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血瘀证证治浅析
2013-02-02贾会欣
贾会欣
高血压病血瘀证证治浅析
贾会欣
随着长期临床实践及对高血压病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在高血压病病程中,血瘀证可作为高血压病的独立证型或兼证,而逐渐重视活血化瘀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1]。本文试从高血压病血瘀证的主要证型入手,以找出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的依据。
高血压病;血瘀证;活血化瘀
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性周 围循环障碍最主要的促危因素,亦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近年来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大量研究也证实,高血压患者有血瘀证的存在。以肢体麻木、舌质紫暗、心胸痛闷等症状作为血瘀证的主要指标,高血压患者有血瘀证者达46.7%,且在高血压病各期皆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2]。
1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高血压病在中医学多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由素体的阴阳偏盛、禀赋不足、脏腑亏损或精神因素、劳欲过度、食肥甘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病位在肝肾,可涉及心脾,而肝肾阴阳失调贯穿于发病的始终。常规辨证主要有: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3],其中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尽管引起高血压病的病因不同,但在其病变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血瘀病机[1]。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实质在于机体存在“血流供求不平衡”,是因动脉硬化、狭窄、管壁的粥样斑块形成,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增高、血中脂质增加,致使心脏血液流变状态及微循环障碍等诸多因素引起,这符合中医“血瘀”的特点,在这些病变的基础上,病变的小动脉,尤其是心、脑、肾血管极易发生痉挛、半闭塞或闭塞,从而产生“瘀血”[4]。
2 高血压病血瘀证的主要证型
2.1 气滞血瘀 从发病看,情致失调使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情志抑郁,精神紧张或忧思恼怒太过,逆其肝气,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灵枢·百病始生》又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向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止,忧则气结,怒则气逆,气机不畅,帅血无力,血行不畅,发为血瘀。
2.2 痰浊致瘀 高血压患者可由于忧思伤脾,或肝木横逆,克伐脾土,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以致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调而痰浊内生。脾胃主司运化水谷及水湿,脾失健运,水液输布异常,导致痰浊内生,痰湿内停则壅遏气机,久之则气滞血瘀。《医宗必读·痰饮论》“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血成痰。”因年高者代谢失调,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郁滞,易成痰浊、血瘀。大饱伤脾,食滞痰阻,碍于血行,久则成积。《医贯》云:“痰也,血也,水也,一物也。”并由此形成“因湿致瘀”、“因痰致瘀”的观点[5]。
2.3 阴虚致瘀 阴虚生热,灼血为瘀。高血压患者可由于肝火炽盛,日久耗伤肝阴;或房室过度,耗伤肾阴;或先天不足,而致肝肾阴虚。阴液不足可导致脉络涸涩,血行涩滞而产生瘀血。阴虚阳亢,虚火内生亦可灼血成瘀。《素问·调经论》说:“阴虚则内热。”内热则煎熬津液,可导致瘀血的形成。阴液不足,还可导致脉络涸涩,血行涩滞而产生瘀血。
2.4 阴阳两虚致瘀 阳虚不能温煦,气化失运,且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运行而血行不畅而致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有“六八阳气衰竭”之记载,阳气虚不能行血,日久逐渐形成血瘀;《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寒。”寒凝血瘀,使经脉拘急,血液凝滞不畅;阳气虚则鼓动无为,血液为之而滞。阴偏虚亦可致瘀(如前叙),若阳偏虚。
2.5 瘀血致瘀 高血压病日久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或经脉淤塞不通,内脏发生癥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不能及时消散,又导致新的瘀血,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良后果。
2.6 年迈久病,瘀血内生 年迈脏衰,气血生化不足,血少不充,脉道凝涩,而发血瘀。《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久病耗伤正气,气虚无力运血,血行失其鼓动而失畅,久则正虚瘀结。久病邪气羁留,伤及血络,血脉不畅,而致瘀血。《素问·痹论篇》云:“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此为叶大士“久病入络”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活血化瘀在高血压血瘀证治疗中的应用
血瘀证存在于高血压病的全过程并影响其发生发展,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临床应针对不同的血瘀成因注意采用不同的化瘀方法治疗高血压病,尤其是对一些顽固性高血压可针对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祛瘀熄风、凉血熄风、活血熄风、行血熄风等法,才能更有效地针对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和病理机制,提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减少并发症,逆转各器官的病理改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2]。
4 化瘀首辨虚实
高血压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瘀血的形成,主要由于气虚、阴虚或阳虚引起,故治瘀必须顾正,用药不选用攻破之品耗伤正气。清·张璐《张氏医通》卷五诸血门谓:“但证有虚中夹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治法,贵乎临病处裁。”另外对于瘀血致瘀的部分实证患者,《医宗金鉴》曰:“瘀血停滞……神迷眩运,非纯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
5 活血勿忘理气
《血证论》谓:“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肝气条达,则血液运行通畅,与《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指导思想相吻合。“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丹溪《金匮钩玄·六郁》强调:“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高血压患者常以肝风、肝阳,症候群为表现,反映了体内阳气的变动“气”为血之帅,气行失常,“血”必瘀滞。
6 活血不忘健脾
脾虚生痰,痰浊上扰清窍为高血压病发病的原因之一。《景岳全书·痰饮》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痰之为害,如《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所言:“人身之痰不能滋润也,而其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在治疗上,对痰浊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应采用健脾渗湿化痰的方法遏制高血压病的发展。
7 化瘀勿忘调整阴阳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篇》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初期高血压病常为阴虚阳亢型,但根据景岳“阳非有余”的观点,阴虚阳亢并非真的阳气过多,而是真阴不足以潜纳阳气,阳气上越所致。中期盛极而衰,阳气由亢越转为虚衰,出现气阴两虚的证候,此时肝肾阴虚于下,阳气虚衰于上,后期阴损及阳,表现为阴阳两虚的证候,对阴虚阳亢者应平肝潜阳,对气阴两虚者应补阴益气。对阴阳两虚者注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
8 结语
血瘀是高血压病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瘀血的形成贯穿于整个病变过程,但由于高血压病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及导致血瘀的病理机制不同,在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中,血瘀证可作为主证或作为兼证而存在,因此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活血化瘀法,如平肝潜阳,活血化瘀;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滋肾养肝,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育阴助阳,活血化瘀。目前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在预防或治疗高血压病并发证、逆转靶器官损伤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郭慧君,王知佳.高血压病从瘀论治辨析.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876-908.
[2] 刘德桓.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44.
[3] 上海中医学院.内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67.
[4] 徐树楠,刘海丽.高血压病的中医病理学特点探微.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9):10-11.
[5] 钱海凌,黄深.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6):76-77.
163000大庆油田总医院中医风湿科
·康复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