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控编程工学一体化项目教学改革初探

2013-01-31刘春玲

职教通讯 2013年9期
关键词:理实编程加工

刘春玲

数控编程工学一体化项目教学改革初探

刘春玲

分析了“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对课程在正确定位、一体化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体系重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场所迁移、职业技能考核要求的融入、考核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探讨及反思。

数控加工;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实施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作为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为顺应现代数控加工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适应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加快课程改革与市场的接轨,真正使就业成为数控专业的教学导向,使培养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就业市场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在知识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使教学贴近市场、为企业服务,就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学科式教学方法,造成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脱节,教师在课堂上讲编程,没有程序验证,技能训练又不能及时跟上,使得课程实施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学生的编程与加工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南阳工业学校探索运用理实一体化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对“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进行了项目课程改革。[1]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要改变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有效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正是顺应了这一教学规律。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讲解对应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一步实践,从而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让学生通过实践性操作,探求理论知识,再通过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指导实践性操作。这种“先感性,后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轻松、有效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项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

(一)课程的正确定位

“数控编程与加工”作为数控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熟练编写数控加工程序,而且能够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完成机械零件的实际加工;并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迁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他们顺利走上社会提供专业技能保证,为其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南阳工业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实施课程内容,将企业通常使用的数控系统及编程方法引入课程内容之中,达到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的目的,同时,也为课程工学结合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保证。为此,对“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模式进行了系统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高职学科性课程模式,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进行组织,每个项目都以一个实际零件的加工任务为核心,引出数控工艺理论知识和数控编程指令知识点等。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可以进行适当的取舍。[2]根据企业实际生产设备的不同,兼顾常用的两种主流数控系统,以日本FANUC系统为主,以德国SIEMENS系统为辅,以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用人需求。

(二)理实一体化教材的编写

“数控编程与加工”原用教材内容侧重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实践技能方面岗位针对性不强,知识体系先进性不足。为配合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按照中职教学特点,教材编写应妥善处理好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对讲授内容进行创新整合。要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对专业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将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标准按照职业特定技能和核心技能标准模块来设计,将“综合性”与“职业性”有机统一,形成富于新意、别具一格的教材内容体系。

(三)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整

借鉴国内外中职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突出项目教学法,将“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拆分成“车削编程与加工”和“铣削编程与加工”。各项目均以典型常用零件的编程与加工为主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辅之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之中,突出“教学做一体”的中职教学模式。项目内容融零件的数控工艺、编程、加工和检测于一体,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个项目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结合实际条件,通过项目学习目标、项目任务引入、相关知识、项目实施、拓展知识、项目检测等环节来实施,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针对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教师既要讲授实践知识,又要讲授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更要能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此,必须建设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优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树立职业意识、岗位意识、质量意识,从多渠道刻苦学习专业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数控技能大赛。学校要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参观各类展览会,使其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要选拔德能兼备的教师利用暑期到企业预岗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使教师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经营方式,提高操作技能。同时,还要聘请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从而使师资队伍在知识的先进性、专业性及技术应用方面更贴近生产,有利于提升数控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3]

(五)教学场所的迁移

常规的教学是理论课在课堂进行,实践课在实训中心进行,先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理论内容讲完,再到实训中心进行整周的实训。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先感性,后理论,再实践”,边练边讲,边讲边练,这样,教师必然要在实训中心组织教学,授课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为此,学校的现代制造中心配置了相应的设备,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学生数控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具有数控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教学根据需要可采用电视录像片、电子教案、CAI课件、模拟软件、网络课件、数控仿真与实际操作等形式,强调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实施教学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并考虑数控技能训练的成本等诸多因素,既要充分发挥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作用,又不能以仿真训练代替和冲击实际零件加工训练。数控加工仿真训练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熟练自如地完成各类零件的加工才是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层次实训、现场体验式教学法、学生科技创新、教学做一体、多媒体教学以及工学结合等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职业技能考核要求的融入

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就业竞争能力。要将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的技能标准设定为模块教学目标,将岗位群分解为能力群,在教学中,嵌入数控中级职业技能考核知识,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内容。通过学历教育融入职业技能鉴定内涵,将课程教学全面覆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应知和应会,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可靠的保障。通过实施“双证制”教育,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八)考核方法的创新

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以目标考核为主,同时,规范过程考核。目标考核的方式与职业技能考核方式相同,即考核学生能否在仿真软件和数控机床上安全、有效地加工出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过程考核按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进行考核,如螺纹加工的考核等。在车削篇和铣削篇的最后两个项目的目标考核中,均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设计,直接从国家相应等级的题库或省题库中挑选考题,按要求进行考核。要改变原来课程结束后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一锤定音的模式,将教学与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结合。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反思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新的项目课题,将知识有机地融入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中,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教练和顾问,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体现,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时,还应进一步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如果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的环节设计不当,可能会出现教师讲解的内容与学生的项目实施、项目实践的课题重复的现象,以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出现抄袭现象,达不到提高数控编程和加工能力的目的;二是应继续探讨如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如何更合理地划分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如何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和学时数,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问题。

[1]刘治安,张军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70-72.

[2]张跃西.论高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N].光明日报,2007-12-10(3).

[3]刘虹.高职《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02(10) :18-19.

G712

A

1674-7747(2013)09-0018-02

刘春玲,女,南阳工业学校机电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及维修。

[责任编辑 盛 艳]

猜你喜欢

理实编程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新路径的探讨与实施
编程,是一种态度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编程小能手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理实一体化课程过程考核的研究与探索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电气控制与PLC”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