.12±2.1)mm/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电镜观察显示, 手术后纤毛细胞形态恢复正常, 细胞间隙仍较大;相较于治疗前, 纤毛数量有明显增加, 且经电镜可观察到微绒毛与短纤毛。

纤毛排列由术前的杂乱无章状态恢复为排列密集整齐,呈“9+2”状排列;纤毛形状自手术前的粗细不等逐渐恢复到粗细均匀;相较于治疗前线粒体内有空泡、内质网有明显扩大现象, 治疗后患者线粒体及内质网均恢复为正常形态,且核型不规则现象也恢复正常。

3 讨论

大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是因鼻窦黏膜和大量致病因素长期接触, 导致鼻窦黏膜发生炎性反应, 促使黏膜厚度不规则增加, 窦道出现阻塞, 从而促使鼻窦腔中结构发生异常, 从而让患者病变更为严重。慢性鼻窦炎患者黏膜大部分会有鳞状上皮化生, 其基底膜会有加厚水肿现象, 杯状细胞大量增加, 黏膜下层腺体出现增生情况, 黏膜纤维化, 产生病理性腺体。资料显示, 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鼻腔黏膜利用电镜观察, 可看到黏膜纤毛有严重缺失现象, 上皮细胞内指状突起并未较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黏膜上皮细胞间出现较宽泛间隙, 会观察到大连杯状细胞;纤毛疏松、紊乱, 有的直接出现缺失, 无规则排列;细胞中基质缩减, 线粒体产生肿胀,而引发空泡[1]。

健康者鼻黏膜主要由柱状细胞、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基底细胞构成。各纤毛细胞纤毛数量为250~300根左右,纤毛轴结构为排列规则的大量微管组成, 周围为9组微管, 中心有1对微管, 共同构成“9+2”结构。各柱状细胞表面微绒毛数量为300~400根, 鼻黏膜纤毛以自前向后、直达底后鼻孔的方向运动, 以便鼻腔内细菌、尘埃等物质随分泌物排至鼻咽部。健康人鼻窦黏膜纤毛运动频率为700~1200次/min。纤毛传输速率则有 6~11mm/min[2]。

人体鼻腔黏膜中存在大量黏膜腺、杯状细胞、混合腺、浆液腺, 常会形成诸多分泌物, 导致黏膜表面出现一层薄薄的黏液毯, 其主要组成成分为抗体物质(主要为SIgA)、黏多糖、无机盐、水、黏蛋白等, 而这一黏液毯在纤毛运动时会出现后移现象。这些物质均可对纤毛运动予以促进, 同时可发挥保护纤毛的效果。在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中含有人体免疫功能必不可少的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等。然而慢性鼻窦炎患者经光镜观察发现, 鼻腔黏膜结构已发生损坏, 而鼻窦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是该疾病发生的关键;同时, 当患者出现慢性鼻窦炎之后, 会导致鼻窦黏膜所受破坏加剧, 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慢性鼻窦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杯状细胞含量升高,黏膜出现鳞状上皮化生, 基底膜有明显加厚, 黏膜下层中存在腺体增生现象, 同时黏膜表现出明显的纤维化, 有炎性细胞浸润现象[3]。总之, 手术前后黏膜结果及功能均出现明显变化。

[1]王志强.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果及功能变化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1,6(9):75.

[2]郑涛.慢性鼻-鼻窦炎内镜鼻窦炎术后黏膜转归的基础和临床观察.淮海医药, 2009,27(5):414.

[3]叶进, 李源.综合治疗在慢性鼻及鼻窦炎黏膜炎症恢复中的作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6,13(1):25-28.

猜你喜欢

杯状电镜纤毛
At the Sea-Side
耳蜗动纤毛在听觉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内耳毛细胞静纤毛高度调控分子机制
干眼中结膜杯状细胞及其分泌的黏蛋白的变化
结肠杯状细胞染色的结果比较研究*
初级纤毛在常见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大鼠结膜杯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竹斑蛾触角感器电镜扫描观察
电镜成像方式对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结果的影响
“拔伸松动手法”对兔膝骨性关节炎电镜下软骨超微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