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歌与中国唐诗之水意境比较
2013-01-31宋睿
宋睿
(枣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枣庄 277000)
7 世纪,随着遣隋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佛教文化、文学、思想、文化等都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推广。隋唐时期,诗歌可谓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在日本天智天皇的鼓励推动下,汉诗文作为贵族文学在当时盛极一时。受中国诗歌研究氛围的影响,在日本甚至出现了专门研究论述和歌的歌论书《歌经标识》。由此可见,和歌深受汉诗文的影响。
中国诗歌与日本的和歌、俳句在表达作者的所感所悟时,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将自己要表达的感情借自然之物的特性、性质,深入浅出的表述,使人更容易联想到其中的意境之美。
现在研究中国诗歌和日本和歌的人有不少。但是在日本和歌和中国诗歌中,借同一事物中日作家要表述的个人情怀是否相同?这样的比较研究尚少。本稿以《小仓百人一首》和《唐诗三百首》为比较对象。筛选出以“水”为假借对象表达作者感情的和歌和诗歌,在具体的例句中分析“水”的意境表达特点。通过分析和歌与诗歌中以“水”为假借对象表达作者感情的异同,以分析研究两国诗文化的异同点。
一、表达作者寂寥之情的“水”
(1)秋の田の かりほのいほの とまをあらみ わが衣手は 露にぬれつつ/天智天皇
译文:秋收稻岸宿,过夜搭茅屋。露浸湿衣袖,原来苫太疏。/天智天皇
(2)村雨の 露もまだひぬ まきの叶に 雾たちのぼる 秋の夕ぐれ /寂连法师
译文:骤雨初歇村似画,蒙蒙夕雾满秋山。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1)中秋夜的露珠,不仅沾湿了衣袖,整件衣衫都湿了。因为对爱人的思恋、见不到的寂寞,这里沾湿衣袖的应该是作者的泪珠吧。这首和歌中,歌人将露珠比喻成泪珠,表达自己寂寞、悲伤的心情。(2)秋天傍晚的村雨连着冷风一起卷来,不禁让人感到寂寞。这里“村、雨、露、雾”都深含夕阳日暮下寂寥的情思。(3)是与朋友离别之际所作的诗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于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所以诗人只能举杯销愁,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不能自拔。最贴切的形容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上述和歌与诗歌中,作者借用“水”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感情。从上述分析看,作者在借“水”表达自己寂寞、悲伤的感情时,和歌中经常借用小、轻的事物,给人留下一种浅、静、寂的印象。因此和歌和俳句中经常喜欢借用“露”、“雾”的形象表达。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相反,中国的诗歌中常会借用“河川”“大雨”的形象表达。读者在读诗歌时,很容易被作者激昂的情绪所感染。当然,诗歌中也有借“小雨”、“小雪”等形象表达自己情感的。这与作诗时的景色、作者的感悟有密切的关系。文学理念与社会背景、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周围的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表达人生无常之情的“水”
(1)白露に 风の吹きしく 秋の野は つらぬきとめぬ 玉ぞ散りける/文屋朝康
译文:清秋原野上,风动增天凉。多少珍珠露,纷纷散远方。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1)中,风吹过,露珠像玉一样散落。玉被视为人生财产、名誉、地位的象征,但是,遇到任何冲击,马上就会散落,是人力无法挽回的。这里所蕴含的人生无常的观点和(2)是相同的。(2)中,诗人借东流黄河之水,比喻时间的流逝。黄河之水奔流向大海,一去不返。比喻人生、时间易逝,一去不复返。
一般普遍认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自然意识是不同的。但是,自然事物的特性和特征是相同的。例如川流一去不复返、露珠易散、花易枯萎等等都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特征。而且两国人们同样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借用这些特征,以表达时间、青春、生命易逝去的诗歌、和歌也比比皆是。
三、象征爱恋之情的“水”
(1)筑波岭の みねより落つる みなの川 恋ぞつもりて 渊となりぬる/阳成院
译文:筑波岭下飞流涌,多少相思赴忘川。
(2)みかの原 わきて流るる いづみ川 いつみきとてか 恋しかるらむ/中纳言兼辅
译文:瓶原河水分,涌到泉川边。我自空追慕,相逢在哪天?
(3)君思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李商隐《宫词》)
(1)中,作者借激流而下的深不可测的水渊,比喻自己积聚已久的爱恋之情。读此和歌,前半部分虽在描述水的样态,但令读者可以感同身受作者的爱恋之情。(2)中,“分开的河川尚可汇流,但是我和我思念的爱人何时才能相逢?”一种无奈的心情通过这首和歌充分的表述出来。(3)中“君思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一句,借“水”一语道破在皇宫中生活的妃嫔们忧思的原因。
从以上和歌和诗歌分析,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思恋之情。同时仔细回味,也可感受到作者的悲伤心情。在日本,室町时代,“妻问婚”的风俗广泛存在①。爱慕的两人,不能一起生活,即使想见面,也不能相见。甚至,在阶级社会里,贵族间、贵族与庶民之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名誉关系,一人孤独仰慕对方的单相思情况经常发生。因此才形成了这样一种“孤り悲しむ”的爱恋观吧。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受封建思想约束,婚姻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此,也形成了这种“孤り悲しむ”的爱恋观。
四、象征人生道路障碍的“水”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2)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3)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1)中,表达了“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的豪迈气魄。这首诗中作者将“风浪”比喻人生道路上的障碍。
(2)前两句从蝉着笔,写蝉的生态及环境,实为借蝉喻己。“露重”、“风多”,既实写蝉所处的季节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飞难进”,喻仕途受阻,欲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酬,心迹难明。两句对仗工稳,句句咏蝉,句句喻己。蝉与己,浑融为一,“寄托遥深”,自然无痕。后两句主要写己,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不正像诗人品性高洁,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吗?“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这样,自然之物“蝉”又与人格化身“己”相契合。
(3)中,以“秋水”比喻危险事物。词句中表达了杜甫对正处流放中的李白的担忧之情。
将“水”比喻为人生道路上的障碍的和歌在日本不太常见。这与日本人的自然观有密切关系。在日本自然界的全部事物都是神赐予的。对待自然,都报以赞美的态度。中国人同样对自然抱有崇拜之情。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史中,中国人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和依赖的自然观。之所以将之比喻为人生道路的障碍,也是借用了自然事物的特性,来表达作者的心情。
五、仅赞美景色的“水”
(1)朝ぼらけ 有明の月と 见るまでに 吉野の里に ふれる白雪/坂上是则
译文:朦胧睡醒窗前月,却是皎皎雪映窗。
(2)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总之,日本以小、浅、清新素雅的上品事物为美。给人以清爽的印象。与此相对,在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识。从上述诗歌看,往往给人以壮丽辽阔的印象。这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和歌与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不同点。这是由于两国的文化,以及对自然的感悟、理解视点不同所造成的。日本岛国环境地域狭长,生活范围小,山小,川短而急,气候温和。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日本人特定的自然观。养成了日本人心思细腻的习惯。但是中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山高、川广而长、平原高原广阔的地理环境特征,使人感到无限壮丽辽阔。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与日本人不同的自然意识。
因此,在借用“水”的意境进行表达时,日本歌人,往往选择清澈流缓的溪流、雨露、雾等形象进行比喻。而中国的诗人,更多会以黄河、长江等气势奔腾的大江河川为喻。另一方面,双方也存在相同之处,自然界“水”的共同特性给予人类的客观感受是相同的,只是因为作者的主观感情不同,由心而生的感情才赋予了“水”此事物以不同的意境。
注释
①妻问婚:古代的一种结婚形式。平日里夫妻分开居住。夜晚前往妻子的住所。参照《新明解国语辞典》,三省堂出版,2003 年,P936.
[1]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