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做好青年导师角色转换
2013-01-31张维
张维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做好青年导师角色转换
张维
青年导师是导师队伍的生力军, 是医、教、研工作的主力军。结合青年导师的特点, 通过实施导师岗前培训, 高年资导师传帮带, 协助指导, 明确导师负责制,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等手段, 帮助青年导师尽快适应角色转换, 胜利导师职责。
研究生;青年导师;角色转换
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和载体, 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 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着近年来,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导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青年导师做为导师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导师队伍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如何使青年导师尽快适应导师身份, 胜任导师角色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新任务。
1 青年导师特征与现状
青年导师平均年龄一般在 35 岁以下, 具有博士及以上的学历, 思维模式开放, 前沿的科研经历, 综合素质较强, 有一定的学术造诣, 具有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青年导师对工作有热情, 精力充沛, 是导师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科研能力强, 掌握前沿知识 青年导师普遍具备博士研究生经历。在读研阶段开始接触科研工作, 从硕士阶段的初步掌握, 到博士阶段的深入了解, 已具备了相当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在课题申报, 标书撰写, 课题设计, 实验技术, 科研思维等方面得到了系统的训练。毕业后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科研课题, 科研能力和学术前沿掌握得到进一步提高。据文献报道, 博士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前5年是产出科研成果的重要阶段, 各单位均应重视此阶段的人才培养。
1.2 指导研究生缺乏经验, 导师角色转换需要适应青年导师经历较为简单, 大多为由研究生、医生(讲师)、导师的过程。他们一般是博士毕业后, 留校供职, 在职称、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具备时, 通过遴选担任研究生指导角色。虽然他们有研究生经历, 但角色由学生转换为导师时, 需要全方位适应。不仅要适应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和各项制度, 还要适应如何以一名导师的身份培养研究生, 以导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虽然青年导师都有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经历,但那只是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一部分, 如单纯的课题指导或临床带教, 如何全方位培养研究生, 规划学生的培养方案, 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计划等没有经验。
1.3 青年导师是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在各医学高校中, 青年导师不仅担负着指导研究生的工作, 更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份分别是医生, 教师, 科研工作者。作为临床一线的医生, 每天要面对门诊, 查房, 手术等繁重的临床工作。作为大学院校的一名教师, 要完成规定的授课任务, 同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还担负着申报课题, 申报成果的重任, 青年导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 青年导师尽快适应角色转换的措施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学术知识传授者、创新意识培育者、创造环境营造者以及创新实践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1]。因此, 如何尽快帮助青年导师找准定位, 尽快适应导师的角色, 胜任导师职责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2.1 做好青年导师岗前培训, 尽快熟悉研究生培养各项政策规定 青年导师对工作有热情, 有干劲, 但他们对研究生培养工作不熟悉。虽然有过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经历, 但以导师身份对研究生进行全面指导, 就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各项政策和制度进行全面了解。导师培训是青年导师快速了解研究生工作的有效途径, 对新遴选的青年导师要做好导师岗前培训工作。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对研究生工作各项政策进行解读, 对研究生的招生, 过程培养及学位授予等要求进行详细说明, 使导师尽快熟悉流程, 建立明确的导师负责制意识, 明确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所肩负的责任, 强化导师的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意识。
2.2 发挥高年资导师传、帮、带的作用 充分发挥高年资导师传、帮、带作用, 是青年导师快速成长的手段。指导研究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青年导师因年资尚浅, 因此带教经验不足。高年资导师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 对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规划, 个性培养, 因材施教都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和独道的见解。因此要组织学术造诣高、有优良的品格的高年资导师向青年导师传授指导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 提升青年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举办“导师如何指导研究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等经验交流会, 与青年导师分享带教体会。也可以在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中进行具体的指导, 新遴选的青年导师可以采取导师组制对学生进行培养, 由高年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使青年导师尽快适应导师的新角色。
2.3 协助青年导师做好研究生各阶段的培养工作管理部门应对青年导师进行特别关注, 在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对青年导师给予恰当的提示和必要的帮助。需从新生入学安排、开题、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几个环节进行协助指导。
在新生入学阶段, 协助青年导师为学生进行适当的选课, 同时建议向学生布置本专业经典文献的阅读及综述的撰写, 训练文献检索能力及文献追踪能力, 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科研思维。在导师制定培养计划时, 要求对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所区别, 分类别进行培养。明确的培养计划, 合理的安排, 保证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做到心中有数。导师要重视研究生选题和开题工作, 开题是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和培养质量的关键起点, 选题是否恰当,课题设计是否合理, 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都是开题工作的把关内容。中期考核工作是对研究生培养的阶段性考核, 是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学生专业理论水平, 科研能力, 临床能力, 思想品德方面的全面考核, 是能否顺利进入毕业答辩阶段的关键。青年导师还要做好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要注重学生论文的创新性及工作量的积累, 经过不断的反复修改, 形成毕业论文, 毕业答辩检验着导师的指导水平。
2.4 注重师德教育, 强化导师责任制意识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导师的道德水平、学术修养及业务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研究生导师师德即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 根据职业道德的概念,“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可以把研究生导师师德定义为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要开展各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 加强青年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树立师德榜样, 用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导师营造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良好育人环境。重视制度建设, 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 对学术作假等行为严肃处置。
2.5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国现行的是单一的导师负责制, 师生关系遵从师道尊严, 师生如父子。这种师生身份不对称的观念势必影响师生关系, 不利于师生的沟通与平等对话。要帮助青年导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实现教育结合为目标,以两种主体直接参与交流为实现手段,从而体现了一种以人际、教学、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关系体系[3]。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人性的发展需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基础。青年导师通过定期与研究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了解学生课题进展情况, 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 通过面谈也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方式。
3 小结
青年导师是导师队伍的新鲜血液, 改变着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 为导师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通过以上措施, 使青年导师尽快胜任导师角色, 真正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学术的指路人和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带路人。
[1]刘园,罗尧成,滕跃民.我国高校研究生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14(1): 39-42.
[2]娄欣生,周艳球.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探索.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21(4): 49-51.
[3]李凤兰,张俊.如何构建研究生培养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咸宁学院学报, 2008,28(5): 177-178.
G635.1
B
1674-9308(2013)02-0062-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3.02.033
30021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学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