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分析
2013-09-12穆娜
穆娜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妇科比较常见的良性病变之一,临床表现以痛经、下腹胀痛、月经紊乱、性交痛为主, 甚至引发不孕,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 随着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 手术切除也逐渐成为治疗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中, 河南省邓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给予手术切除辅以孕三烯酮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1年8月期间, 本院诊治的4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孕三烯酮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 手术治疗), 每组各21例。21例对照组患者中, 年龄24.0~41.0岁, 平均年龄(33.0±4.0)岁, 病程6个月~6.0年, 平均病程(3.0±1.0)年;21例观察组患者中, 年龄25.0~42.0岁, 平均年龄(34.0±4.0)岁, 病程6个月~5.0年, 平均病程(2.5±1.0)年。在年龄、病程方面, 两组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每次口服2.5 mg孕三烯酮, 2次/周,于月经第一天服用, 3 d后服用第二次, 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 治疗6个月。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基础上, 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于月经过后3~5 d, 在硬膜外麻醉状态下, 进行病灶切除术, 切除病灶周围1 cm正常组织, 逐层缝合, 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平均随访12个月, 对两组复发率, 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平均随访12个月, 观察组没有复发病例, 对照组中6例患者在停药后复发。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复发率比较[例(%)]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内膜壁之外的一种良性病变, 但是具有复发性和转移性, 据报道, 其发病率高达15%, 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甚至引发不孕。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具有剖宫产手术史, 术后腹部切口瘢痕处形成进行性增大性肿块, 并伴有疼痛感, 经期尤为明显, 月经过后疼痛有所缓解, 包块也随之减小或者消失。体检发现, 包块多, 形状不规则, 边界不清 , 质地实 , 有明显压痛[2]。
药物保守治疗虽然可以抑制病灶的快速生长, 但由于该病自身的浸润性, 很容易发生病灶转移, 另外病灶对药物的敏感性不高, 导致药物治疗的疗效不够理想。近年来, 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 手术切除病灶组织, 已经成为治疗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方法, 并得到了普遍认可。
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过程中, 子宫内膜细胞会快速生长形成肿块, 一旦破溃出血, 就会导致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所以, 掌握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做好与腹壁炎性包块等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这是降低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的关键环节[3]。
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适应证, 提倡自然分娩, 尽可能降低剖宫产的发生率, 继而从根源上降低了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剖宫产手术过程中,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清宫时应用一次性纱布, 伤口缝合后, 及时清洗腹腔及腹壁切口处, 避免宫内种植。月经来潮前, 禁止实施输卵管通畅术、流产吸宫术、整形术等宫腔阴道手术, 避免子宫内膜碎物种植腹腔[4]。哺乳期妇女由于雄激素水平明显降低, 不利于子宫内膜的生长, 母乳喂养, 能够促进疾病的治愈。
对于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孕三烯酮治疗基础上, 于月经过后3~5 d, 进行病灶切除术, 缝合时,注意逐层缝合, 关闭切口, 不留死腔, 术后加压包扎, 应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有效避免术后切口感染。
本研究中, 平均随访12个月, 与孕三烯酮药物治疗相比, 手术切除辅以药物治疗的复发率显著降低,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而言之, 对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手术切除辅以药物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复发率, 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张鸿慧.中国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状与思考.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2,39(5):521.
[2]邢建红.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2,10(25):120.
[3]路光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5例临床分析.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0,37(4):291.
[4]罗彬.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1,17(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