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居民不同人口学因素与锻炼等生活方式关系研究*
2013-01-31余铨业
余铨业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0)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有更多的物质和经济保障去追求个人喜欢的生活方式。人们发现,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个体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健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人口学”因素这一概念在环境在个体行为影响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不同人口学因素对人的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1,2]。本研究基于这一理论,探讨广州市居民的不同人口学特征因素现状。并分析其与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为不同人群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1 调查对象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在发放调查问卷之前,对参加调查者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培训合格后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0月在广州部分社区(天河区、越秀区、白云区)进行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后有效输入样本数据952份,受调查者年龄分布在35.9±6.9岁。其中,所有受调查者中男性480人(占50.4%),女性472人(占49.6%)。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有关的参考文献,结合专家的意见,制定《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调查问卷》。问卷中所包含的人口学特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年龄段)、婚姻、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生活方式则包括锻炼、饮食、烟酒和与阅读。锻炼生活方式填写内容包括:您有锻炼习惯吗?您每周锻炼几次?饮食生活方式填写内容包括您一日三餐是否规律?您是否每天吃早餐?您会进行节食减肥吗?烟酒和阅读生活方式填写内容则包括您有抽烟饮酒习惯吗?您有阅读习惯吗?而本研究的健康状况为健康自评,等级包括非常健康、健康、一般、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睡眠状况的等级包括入睡快,一觉到天亮;入睡情况一般,有时会做梦;会半夜醒来,总体影响不大;不易入睡,半夜梦多或经常醒来,起床精神状况不佳;入睡困然,易失眠,已服药或开始治疗。
1.2.2 数理统计法与逻辑推理法
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等进行分析统计。
2 分析与讨论
2.1 广州市居民人口学特征与基本健康生活方式现状
2.1.1 广州市居民人口学特征因素现状
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将问卷中健康自评、睡眠情况的各等级分别从1到5进行定序后,与各人口学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受调查者的职业以企业员工最多,占33.9%。其次为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分别占15.0%和17.6%。其他职业类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样本比例最小的职业类型为农、林、牧、渔业人员,这与调查对象为城市人口实际情况相符。
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出于自身的主观需求,而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的主观需求存在差异,因此日常的生活方式表现得也不尽相同[1,2]。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受调查者男、女比例大致相当,男性占50.4%,女性占49.6%。有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健康自评存在差异,男性在健康自评中往往要比女性有更高的健康满意度[3,4]。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健康自评状况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睡眠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著。从反馈情况看,女性的睡眠状况要稍差于男性。在本次调查中,受调查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30岁,占44.2%,25岁以下和31-3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受调查者比例都为22%左右,而35岁以上的人群比例较少,只占8.6%。毛丽红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心健康自评的负性影响更趋明显。本研究中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与健康自评和睡眠情况均无明显相关,这可能和受调查者年龄较为集中在30岁左右,年纪较大者比例较少有关。在本次调查中,受调查者未婚和已婚的比例也大致相当,分别占46.3%和47.8%,离异和丧偶等其他比例较少,分别占4.6%和1.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居民的婚姻状况与健康自评和睡眠情况也均无明显相关。在本次调查中,64.5%的受调查者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20.3%的受调查者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健康自评存在一定相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有较好的健康自评趋势。有许多研究也发现,拥有较高文化程度者健康知识知晓率高,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高[5,6]。相关分析结果也显示,广州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其睡眠情况无明显相关性。
表1 广州市居民不同人口学因素及其与健康、睡眠相关分析结果
2.1.2 广州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现状
本研究中,采用锻炼、饮食、烟酒以及阅读等几个生活习惯来反映受调查者基本的生活方式情况。受调查者生活方式中的运动锻炼、饮食、烟、酒和阅读等生活习惯的情况统计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居民大都未能形成规律性与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生活方式。有20.6%的广州市居民日常生活没有运动习惯,能经常进行运动锻炼的人只占15.1%,并且其中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的专业性的指导。大部分的广州市居民只是日常偶尔进行运动锻炼,65.8%的人周运动锻炼频率在1至2次及以下,而符合目前运动健康促进研究领域要求人们周运动锻炼频率在3次及以上的只占14.2%。广州市居民中饮食规律的比例占50.6,而偶尔吃早餐或不吃早餐的比例占32%。日常会进行节食减肥甚至有精神厌食倾向的较少,只占3.8%。广州市居民对抽烟与饮酒行为控制较好的,即日常不抽烟、喝酒或少量饮酒的比例占80.4%,而存在酗酒或抽烟过多者占17.1%。广州市居民中有34.3%日常有阅读的习惯,而偶尔会阅读或者基本不阅读的占65%左右。
表2 广州市居民生活方式情况统计
2.2 广州市居民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研究
2.2.1 广州市居民不同人口学特征因素与饮食习惯关系研究
不同的人口学特征群体其饮食结构、饮食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7,8]。如罗辉[9]的研究发现,中青年男教师在饮食上重食物味道,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高于植物性食物,猪肉和蛋类制品的摄入频率过高等问题。吴爽[10]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武汉的产褥期妇女存在水果、牛奶和蔬菜摄入不足,而红糖水摄入过多等问题。而贾晓瑜[11]认为中学生存在不吃早餐,方便面、烧烤、碳酸饮料和糖果摄入过多等饮食结构问题。
本研究将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教育)、职业、年龄段分别和问卷中一日三餐是否规律(规律饮食)、是否吃早餐(早餐)和是否会节食减肥(节食减肥)进行相关分析,所得结果见表3。通过将饮食规律、早餐与节食减肥3种饮食行为与广州市居民人口学特征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规律饮食行为与各人口学特征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而是否吃早餐行为与婚姻和年龄段这两个因素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38和-0.169,显著度P值均小于0.05。通过仔细分析可知,已婚群体在早餐行为上较为规律,这可能受到配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发现受调查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形成规律性的早餐饮食方式的概率越高,许亮文[7]的研究也到了类似的结论。日常的节食减肥行为与年龄段存在明显相关,年龄较高者越容易存在节食减肥行为,部分甚至存在精神性厌食问题。本研究未发现节食行为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而部分研究认为女性往往更易受到主观追求身体形态的影响,节食减肥行为比例较高[8,12]。
表3 广州市居民不同人口学特征因素与饮食生活方式相关分析
2.2.2 广州市居民不同人口学特征因素与锻炼习惯关系研究
规律性的体育锻炼行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出于不同的需求和动机,自我实现的价值也有所不同[13,14]。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其进行锻炼行为的需求和动机也就有所差异。如曾杏珍[15]的调查分析发现,血液透析科护士其日常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人口学特征因素的影响。赵克[16]的研究认为文化程度和单位性质这两个社会人口学因素对厦门18~60岁居民的健身活动存在正性影响。而王玮[17]对井冈山地区小城镇居民的调查研究发现,经济收入欠缺和低文化程度是影响其日常参与体育健身的两大因素。
本研究将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教育)、职业、年龄段分别和问卷中您有锻炼习惯吗(锻炼习惯)和您每周运动锻炼几次(周锻炼频率)进行相关分析,所得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广州市居民性别与受教育程度这两个人口学特征因素与其日常是否有规律锻炼习惯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1和0.147。男性比女性更易形成规律性锻炼习惯,而受教育程度高的受调查者形成规律性锻炼习惯的可能性也增大,这与部分研究所得结果一致[17,18]。同样,广州市居民的周锻炼频率也与性别存在明显相关但无显著性意义,而与受教育程度这个人口学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有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通过影响人的主观认知,增进人的锻炼健康促进的需求,进而形成规律性的锻炼生活方式[19,20]。
表4 广州市居民不同人口学特征因素与锻炼生活方式相关分析
2.2.3 广州市居民不同人口学特征因素与烟、酒和阅读等习惯关系研究
研究表明,抽烟与饮酒行为呈现明显的群体性特征,男性的抽烟与饮酒行为发生率要高于女性,而且与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人口学特征因素有关[21,22]。张河川[23]的研究表明云南8地区的青少年男性抽烟与饮酒行为要显著高于女性,同时林丹华[24]研究表明,对于女性而言,常年处于流动状态也会促使其形成抽烟与饮酒行为。而目前大多数研究显示,心理抑郁、社会压力和情绪不稳定等是造成人们沉溺与抽烟与饮酒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21-24]。
本研究将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教育)、职业、年龄段分别和问卷中您日常有阅读习惯吗(阅读习惯)、您有抽烟或喝酒习惯吗(抽烟饮酒)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广州市居民烟、酒行为与性别差异极显著相关,男性是烟酒行为的高发群体。不同年龄段也与烟酒行为存在明显相关,样本人群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烟酒行为比例增高。现今人们提倡将阅读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进行健康的阅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25]。阅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不同人口学特征因素相关。如李维青[26]的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高者的阅读多带有研究、探索等动机,而文化程度低者多以休闲性阅读为主。而李苓[27]认为,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需求多以寻求现代社会生活指导为主。本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段这两个人口学因素与阅读习惯呈显著相关。从结果看,受教育程度高者日常有规律的阅读习惯概率较高,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26]。虽然李维青[26]和李苓[27]的研究认为年龄差异对阅读习惯影响不大,但本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居民中年龄较大者更易形成规律性的阅读习惯。
表5 广州市居民不同人口学因素与烟酒、阅读生活方式相关分析
3 结论
3.1 广州市居民大都未能形成规律性与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生活方式,也有较大比例人群存在不吃早餐、担心体重问题进行节食减肥等不良生活方式,而日常生活中只有少部分人群形成阅读习惯。
3.2 广州市居民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好的锻炼习惯。年龄较大者呈现较好的早餐和阅读习惯,但烟酒这一不良习惯也更突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呈现出更好的锻炼习惯和阅读习惯。
[1]张育民,窦彦丽,廖春艳.山西省中青年健康生活方式参与程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06):29-31
[2]马佳,李双飞,贺晓红.白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健康教育研究,2011,14(3A):788-790
[3]谷琳,乔晓春.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06,06:25 -29
[4]谷琳,杜鹏.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差异性分析——基于2002年和2005年全国老年跟踪调查数据[J].南方人口,2007,27(02):58 -63
[5]Lantz PM,House JS,Lep kowski JM,etal.Socioeconomic factors,health behaviors,and mortality[J].JAMA,1998,279(21):1703-1708
[6]谷桂珍,陈国顺.某钢铁厂工人文化程度对健康行为及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J].中国职业医学,2008,35(3):254-256
[7]许亮文,马海燕,杨廷忠,等.居民饮食行为分阶段转变的现状调查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03):179-181
[8]孔芳昌,张妍,陈红.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认知偏向:行为和脑机制的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1,11(09):1355-1362
[9]罗辉,吕玉华,朱水华.中青年男教师营养知识和饮食态度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4284-4286
[10]吴爽,欧阳英英,包巍.武汉市妇女产褥期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01):1300-1303
[11]贾晓瑜,张亚妮,刁俊.重庆市中学生饮食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08):1011-1014
[12]钱铭怡,刘鑫.北京女大学生节食状况及进食障碍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53-757
[13]邹再华.激励理论中的需要层次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7,09:41 -42
[14]朱志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2:124 -126
[15]曾杏珍,王英蓉,李粉玲.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血液透析科护士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J].护理学报,2011,18(3B):69-71
[16]赵克,黄文仁,杜子平.厦门市18~60岁城市居民几个健身活动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04):26 -29
[17]王玮,张莹,彭勇,等.井冈山地区小城镇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0):6022 -6025
[18]徐波,张贤松,周清明,等.影响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客观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02):74-76
[19]李仕丰.体育行为和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中国26-55岁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调查报告[J]. 体育与科学,2009,30(04):83-87
[20]翟一飞,杨俊敏,张大庆,等.锻炼心理学中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的新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0):6043 -6046
[21]苏中华,郝伟,湛红献.中国五地区饮酒情况及相关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08):563-565
[22]李丽霞,邹宇华,郜艳晖.广东省居民吸烟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2(7):790 -792
[23]张河川,郑思智.青少年烟酒滥用的性别差异及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04):280-282
[24]林丹华,方晓义,蔺秀云.女性流动人口的流动性、抑郁情绪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06):614 -617
[25]卢胜利,雎密太.我国15年来心理障碍阅读干预研究述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02):51-54
[26]李维青,单勇.新疆地区读者的阅读动机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62-68
[27]李苓,冯剑侠.中国西部农民阅读素养调查[J].中国出版,2007(0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