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更新与编辑作为

2013-01-31李喆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编者文学史作家

李喆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科出版事业部,北京 100029)

一、必然性论证

在20 世纪90 年代末至21 世纪的最初几年,国内高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洪子诚[1]、朱栋霖[2]、陈思和[3]等人编著的教材都是较为普遍的选择。但留心观察不难发现,随着时间流逝,情况悄悄发生了变化:当历史的车轮缓慢驶过新世纪最初十年,上述编者或修订或推新,相继就同样的课程出版了新教材。与此同时,一批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一定建树,在学校或地区有一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也纷纷编写并出版同类教材。[4][5][6]这些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对当代文学史的下限不再止于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而是向后有所延伸。如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60 年》,已将下限延至2009 年。

当代文学史教材内容有所更新,作为学习必备资料的作品选亦有同样的变化。出版于21 世纪之初的当代文学作品选,所选作品的发表时间尚普遍截止于20 世纪90 年代。例如洪子诚主编的两卷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时间跨度整整50年(1949 ~1999),以1976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段[7][8]。朱栋霖主编的四卷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所选作品的发表时间也是这一时间段之内的。而通观2012 年出版的王庆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版)》下册[9]亦即当代部分,并与1994 年的第一版教材相比,不能不承认,修订的力度是比较大的。虽然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曾经引起争议的若干文学作品此次修订时仍然保留,但是,自1976 年粉碎“四人帮”以来诞生的文学作品,从70 年代后期拨乱反正以来的“伤痕文学”开山之作的刘心武《班主任》,到80 年代先锋小说莫言《红高粱》、新写实小说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张炜《古船》、贾平凹《浮躁》,再到90年代出版的陈忠实《白鹿原》、女性写作代表人物陈染的《私人生活》,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几乎都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

应该说,以上变化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由于社会仍在向前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当代发展史,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编写相应的教材,应相应在内容上有所更新。

中国当代文学史也是如此。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续写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至新世纪最初若干年的文学史,以使中国当代文学几十年来的发展呈现清晰的面貌和连贯的过程,即将成为当代文学史教材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说教材的出版是编者和出版社通力合作的成果,那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实现内容更新,同样离不开编辑的主动参与。具体说来,在这一过程中,编辑在学科和职业两个层面,都应该有所作为。

二、学科作为

策划某一门课程的教材,理应熟悉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及其成果。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编辑的学科作为主要是通过深入观察,及时了解这一领域的进展。具体说来,编辑的观察又有“内”“外”之分。

1.内观察:立足作家,把握文本

文学史的发展无论流派如何众多,现象如何纷繁,归根结底都是由“作家+ 作品”构成的。在这一意义上,了解一段时期的文学发展史,首要基础莫过于熟悉作家和作品。如果说作家和作品二者之间是创作与被创作的关系,那么可以说,对作家的熟悉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就是对作家年龄段分布的掌握。通常认为,1949 年7 月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当时,活跃于文坛的是一批生于20 世纪一二十年代甚至时间更早的作家。随着时间推移,这批老作家陆续离世①,他们的子女甚至孙辈相继推出新作,成为文坛的新兴力量。以10 年作为划分依据不难发现,从“30 后”“40 后”“50 后”“60 后”直至现今正在陆续迈入而立之年的“80 后”,每代人当中都不乏出色的作家涌现。

如是划分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更为准确地了解每一代人的群体特点。由于中国社会自1911 年辛亥革命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一代人都不乏与其他代际人群不同的生活经历,由此产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必然会投射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影响其作品个性特性的形成,进而造成不同代际作家之间作品在内容、风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别。而正是这些差别,促使了文学史得以发展并且现象纷繁流派众多。

其次则是对作家创作动态的掌握。新作不断出现,文学史才能够实现更新。掌握作家创作动态,要做到新老并重。一方面,应该对文学创作已取得一定成就、有一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家继续保持关注,知道他们何时又有哪些新作问世。例如,近年来不断有中长篇小说问世的女作家迟子建,今年4 月将出版一部新的中篇小说《晚安玫瑰》[10](P24~68)。另一方面,对于文坛最新崛起、作品产生影响的新作家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在日后坚持动态跟踪。因为,这些后起之秀往往是未来文坛的佼佼者。

了解作家创作的动态,除了坚持阅读纯文学杂志,翻阅内容与文学、读书相关的报章杂志,并重点关注其中的新书推荐、书评等栏目,关注以出版文学作品为主业的出版社推介新作的动态,也都是获取信息全面且高效的方法。

关注作家的创作动态,可以更为完整、全面地考察作家个人的创作历程,分出不同的创作阶段并归纳各个阶段的特点,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总结其文学史成就和地位,进而积木成林,在此基础上对一个时期的文学史进行客观真实的叙述、概括。

最后是对作家作品研究的了解。作家作品研究包括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虽然涵盖内容广泛,但归根结底,这些行为的性质都是评论性的,要求对作家、作品乃至创作群体、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给出文学史地位与意义的判断和评价。换言之,熟悉这些内容,有助于对具体的被研究对象给出恰切的意见。

作家作品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坛新出现的现象、流派、人物及其作品的研究,二是对既往文学史已有研究成果的再认识。前者是为文学史教材追踪新近发展状况奠定基础,如为延伸当代史下限而筛选作家、作品,呈现部分内容的更新。后者则是为改变对已有内容的评判提供必要的材料。如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的著名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11](P6)也即回顾21 世纪前的半个世纪当代中国文学的已有成就,以当前的兴趣和需求来激活过去,解释过去。这也应当是史家包括文学史家的社会责任。

所处社会环境、自身学养、求学经历等因素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是必然之事。这一情形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新中国经历了成立初期轰轰烈烈的革命和建设高潮,也经历过重重困难和挫折,加之“左”的指导思想的长期影响,文学创作必然受到程度不等的干扰或制约。而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当初曾经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乃至轰动效应的作品,现在看来未必有多少文学价值或长远影响。如把新中国成立前30 年的代表作,放在新中国60年的大背景下,是否仍能保持其代表作的说法?因此,对它们的地位和意义的评价,难免会有所改变。诸如此类的“再认识”,是当代文学史教材内容更新无论如何都不能漠然视之的。

2.外观察:立足社会环境,观照文学作品生产和传播的机制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12](P732)。中国当代文学史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市场经济大潮深入社会各个角落,文学作品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首先就是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销量成为决定文学作品市场状况的主要因素,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内容必然要切合他们的生活,例如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现象、新的时代环境下人们的种种诉求,都应该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其次是文学的传播机制。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众、被传递信息和传播途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作品想要达到吸引读者、发挥影响力的目的,必须采取必要的传播手段,如新书发布会、现场签售、网购等。已经采用哪些传播手段,社会的发展又促使哪些传播手段成为可能,都是需要关注的。

对文学作品出现的社会环境、生产与传播机制长期给与关注,并总结其内在规律,才能更为深刻地了解社会变迁是如何对文学产生影响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文学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产生、发展的特点,影响力或者说关注度,传播途径与方式,等等,同样是外观察不可忽视、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职业作为

熟悉所负责学科的研究进展和动态只是策划—研发教材的必备前提,而教材编辑的职业身份又注定编辑需要在了解学科的同时,与高层的学者/编者进行沟通、探讨——参与研发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哪些内容与教材相关,编写时需要采纳。做到这一点,不妨从确认需求、确定编者两方面入手。

1.熟悉使用需求

产品只有满足客户的需求,方可能在与同行激烈的竞争中博得市场份额进而做大做强。教材也不例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深入且教学手段发生变化,加之出版行业的改制、升级,未来,高校师生的使用需要或将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教材出版无法忽视的问题。而熟悉高校师生的使用需求,就不能不关注课程开设情况以及开课院校的层次和类型。

具体说来,课程开设情况包括一门课程都有哪些院系和专业开设,在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定位、作用又是什么。这些不同是决定教材编写思想、内容难易程度的因素。以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例,作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和供新闻、外语等专业使用的专业基础课甚至选修课教材,总篇幅、内容深度等方面的差别,必然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随着新的课程指导要求的颁布,新增设了哪些专业,专业又新增了什么课程,都可能因此产生新的教材使用需求。故而,专业和开设课程方面的变化,也是编辑应当及时掌握的信息。

2.寻找适当的编者

独立写作和主编组织下的多人合写都是教材编写的方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大多属于后一种情况,为此,寻找主编和参编者也是编辑需要考虑的事宜。一般说来,主编应该在这一领域具有相当的威望、影响力和号召力,学术水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获得学界的普遍肯定。参编者则应当对所负责编写章节涉及的学科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有成果问世。

除了学科领域的具体研究对象,年龄层次和所在地区的分布同样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编者若处于同一年龄段,及至年事已高,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修订、重写存在困难,如何维持教材的生命力往往成为难题。对此,如采用不同年龄段作者合作的方式,前辈人物凭借影响力组织实施编写,中青年学者负责具体章节的写作,由此形成的梯队可以在未来的较长时间确保教材修订和重写等维护、更新工作正常进行。编者的地区分布则是扩大教材影响力、提高销量的重要因素。各位编者分布于不同地区,覆盖的地域范围尽可能广泛,对教材所做宣传起到的叠加效应才可能更加明显,更有助于维持教材的影响力。

寻找合适的编者,需要对每个人的求学经历、师承情况、研究经历、成果发表都有详细了解。除了通过专业期刊获取信息,再就是关注学界的活动动态,对每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了如指掌。不过,实际情况往往是有相当权威的主编自行选择参编者,编辑如无更佳人选或充分的理由,是难以改变主编的选择的。

四、结语

随着出版行业改制实行市场化经营且数字出版已是必然态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和未来,教材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时、及时有所调整,才有可能抢占市场先机并发挥影响力。具体到中文专业,目前全国各高校一年的总招生人数维持在10 万人左右,加之专业课教材使用情况的稳定性远远高于公共课,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实现内容更新,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

当然,达到这一目标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编者、出版社、相关研究者、高校师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发各方探讨,切实促进教材实现内容更新,才是理想中的局面。

注释

①据不完全统计:2001 年楼适夷、西戎逝世,2002 年孙犁、韦君宜逝世,2003 年吴祖光、施蛰存逝世,2004 年马烽、茹志娟逝世,2005 年巴金、严文井、陆文夫、高晓声、刘宾雁逝世,2006 年鲁彦周逝世,2008 年浩然、碧野逝世,2009 年曾卓、梁羽生逝世,2011 年柯岩逝世,2012 年黄裳逝世.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 ~199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 ~200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60 年[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1949 ~1976[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1977 ~1999[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9]王庆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0]迟子建.晚安玫瑰[J].人民文学,2013,(3).

[11]克罗齐,田时纲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编者文学史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编者语
编者语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