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3-01-31孟海斌
孟海斌
高职“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孟海斌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及教学实践与体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几方面入手,探索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信号与系统;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及自动控制等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其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该课程与本科生的许多专业课,如“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联系比较紧密,还涉及到许多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信号与系统”的课程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根据高职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该课程课时目前大幅减少,由原来的72学时缩减到现在的48学时,但教学中需交代的内容较多,这样,就出现了课程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的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并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课程之间内容重叠的问题
“信号与系统”课程和“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电路分析基础”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在内容上有部分重叠,这几门课程中都有关于拉氏变换的内容。那么,如何对重叠部分进行处理,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三)数学运算复杂费时的问题
该课程内容的特点是应用的数学工具多、公式多、数学演绎复杂,课程教学一直以来沿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课程中大量分析结果缺乏可视化的直观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教学效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另外,学生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进行繁杂的手工数学运算,而未能真正理解所得结果在信号处理中的实际意义,导致逐渐形成“信号与系统”课程就是做数学推演这样的片面认识。因此,迫切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重新确立“信号与系统”课程真正的本质和内涵。
(四)实验课尚未真正发挥作用的问题
“信号与系统”实验课的内容大多是使学生验证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到实验室只是熟悉了解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学生一般按照实验步骤去操作,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但对实验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普遍不到位,甚至有的同学连实验目的也搞不清楚。这种单一层次的实验内容结构,对经常接触大量现代信息和媒体的大学生来说,已不能满足需要。学生从物理实验到电路实验走过来,对这样的实验内容感到厌倦和没有兴趣,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挖掘自身的潜能,实验效果很不理想。
二、“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应做到归纳总结,对比讲解;优化内容,重点突出。“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种系统,三大变换”。两种系统是指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三大变换是指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教师授课的时候,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对比性,突出其异同点。例如傅里叶变换和拉氏变换的很多性质都相同或相似,通过对比使学生能更快、更深入地掌握相关内容,同时,也有助于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
本课程各章节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相互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傅里叶变换在变换域分析中是一条主线,通过它可以将各个变换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注意这种主线内容。拉氏变换在其它课程中均有介绍,讲解中可适当减少其占用的课时;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内容与后续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也有重叠部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安排课时,从而有效解决课程内容重叠的问题。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简化理论推导,注重物理意义。“信号与系统”课程公式很多,尤其讲授傅里叶变换、Z变换以及它们的性质时,许多都是公式推导和计算。这时,一要注意将公式的来源和物理意义讲清楚,层层推进,打好基础;二要注意很多推导是类似的,教师只需详细推导典型的公式,类似的推导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学。要突出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淡化数学运算技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学好“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根本方法。[2]
(三)改变教学方式
要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使信息表现单一化、平面化,学生易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多媒体教学方式更加形象、生动,能在相同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信息,能很好处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并解决学生陷入理论而忽视实际物理意义的问题。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信息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联想记忆;信息量过大,学生跟不上等。因此,笔者认为采用两者结合的方法比较好。对于课程中一些较抽象的内容,如卷积积分、抽样定理等,可利用Flash软件制作成动画来演示,使过程一目了然,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而且激发了其兴趣,教师随后再用板书进行相关推导与例题的讲解,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革教学手段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课程理论性很强,对于一些抽象概念,除借助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外,我们还开设了实验课。实验课内容要力求与理论课内容密切联系,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当由教师提出一些实验要求,让学生来设计实验,组织实验的实施,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及数据,使实验真正成为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而不是以往那种单纯的按步骤操作。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实验课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2.网站资源的建立和利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沟通。要明确建设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不要把网站做成一个应付检查、内容单薄的空壳。通过网络平台,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组织网上答疑;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Matlab软件制作仿真演示平台,使学生通过课后反复观看演示,达到理解知识点的目的。此外,还可以提供一些试题和习题解答等。[3]
总之,任何教学改革的目标都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教学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实践中逐步修正,逐步完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后,我们还应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李香林.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5(6) :159-161.
[2]陈怀琛.MATLAB及其在理工课程中的应用指南[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3]管致中,夏恭恪,盂桥.信号与线性系统(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G712
A
1674-7747(2013)09-0016-02
孟海斌,男,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类通讯、信号与系统。
[责任编辑 盛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