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酸吡格列酮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

2013-02-01叶子思刘汉坤黄正有卢建文东莞市道滘医院心内科广东东莞523176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吡格盐酸心血管

周 明 叶子思 刘汉坤 黄正有 卢建文 (东莞市道滘医院心内科,广东 东莞 523176)

盐酸吡格列酮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

周 明 叶子思 刘汉坤 黄正有 卢建文 (东莞市道滘医院心内科,广东 东莞 523176)

目的探讨盐酸吡格列酮干预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影响。方法3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95例MS患者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口服,两组MS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计算AASI等指标。结果经盐酸吡格列酮干预后,A组病例AASI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为期6个月的随访,A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例次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1)。结论MS患者AASI明显升高,经盐酸吡格列酮干预后,动脉粥样硬化得到改善,随着AASI的降低,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从而改善MS患者的预后。

代谢综合征;吡格列酮;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MS是一组代谢起源的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集合,这些因素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1〕。大量的研究发现,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病死亡和发生的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2〕。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是一种利用常规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数据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标,与脉搏波传导速度有密切的相关性〔3,4〕。目前在MS患者中AASI相关研究较少,其在此类患者中对动脉硬化程度的监测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MS患者AASI的相关因素,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干预治疗对MS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心血管及内分泌专科门诊就诊的95例MS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MS诊断标准〔1〕,在纳入本研究前半年内均未接受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治疗。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9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糖尿病5例,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3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51~79岁,平均(67.5±9.6)岁。B组46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5例,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3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52~78岁,平均(68.2±10.3)岁。以我院门诊体检的3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0~81岁,平均(66.9±11.5)岁。各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研究对象排除以下情况:继发性高血压,已确诊的脑卒中、冠心病及周围血管疾病,严重心功能不全(NYHF分级Ⅲ、Ⅳ级),明显肝、肾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和传染性疾病,服用噻嗪类利尿剂者。

1.2 方法 入选病例均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性别、年龄等,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降血压、调脂、降血糖等治疗,并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善措施。在此基础上,A组病例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给予盐酸吡格列酮(北京大洋药业有限公司,艾汀)30 mg,每日1次服用,共6个月。

1.3 检测指标 A、B两组病例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对照组健康体检时分别检测身高、体重、腰围(WC)、心率、坐位血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FINS)、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心电图。记录体质指数(BMI)、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FPG×FINS)/22.5〕。同时采用美国韦仑公司生产的6100型无创ABPM仪分别进行24 h ABPM,白昼(6:00~22:00)每30 min测定1次,夜间(22:00~次日6:00)每1 h测定1次。每个受试者检测不少于23 h,总有效血压读数>90%。动态血压提供分析的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SDP)、白天平均SBP和SDP、夜间平均SBP和SDP、24 h平均脉压、24 h平均心率以及白天和夜间平均心率。根据ABPM结果计算出AASI,即1减去24 h动态SDP与SBP的回归斜率。

1.4 随访 A、B两组病例每月门诊随访1次,共6个月,其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亦作为随访终点,纳入统计。随访中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相应的降血压、调脂、降血糖等治疗措施,对患者的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因心衰或心律失常住院、脑卒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以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进行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进行正态性检验,偏态分布数据(FINS、HOMA-IR)取其自然对数转为正态后统计。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R×C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基本资料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A、B两组治疗前24 h平均 SBP、24 h 平均 SDP、24 h 平均脉压、AASI、WC、TC、LDL-C、FPG、TG、BMI、FINS、HOMA-IR 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B两组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MS患者AASI的影响因素 为探讨MS患者AASI的影响因素,将A、B两组治疗前的资料进行合并,首先对AASI的相关因素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见表2。再进一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将AASI作为因变量,上述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得出AASI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是24 h脉压(Beta=0.502,P=0.001)、HOMA-IR(Beta=0.415,P=0.005)和年龄(Beta=0.309,P=0.033)。

2.3 治疗后A、B两组各项资料比较 A、B两组治疗6个月后 24 h 平均 SBP、24 h 平均心率、WC、BMI、Cr、ALT、TG、TC、LDL-C、HDL-C均无显著变化(P>0.05);A组24 h平均脉压、AASI、FPG、FINS、HOMA-IR 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与 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治疗期间,A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5例次,B组为12例次,经χ2检验,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1 治疗前、后各组各项资料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各组各项资料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3)P<0.05

2.35±0.91项目 对照组(n=30) A组(n=46)治疗前 治疗后24 w B组(n=45)治疗前 治疗后135.96±14.27 24 h平均SDP(mmHg) 74.59±8.22 82.46±8.871) 78.97±9.85 82.13±9.381) 75.58±9.142)24 h平均脉压(mmHg) 46.41±7.73 54.37±9.801) 49.16±7.692)3) 54.61±8.791) 55.28±8.02 24 h平均心率(次/min) 66.71±7.24 67.85±8.39 65.73±7.59 68.73±7.96 66.91±8.09 AASI 0.45±0.12 0.69±0.161) 0.56±0.142)3) 0.70±0.151) 0.69±0.16 WC(cm) 76.34±5.75 91.98±7.361) 91.76±7.08 92.12±7.661) 91.86±7.06 BMI(kg/m2) 23.62±1.38 27.02±2.081) 26.88±2.01 26.92±2.161) 26.04±1.78 Cr(μmol/L) 91.4±13.79 93.41±15.67 92.63±16.31 90.71±16.75 94.62±13.86 ALT(U/L) 22.9±5.7 24.1±4.9 23.7±6.2 23.9±5.7 25.1±7.4 TG(mmol/L) 1.29±0.34 1.88±0.571) 1.69±0.56 1.92±0.561) 1.83±0.49 TC(mmol/L) 4.52±0.68 5.31±0.711) 5.29±0.68 5.24±0.731) 5.11±0.85 LDL-C(mmol/L) 2.42±0.54 2.89±0.741) 2.75±0.73 2.92±0.681) 2.65±0.82 HDL-C(mmol/L) 1.39±0.31 0.85±0.371) 0.89±0.39 0.86±0.211) 0.84±0.39 FPG(mmol/L) 4.65±0.85 5.59±1.081) 5.01±0.832)3) 5.62±0.961) 5.58±0.85 FINS(μU/ml) 6.78±1.41 8.36±1.671) 7.59±1.412)3) 8.40±1.711) 8.56±1.24 HOMA-IR 1.41±0.34 2.27±0.841) 1.81±0.712)3) 2.31±0.761)24 w 24 h平均SBP(mmHg) 125.32±10.26 139.26±12.181) 136.26±11.23 138.87±11.641)

表2 AASI影响因素的直线相关分析

表3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次)

2.5 治疗一般情况及不良反应 观察治疗期间,A组出现头痛2例,胫前水肿1例;B组出现头痛1例,程度均不重,不影响继续治疗。A组失访3例,共46例完成研究。B组失访1例,共45例完成研究。

3 讨论

MS是向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等在个体聚集的症候群,其组成成分都是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主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而后者是导致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MS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估及干预越来越受到关注。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被认为是目前评价动脉硬化程度的金指标,由于设备和专业人员的限制而无法普及。AAS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有密切的相关性,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价方法,其反映的动脉僵硬度是对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一个强预测因子〔4〕。本研究结果提示MS患者存在动脉硬化,提示减轻胰岛素抵抗(IR)、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抑或是一种防治MS患者动脉硬化的有效措施。

吡格列酮属TZDs,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γ的激动剂,使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研究显示此类药物尚具有重要的潜在心血管保护作用,在MS患者中TZDs显示出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调节作用〔5〕。本研究发现,随着IR减轻,硬化的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分析认为,吡格列酮大血管保护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1)减轻IR及高胰岛素血症:MS患者各组分的病理机制为IR,IR使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促进血糖摄取作用的敏感性降低,血浆葡萄糖不能有效的从循环中移除,因而进一步刺激胰岛素细胞释放胰岛素,继发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血脂紊乱、高血压、血管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方福生等〔6〕的研究显示高胰岛素血症导致动脉硬化发生的风险增加,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吡格列酮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强胰岛素对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的作用,改善IR状态及高胰岛素血症。IR及高胰岛素血症的改善对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动脉硬化有重要意义。(2)对脂代谢的影响:Herz等〔7〕研究显示吡格列酮能显著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吡格列酮在减轻胰岛素抵抗、刺激外周组织葡萄糖代谢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脂代谢及血脂谱,促进脂肪的重新分布,使脂肪从内脏转移到皮下组织,从而对心血管系统显示出潜在的器官保护作用。(3)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8,9〕,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AASI是影响冠心病心衰再入院的独立因素;AASI增高患者的心肌具有很强的心律失常易感性;能独立于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吸烟、BMI、基线糖尿病史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心血管死亡风险〔4,10,11〕。本研究提示吡格列酮可作为一种干预治疗MS患者、改善其预后的有效措施。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2 Laurent S,Cockcroft J,van Bortel L,et al.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arterial stiffness: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Eur J Heart,2006;27:2588-605.

3 Li Y,Wang JG,Dolan E,et al.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derived from 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Hypertension,2006;47:359-64.

4 Dolan E,Thijs L,Li Y,et al.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mortality in the Dublin Outcome Study〔J〕.Hypertension,2006;47:365-70.

5 Wang TD,Chen WJ,Lin JW,et al.Effects of rosiglitazone on endothelial function.C-reactive protein.and components of themetabolic syndrome in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J〕.Am J Cardiol,2004;93:362-5.

6 方福生,田 慧,李春霖,等.高胰岛素血症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4):299-302.

7 Herz M,Johns D,Reviriego J,et al.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pioglitazone on glycemic control and dyslipidemia in oral antihyperglycemicmedication-naive patientswith type 2 diabetesmellitus〔J〕.Clin Therap,2003;25(4):1074-95.

8 康剑云,刘宝生,段永刚.盐酸吡格列酮治疗代谢综合症36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0;9:605-6.

9 周 斌,蒋晓真,顾 哲.吡格列酮对合并代谢综合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305-7.

10 吴 秸,陈鲁原,黎励文,等.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0;31(15):1978-81.

11 施丽芳,骆秀婷,龙作湘,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心律失常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1;32(6):746-8.

R589

A

1005-9202(2013)12-273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3.12.002

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一般项目立项(No.201110515000344)

周 明(1960-),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内科研究。

〔2012-07-15收稿 2012-10-29修回〕

(编辑 徐 杰)

猜你喜欢

吡格盐酸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盐酸泄漏
盐酸氨溴索联合抗生素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吡格列酮保护糖尿病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吡格列酮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吡格列酮对大鼠脑出血后炎症因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