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2013-02-02刘雪征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6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病因

刘雪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某种原因致椎基动脉或颈内动脉出现一过性的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突然出现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缺损。患者症状可持续几分钟或数小时,但均在24h内恢复。TIA的频发能增加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是脑梗死的先兆[1]。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本院采用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TIA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1年收治的TIA患者48例,年龄35~76岁,男29例,女1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排除脑出血、脑梗死和其他颅内占位病变。

1.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实验室检查、彩超、头颅CT或MRI检查、颈椎X线片检查及凝血功能检查等。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脂检查、血糖检查、血细胞计数、肾功测定等;彩超用于确定是否有微血栓;头颅CT检查用于排除脑出血、脑脓肿、脑肿瘤等疾病;颈椎X线片检查用于颈椎病的确诊;凝血功能检查显示血管粥样硬化和狭窄的程度。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因治疗,即针对每个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按时作息,戒烟酒。

采用改善营养脑细胞、脑血液循环、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进行治疗。静脉滴注25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400 mg血栓通的混合液体,1次/d进行脑细胞营养和脑血液循环的改善;脐旁皮下注射5000U的低分子肝素钠,1次/12 h进行抗凝治疗;300 mg拜阿司匹林口服,1次/d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近期、远期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其中,①近期疗效:基本治愈指TIA在治疗后3 d内控制;有效指TIA在治疗后3~5 d控制;无效指TIA在治疗后7天内没有控制;恶化指TIA完全未控制,发展为脑梗死。其中,基本治愈和有效合称为总体有效。②远期疗效:对患者进行为期1~3年的随访,观察TIA再发和进展为脑梗死情况。③不良反应:监测凝血四项、血常规、皮肤和内脏出血情况以及胃肠和肝肾损害情况。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48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8例(37.5%),有效26 例(54.2%),无效3 例(6.3%),恶化1 例(2.1%),总体有效率为91.7%。

2.2 远期疗效 48例患者中完成随访的45例,3例失访,有效随访率达93.8%。45例随访的患者中4例再发TIA,再发率为8.9%;2例进展为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为4.4%,无一例死亡。

2.3 不良反应 48例患者中共4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其中1例有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2例有皮下出血点。经过积极的对症处理后患者不良反应消失。

3 讨论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年人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患者数也越来越多。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易促进患者发生TIA以及TIA进展为脑梗死[3]。因此,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非常关键。

我院对TIA患者采用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患者治疗后有很好的近期疗效。同时,在患者出院时发放注意事项小册子,并定期进行电话随访,讲解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回答患者的疑问等,使患者正确认识到了TIA的危害性,针对TIA的高危因素进行自我检查、预防等,有效避免了TIA的复发和进展。远期疗效分析发现,我院TIA出院患者TIA的复发率和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均较低。TIA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取对症治疗均得到控制,不会对治疗造成影响。可见,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采用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随访,有利于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进展,维持很好的近远期疗效。

[1] 贾建平.神经病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3-175.

[2]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30.

[3] 逄涛.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10):754-756.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病因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