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教育与培训研究*

2013-01-31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待业学历运动员

许 丽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我国健儿在亚运会、奥运会等洲际及世界比赛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连续取如此辉煌的成绩,除了得益于国家经济改革所带来丰硕经济成果支持以外,更重要是我国有一个完整的“金字塔式”的人才网络体系源源不断输送高水平运动人才。因此,稳定和完善这个人才网络体系,是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从客观现实来看,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运动员的教育问题等正冲击着我国运动员人才网络体系,这些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不仅关系到运动员的自身利益,还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呢?我国体育学者肖建忠教授曾经说过:要解决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关键是解决好出口(运动员就业),只有出口搞好了,进口(选拔运动员)就没问题,这人才培养体系就会循环起来了,我们竞技体育人才网就生生不息。但是,如果出口得不到很好解决,也就没有人愿意进来了,这个体系就必将瓦解,我们的冠军就没希望了。可见,解决运动员的二次就业问题是保持竞技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体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政策安置、货币安置等,从实践经验来看这种“授之以鱼”的做法效果并不很明显[1]。大量研究表明,对退役运动员进行职业转换教育与培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2][3]。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首个退役运动员教育与培训基地(广东省退役运动教育与培训基地)举办的2期培训情况和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委托我院负责的“现役运动员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运动员的二次就业问题提高帮助与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广东退役运动员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举办的2期培训的146名退役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退役运动员91名,女退役运动员55名。这些退役运动员全部是我省待业的优秀退役运动员,培训班取用自愿报名的原则,不作项目的规定,只作录取人数限制,按报名的先后顺序确定。因而,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数理分析法

对回收到的146份由参加培训的退役运动员填写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待业退役运动员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为退役运动员的教育与培训提供依据。

1.2.2 理论分析法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根据不同项目运动员的专业技能特点,探讨通过拓宽和夯实其知识和实现技能迁移的方法来提高运动就业适应能力的途径。

1.2.3 访谈法

结合“现役运动员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课题,采用走访和提纲访问的形式对京、粤、滇以及东北三省等6省(市)体育局的人事处、科教处以及部分体育训练基地的人事或科教部门、一线教练员等23名负责人,以及体育学、教育学专家6人进行访问。

1.2.4 案例研究法

以我省退役运动员培训基地举办的2期退役运动员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例,探讨退役运动员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和途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退役待业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我省是一个体育大省,在全国、洲际大赛、世界大赛中都取得了良好成绩,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如此佳绩是一批批运动员努力的结果。在实施经济改革之前,这些曾经为省、为国争光的运动员通过计划指令,其就业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训机制与体系,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辈出,为2008年北京奥运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但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之后,原来的指令措施因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而逐渐取消,在相对封闭的竞技体育训练体系中培训出来的体育专业人才很难适应市场需要而出现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难等问题。据“现役运动员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课题组的不完全统计(2008年3月),全国现有退役待业运动员约3000人,我省待业在册退役运动员高达451人。不少学者预测2008年奥运会与2009年全运会后将有更多的退役运动员待业,我省界时退役待业运动员更将达600人。另一方面,调查所了解的情况表明,退役运动员在就业方面的性别差异不大,男、女退役运动员待业的比例与退役运动员数量比例上基本一致;在时间维度上,退役运动员的待业时间约为半年至10年之间,超过70%在5年以下。

2.2 退役待业运动员的项目特征分析

对回收到有关退役运动员的信息进行分析发现,退役待业运动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项目特征,即具有明显的项目倾向性(如表1所示)。退役待业运动员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校中开展得不够普及的运动项目,如举重、蹦床、跳水、棒垒球等,而在社会、学校开展得较为普遍的运动项目基本上不会出现二次就业难问题。主要原因是在社会、学校、厂企开展得较为普遍运动项目,有较多的社会需求。许多运动员还没退役,就被大企业、大学所聘用或招收到学校就读等。我省一位羽毛球老教练在接受访问时坦言: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退役运动员都是供不应求的,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采用了什么有效措施,而是社会对羽毛球有更高的社会需求罢了。对各省市的调查也表明,在该地区普及得较好的运动项目,就不会出现该项目退役运动员的二次就业问题,如黑龙江的冰上运动项目、辽宁的足球项目、广东的羽毛球项目,出现了运动员供不应求的情况,许多运动员还没退役就被“订购”一空。因此,加强对退役待业运动员的项目特征研究,探讨实现运动项目转移途径和方法,是退役运动 员转型期教育与培训的重点之一。

表1 146名退役运动员的项目分布情况人数

2.3 退役待业运动员学历特征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有36.3%的退役动员具有本科学历,33.6%有具专科学历,32.9%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而初中或以下学历者只占9.6%。这与课题调查到的二次就业退役运动的比例基本上一致,可见退役待业运动员的学历特征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并不因为退役运动员因有较高的学历而获得就业优势。这可能与运动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关,许多运动员虽然获得了大学学历,但是由于在求学期间还要兼顾竞赛、训练等任务,实际从未进入学校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这些运动员从未实现从“运动员学生”向“学生运动员”角色的转变,有些除了开学报到和领取毕业证之外,其它时间从未到过学校,甚至出现部分运动员不知母校在何方的笑话,这种“送文凭”行为对运动学生的就业来说毫无益处[4]。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运动员文化基础太差,即使被特招到高校进行系统的学习,还是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虽然“混得了一纸文凭”,但是在就业和工作竞争中还是处于劣势。广西一名跳水运动员从某高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某机关单位工作,但对机关单位工作极不适应,最后不得不辞职回归退役待业动员队伍就是一个例子。

表2 退役待业运动员的学历特征

3 退役运动员教育与培训的对策

从退役运动员的项目或学历特征和我省举办的退役运动员培训班的成功经验来看,单纯通过学历教育很难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思路一方面除了加强体教结合,通过提高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质以提高就业能力外,如何实现运动员技能转移或通过拓宽知识提高就业能力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的关键。

3.1 退役运动教育与培训宜取长而不是补短

对退役运动员培训应根据其原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发挥其优势,通过拓宽基础知识的方法去拓宽其就业能力。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地方却用了舍本逐末的方法对退役运动员进行教育培训,即放弃运动员通过长期训练与比赛所形成的技能与心理优势,而重新学习新的知识。这样不仅无助退役运动员的就业,还加重了退役运动员的负担,而导致适得其返的效果。笔者在6省市的访问调查中,发现普通存在着一种想法就是通过“恶补”过去因训练而落下的文化知识,去实现提高就业能力的方法。这种愿望无疑是非常好的,但是从许多省市的实践效果来看,其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以某省为例,在为退役运动员举办的培训主要是英语、汽车维修知识培训。但是,英语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汽车维修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也不是一种短期的教育与培训便可以达到目的的。

发挥运动员的长处,如见多识广、心理素质好、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强等,选择一些职业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与培训是提高运动员就业能力的关键。如选择营销等不需要系统知识,通过短期教育与培训后就能达到就业的目标培训。可见,通过挖掘运动员的长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与培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利用运动技能的迁移,帮助退役运动员从不普及项目向普及得较好的项目转移,形成新技能,提高就业机会

在访谈调查过程中,不少被访问的管理者、体育学者认为,现在的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说法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是部分项目退役运动员就业难,这种就业难只是结构性的困难,而非整体性的困难。他们甚至认为退役运动员就业难是社会过渡期望的结果。北京职工体育运动学院王桦院长坦言[3],如果运动员将就业期望值降低到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其就业率绝对不会比一般大学生低。一些群众基础比较好的运动项目运动员供不应求,人才缺口非常大。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利用运动技能的迁移特点,实现非普及性运动向普及性运动转移,例如,蹼泳、跳水项目与游泳关联较大的运动员通过游泳的教育与培训,实现从普通项目向普及项目转移。其成效在我省举办的2期退役运动教育与培训中得到了证实:为了解决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我省在充分研究退役待业运动员的项目特征之后,举办了为期2个月的技能转移培训,使得大部分运动员实现了技能的转移,并获得了社会与劳动保障颁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结果48.2%获得了二次就业机会。可见,实现职业技能的转移是解决运动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人学习新技能时,总是依靠过去的经验和已掌握的技能,新旧经验之间有更多的共同性,就容易发生迁移,因此,很快就掌握新技能[5]。不少运动项目之间都具有共同性,因此,利用不同运动项目之间就业情况的差异,通过技能迁移帮助运动员形成新的技能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的重要途径。

3.3 围绕专业特长弥补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实现“运动员”向“教育者”转型,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

退役运动员最大优势是具有较高个人的专项技能,如何将这种个人技能转变为教学与指导技能是退役运动员教育与培训的主要任务之一。许多运动员自己掌握了很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如何教育与指导他人是他们的最大不足。因此,教育与培训的一个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教育他人的理论知识、相关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等等。在我省的首次退役运动员教育与培训班总结会上,正如一位学员代表发言:“参加这次培训的最大收获是体育不再只是自娱自乐了,因为我学会了教他人的方法”。2003年广州市某区曾在全国范围内招收7名高水平乒乓球退役运动员作为教师,1年后,被迫离岗的有5人,主要原因是这些运动员虽然具有很高的乒乓球技能,但是缺乏教育技能,因而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可见,围绕运动员的专业特长,通过教育与培训弥补指导他人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运动员”向“教育者”转型,提高其就业能力,是解决运动员就业问题的又一途径。

3.4 根据学历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不同学历层次退役运动员的就业能力

调查表明,退役待业的运动员的学历层次分布从初中到本科,虽然受“送文凭”、“混文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4],高学历运动员不一定就具有较高的知识与能力。但是,对不同学历层次的退役运动员往往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期望[6]。因此,在教育与培训中不能取用统一的培训模式,而是根据学历层次对不同的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例如,本科或大专层次的退役运动员就业期望往往是体育教育、教练等工作,因而在教育培训时应考虑以教育技能的教育与培训为主,而中专、初中学历层次退役运动员则定位在体育俱乐部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自己择业等工作,在教育与培训时则应更多地考虑社会体育指导员内容或通过短期教育和培训便可以达到目的驾驶员等培训内容。

根据退役运动员的学历层次差异,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就业岗位与能力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4 结论

4.1 随着社会及经济环境的变化,退役待业运动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而退役运动员不因学历层次较高而具有就业优势。

4.2退役待业运动员第二次就业难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整体性问题,通过技能的迁移实现运动员项目转移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4.3通过“取长而不补短”;实现运动技能的转移;弥补退役运动员的知识缺陷,实现“运动员”向“教育者”的转移;以及根据学历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等,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1]蒋兴宏,王宇颖,张淑华,方 华.退役运动员安置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28-30

[2]刘克军,孙汉超,等.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课题成果

[3]肖建忠,刘克军.从学源视角对运动员实施体育职业教育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89-92

[4]史康成.体育科学的使命与追求[J].体育科学,2006,26(3):1-7

[5]体育运动学校《心理学》教材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7:220-227

[6]刘学谦,吴家琳,刘江南,王小康,商执娜.广东省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研究[J].体育学刊,2006,13(3):111-114

猜你喜欢

待业学历运动员
待业啄木鸟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成因与解决策略①
膨胀学历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知识无力感
基于市场分割理论下的大学生待业成型机理和对策研究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