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学诊断评价
2013-01-25刘兵
刘 兵
(铁岭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辽宁 铁岭 11200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学诊断评价
刘 兵
(铁岭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辽宁 铁岭 112001)
目的 探讨CT、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资料完整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20例,分析其CT、MRI表现。结果 本组20例患者CT共检出出血性病灶39处,20例MRI共检出出血及非出血病灶64处,且DWI(磁共振弥散)序列全部显示清楚。结论 CT扫描对出血性病灶较敏感,MRI对非出血性病灶显示清晰,其中DWI序列是评价弥漫性轴索损伤比较敏感的MRI序列。
弥漫性轴索损伤;影像诊断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指颅脑遭受旋转力外伤时,脑白质、灰质、灰白质交界处等部位被撕裂,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可伴随小血管的破裂。该病常见于严重的颅脑外伤,影像学检查是其重要的检查手段。本文通过对20例DAI的临床资料及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及MRI成像对DAI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3岁。患者多为交通事故。伤后立即持续昏迷,可伴有去脑强直,少数患者有中间清醒期,所有患者于住院期间行头部CT及MRI扫描。
1.2 影像学检查
20例使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层厚、层间距为5mm,MRI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RI)序列、弥散加权(DWI)序列。对躁动不配合患者,检查前20min静脉注射5~10mg安定。
2 结 果
2.1 DAI的CT检查结果
20例常规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灰白质界限不清,小灶性高密度出血灶,边界不清楚。CT平扫共检出病灶39个,12名患者合并弥漫性脑肿胀,3名患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名合并硬膜下血肿,1名患者CT检查阴性。
2.2 DAI的MRI检查结果
20例患者MRI扫描共检查出病灶64处,其中包括出血性及非出血性病灶,T2WI检出病灶47处,T1WI检出病灶39处,FLAIR序列检出病灶52处,DWI检出病灶64处,DWI序列显示DAI病灶数量多于其他序列,而且病灶显示清晰。
3 讨 论
DAI的发病机制是当头部在旋转力作用下,产生瞬间剪应力,使不同密度脑组织间发生相对位移,造成神经轴索、神经元断裂和伴行血管的损伤。因此,DAI好发于不同密度的组织之间,如脑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基底节、上部脑干等部位[1],DAI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重残和持续植物状态的常见原因。CT及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CT是急诊颅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手段,可以清晰的显示出血性病灶的大小、位置。本组有39处出血性病灶,发生部位及大小与报道一致。但对非出血性病灶,CT可表现为稍低或等密度影,甚至表现正常,值得注意的是,当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时,而CT表现为阴性,不能排除有DAI的可能。
有学者研究表明DAI有80%病灶为非出血性[2],CT只对出血性病灶敏感,对非出血性病灶难以显示,这也是CT对DAI病灶敏感性低的原因,尤其对于脑干的病灶,因受后颅窝骨骼伪影的干扰,病灶检出率明显低于磁共振。磁共振各序列之间对于病灶的检出率也存在差异。对于非出血性病灶:FLAIR序列优于T2WI,FLAIR序列对于检测损伤组织局部水肿方面有较大优势,由于脑脊液信号被抑制,可以清楚显示皮层下及脑室周围的病灶数目、大小以及部位[3];T2WI优于T1WI,T2WI表现为斑片状高信号影,而T1WI表现为等或低T1信号影,不易辨别;对出血性病变:MRI信号会随血液的演变产生变化,T2WI序列于急性出血期表现为稍低信号影,在亚急性出血期T1WI序列上显示高信号影,T1WI序列较T2WI序列显示清晰,在FLAIR序列病灶呈低或等信号。
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可以反应体内水分子弥散运动幅度,研究表明[4]DWI比常规MRI能更早、更准确的显示DAI非出血性病灶的信号改变,Albensi等[5]建立动物模型发现弥散序列在2h内就可以发现病灶。DWI能检测到T2WI、FLAIR不能显示的病灶,提供可逆性病灶的信息,帮助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由于DWI敏感性高,成像时间短的特点,对于怀疑DAI的患者,目前大多数医院已将DWI作为诊断DAI的首选序列,其在脑外伤的诊断及评估预后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综上所述,鉴于CT对出血性病灶的识别和MRI对水肿病灶及微小出血病灶的识别。DAI虽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但凭借目前的影像学检查已可以对其做到早期诊断,为临床医师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1] 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鉴别诊断[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1.
[2] 罗起胜,谭源福,肖邵文.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3):230-231.
[3] Topal NB,Hakyemez B,Erdogan C,et al.MRimaging in the detection of diffuse axonal injury with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Neurol Res,2008,30(9):974-978.
[4] 何海涛,黎海涛,黎川,等.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7(3):212-215.
[5] Albensi BC,Knoblach SM,Chew BG,et al.Deffusion and high resolution MRI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rats:time course and correlation with histology[J].Exp Neurol,2000,162(1):61-72.
R445
B
1671-8194(2013)28-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