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社会及行为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

2013-02-01曹莹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中风缺血性医学

王 妮 杨 娟 曹莹莹 王 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0)

认知、社会及行为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

王 妮 杨 娟 曹莹莹 王 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010)

目的了解认知、社会及行为等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院前延迟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于2012年7月至2012年10月连续对217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起病情况、发病后的反应及就诊过程等。主要对认知、社会及行为等因素对院前延迟(>4.5 h)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217例患者平均年龄(67.1±11.8)岁,从症状发生至寻求医学帮助的中位数时间为10(3~30.5)h,从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的中位数时间为12(3.5~48)h。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患者即刻反应为寻求医学帮助,首诊医生为120急救医生,他人意识到发生中风以及他人建议求医与院前延迟缩短有关。结论认知、社会及行为等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有关。

脑卒中;院前延迟;影响因素

早期rt-PA溶栓是目前唯一被证实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措施,但只有低于5%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1~3〕,最主要的原因为患者治疗延迟〔2~4〕。有研究显示,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知水平与院前延迟有关〔5,6〕,但仅通过提高公众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知水平尚不足以减少院前延迟〔7~10〕,还需提高脑卒中的急救意识。最近有研究显示,认知、社会及行为等因素对脑卒中发病后院前延迟有重要影响〔11〕,而国内尚无类似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主要对院前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尤其是认知、社会及行为等因素对院前延迟的影响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连续收集2012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2〕,排除标准包括无法确定发病时间和第一次接触医务人员的时间,无法沟通或痴呆患者,以及没有可提供相关信息的家庭成员等。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由经过培训的医生对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询问调查。调查前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该调查的目的及意义,以取得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主要内容包括:①人口学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医保等;②临床特征,包括起病方式、症状特征、病情变化、病情严重程度等;③认知、社会、情感及行为因素等,包括是否独居、发病时间、地点、是否意识到发生中风、发病后患者本人及他人的即刻反应、寻求帮助时是否犹豫、发病后是否焦虑、入院方式、首诊医生等。

发病时间定义为患者或他人发现症状发生的时间,若患者夜间发病,则从入睡的时间开始计算。本研究涉两个时间间隔,一是从症状发生到寻求医学帮助的时间,即首次接触医务人员的时间;二是从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我院)的时间。将发病至到达医院的时间>4.5 h视为院前延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因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行非参数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延迟治疗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与院前延迟之间的关系 共243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217例完成了调查。平均年龄(67.1±11.8)岁,其中男120例(55.3%),女97例(44.7%);年龄≤45岁9例(4.1%),46~65岁94例(43.3%),65岁以上114例(52.6);77.4%已婚,6.5%平时独居。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7例(26.2%),初中至大学以下134例(61.8%),大学及以上26例(12.0%)。

73.7%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3.2%有糖尿病,40.6%有高血脂,30.4%有心脏病(包括冠心病、房颤等),24%有既往脑卒中史。34.1%的患者于发病后4.5 h内入院。所有患者从症状发生至寻求帮助的平均时间(27.19±38.53)h〔中位数为10 h,四分位数为(3~30.5)h〕,从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的平均时间(31.95±44.02)h〔中位数为12 h,四分位数为(3.5~48)h〕。白天发病的患者占72.4%,在家发病的患者占74.7%,发病时独自在场的患者占32.3%。49.7%的患者在发病前至少认识一个脑卒中警示症状,认识的脑卒中症状中最多的是无力(89.8%),其次为语言障碍(21.3%)。

分析患者人口学特征,发现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医保等因素对患者从症状发生至寻求医学帮助和从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的时间均无明显影响(P>0.05)。

2.2 临床特征与院前延迟之间的关系 见表1。症状发生突然、起病后症状波动与从症状发生至寻求医学帮助和从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的时间缩短有关(P<0.05)。严重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0分〕与从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的时间缩短有关(P<0.05),而具体的脑卒中症状与两个时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

表1 临床特点对从症状发生至寻求医学帮助和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的时间的影响〔h,中位数(四分位间距)〕

2.3 认知、社会、情感及行为因素与院前延迟的关系 见表2。随着对脑卒中症状识别的个数增加,从症状发生到寻求帮助的时间及从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的时间均缩短(P<0.05)。他人最先发现症状、自己和(或)他人意识到症状为中风、自觉症状严重、认为症状需要紧急治疗、心情焦虑、发病后寻求医学帮助、别人建议寻求医学帮助、首诊医生为120急救医生等因素与两个时间间隔缩短有关(P<0.05),而没有意识到中风发生、自觉症状在控制范围、寻求帮助时有犹豫、发病后即刻反应为自我服药治疗、别人建议观察等因素与两个时间间隔延长有关(P<0.05)。其他因素包括发病时独自在场、身边是否有提供帮助者、节假日发病、发病时间及地点等对两个时间间隔无明显影响(P>0.05)。

表2 认知、社会、情感及行为因素对从症状发寻求医学生至帮助和到达医院时间的影响〔h,中位数(四分位间距)〕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发病后他人意识到中风、本人的反应为寻求医学帮助、他人建议求医、首诊为120急救医生等因素与从症状发生至寻求帮助及从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时间缩短有关。

表3 早期到达及寻求帮助(<4.5 h)潜在决定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OR(95%CI)〕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对认知、社会、情感及行为等因素与脑卒中院前延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发病后病人第一反应为寻求医学帮助,首诊医生为120急救医生,他人意识到发生中风及他人建议求医等与院前延迟缩短密切相关。

院前延迟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治疗延迟的主要原因,而院前延迟主要取决于患者面对突发症状作出的相应的反应。既往对脑卒中院前延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人口学及临床特征对脑卒中延迟的影响,而有关认知、社会、情感及行为因素对院前延迟的影响研究较少。一些研究发现患者认为发生中风〔12,13〕,症状发生突然〔13〕,发病后病情稳定及症状严重等与院前延迟缩短有关〔13,14〕,其他一些研究则显示他人认为发生中风〔14〕,启动急救系统及认为症状需紧急处理〔14~16〕等与院前延迟缩短有关。本研究显示,患者自身对脑卒中发病后决定寻求医学帮助及首诊医生为120急救医生对院前延迟有明显影响。目前的脑卒中健康教育主要通过提高公众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知水平来减少院前延迟,提示今后的健康教育还需进一步强调面对脑卒中突发症状启动急救系统以缩短治疗延迟的重要性。此外,本文还发现,他人意识到中风发生并建议求医与更短的院前延迟密切相关,提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家属及护理等相关人员进行干预以提高其对中风的识别和急救意识同样很有必要。

有文献报道发病后患者认为症状在控制范围与院前延迟增加有关,而发病后心情焦虑与院前延迟缩短有关〔14〕。在本研究中,尽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自觉症状严重、认为症状需紧急治疗及发病后心情焦虑等因素与缩短从症状发生至寻求医学帮助及从症状发生至到达医院的时间间隔有关,未意识到症状是中风、自觉症状可控制、寻求帮助时有犹豫、发病后的反应为自我服药治疗及别人建议观察等因素则与两个时间间隔延长有关,但这些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均缺乏统计学意义,有待扩大病例数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不足之处,一是样本量较小,仅为单中心调查研究,因此统计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二是本研究未纳入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鉴于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今后的脑卒中院前延迟研究应包括出血性脑卒中患者。

总之,本研究发现认知、社会及行为等因素对脑卒中院前延迟存在影响。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提示今后的脑卒中健康教育需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及包括家属在内的相关人员强调脑卒中急救意识,另一方面还需重视并深入分析和理解脑卒中认知、社会、情感及行为因素对院前延迟的影响,以减少不利于缩短院前延迟的因素。

1 王伊龙,吴 敌,周 永,等.中国七城市卒中患者急诊溶栓情况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2009;4(1):23-8.

2 Reeves MJ,Arora S,Broderick JP,et al.Acute stroke care in the US:results from pilot prototypes of the Paul Coverdell National Acute Stroke Registry〔J〕.Stroke,2005;36:1232-40.

3 Deng YZ,Reeves MJ,Jacobs BS,et al.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se in acute stroke〔J〕.Neurology,2006;66:306-12.

4 Evenson KR,Rosamond WD,Morris DL.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delays in acute stroke care〔J〕.Neuroepidemiology,2001;20:65-76.

5 Reeves MJ,Rafferty AP,Aranha AA,et al.Changes in knowledge of stroke risk factors and warning signs among Michigan adults〔J〕.Cerebrovasc Dis,2008;25:385-91.

6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Learn to Recognize a Stroke〔EB/OL〕.A-vailable at:http://www.stroke association.org.Accessed August 10,2009.

7 Schroeder EB,Rosamond WD,Morris DL,etal.Determinants of use of emergencymedical services in a population with stroke symptoms:the Second Delay in Accessing Stroke Healthcare(DASHⅡ)study〔J〕.Stroke,2000;31:2591-6.

8 Fussman C,Rafferty AP,Lyon-Callo S,et al.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stroke symptom knowledge and intent to call911:a population-based survey〔J〕.Stroke,2010;41:1501-7.

9 Lundelin K,Graciani A,García-Puig J,etal.Knowledge of strokewarning symptoms and intended action in response to stroke in Spain: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Cerebrovasc Dis,2012;34:161-8.

10 Wojner AW,Morgenstern L,Alexandrov AV,et al.Paramedic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e of stroke:baseline data from a citywid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study〔J〕.Am JCrit Care,2003;12:411-7.

11 Jin HQ,Zhu SN,Wei JW,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ehospital delays in the presentation of acute stroke in urban China〔J〕.Stroke,2012;43:362-70.

12 Williams JE,Rosamond WD,Morris DL.Stroke symptom attribution and time to emergency department arrival:the Delay in Accessing Stroke Healthcare Study〔J〕.Acad Emerg Med,2000;7:93-6.

13 Feldmann E,Gordon N,Brooks JM,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rly presentation of acute stroke〔J〕.Stroke,1993;24:1805-10.

14 Mandelzweig L,Goldbourt U,Tanne D,et al.Perceptual,social,and behavior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lays in seeking medical care in patientswith symptoms of acute stroke〔J〕.Stroke,2006;37:1248-53.

15 Moser DK,Kimble LP,Mark J,et al.Reducing delay in seeking treatment by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strok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and stroke council〔J〕.Circulation,2006;114:168-82.

16 Williams LS,Bruno A,Rouch D,et al.Stroke patients'knowledge of stroke:influence on time to presentation〔J〕.Stroke,1997;28:912-5.

R743

A

1005-9202(2013)12-2744-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3.12.004

王 健(1972-),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方面研究。

王 妮(1987-),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脑血管病方面研究。

〔2012-08-10收稿 2012-11-29修回〕

(编辑 徐 杰)

猜你喜欢

中风缺血性医学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