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象思维在探索脾藏象现代物质基础中的应用

2013-01-24曹继刚邹小娟刘娇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物质基础化生现代医学

曹继刚,邹小娟,刘娇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

1 象思维的含义

象思维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思维,是原创性的源泉,是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思维。象思维是人类的基本思维,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象思维首要在“察象”,此“象”可有象有形,也可无象无形。有象有形者,取自然之形;无象无形者,取自然之理。前者取自然之“图像”,后者取自然之“法象”[1]。象思维过程就是一个由“物象”提炼“意象”、再由“意象”反推“物象”的过程[2]。有象有形者,即“图像”、“物象”,如“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藏,主藏意(《难经·五十九难》)。”其中对中医脾的描述即中医脾的“物象”,但鉴于当时解剖学的不发达,对脾的“物象”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言之“生于脾,如以膏裹栝楼实”及《医学入门·卷一》所言之“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以上形态的描述近似于现代医学中胰腺和脾脏的描述。而肉眼直接观察的粗糙解剖之物象,其深入生命内部把握其内在细节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解剖学难以实现器官水平的突破而停滞,于是中医学更加重视“法象”、“意象”,也就是功能之象。古人认为“藏居于内,形见于外”,因此多取以外揣内,取类比象的方法,即通过人体表现出来的外在生理病理之象来提炼“意象”,此象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对人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人们肉眼可见的组织器官之可见的“物象”,到肉眼不可见而需要借助仪器观测到的细胞分子水平,即不可见之“物象”,虽然肉眼不可见,但的确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由于物质和功能密不可分,有功能就必定有其物质基础,因此笔者试从象思维的功能象着手,由“意象”反推“物象”,即从中医脾的功能象来探索其现代物质基础。

2 象思维在探索脾藏象现代物质基础中的应用

2.1 脾主运化的现代物质基础

2.1.1 脾主运化食物的现代物质基础 脾主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所言之“脾胃为水谷之海,凡水谷之精华,化为血气,润养全身,其糟粕则下行也”,此描述较为精辟。就当脾主运化食物的过程来说,又当分而为三:一是腐熟水谷,即食物形成食糜的过程。在现代医学中与其有相似功能象的即消化道的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全过程。此过程包括口腔的咀嚼、食道、小肠、大肠等消化道的蠕动作用,以及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的作用;二是布散精微。《医述》所引《医参》言:“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行,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此论中“脾气一吸”即脾气布散精微物质的过程。而在现代医学中,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经消化形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即水谷精微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也就是吸收的过程。可见,脾气布散精微与吸收具有相似的功能象。以上所称之食物不但包括狭义的食物,还包括从口腔进入胃肠道的所有物质如药物等。有研究表明,脾虚状态下左氧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降低[4]。三是化生气血津液,营养脏腑。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5]。现代医学认为,三磷酸腺苷(ATP)是人体最直接、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在线粒体中,营养物质代谢脱下的成对氢原子以还原当量形式存在,再通过多种酶和辅酶催化的氧化还原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逐步释放的能量可驱动ATP生成[6]。由此可见,ATP的生成需要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构成各种酶的维生素、无机盐等“水谷之气”,还需要氧气之“自然界的清气”,以及线粒体这一特殊的细胞器,而线粒体的特殊功能是由人体基因决定的,即“先天之气”,因此可以认为脾运化水谷生成之气主要是指ATP。至于化生的血和津液在下面脾主运化水液和脾主统血中详细论述。

2.1.2 脾主运化水液的现代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主宣发,通调水道,为“水上之源”;脾气散精,一方面将水液上输于肺,另一方面将水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肾者胃之关也,将水液形成尿液排出体外。现代医学认为,水液从口腔进入人体后,首先经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吸收进入血管系统,再由心脏泵至全身,供全身器官组织细胞利用,最后随机体的代谢产物由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由上可知,中医学肾脏对水液排泄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相似,而中医学肺主行水的功能与现代医学心脏的泵血功能相似。中医学有“提壶揭盖”法治疗由于肺气不宣而导致的水肿,与现代医学心肺循环中的压力原理也是极其相似。水液能在血管内而不溢出血管外,是由于血浆蛋白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如果由于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过少,水液将会溢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同时心、肾也是人体耗能较多的器官,如果人体能源供应不足,也会影响到心、肾对水液的代谢过程。因此肺为水上之源,肾为水下之源,而脾主中焦为水液升降枢纽。

2.2 脾主统血的现代物质基础 《济阴纲目·调经门》云:“血生于脾,故云脾统血。”脾有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中医学认为,血液的化生有脾胃、心肺、肾等多个脏器共同完成,而脾的功能尤为重要。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而脾又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合,化赤为血,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场所,在红细胞的生成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的供应,红细胞具有携氧的功能。因此,脾生血的物质基础是脾主运化水谷的功能体现。脾统血的功能,实际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气虚不摄血,则血溢脉外。在现代医学中,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而血液凝固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血管的收缩无力,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缺乏,凝血因子的不足等都会导致出血。脾主运化水谷功能正常,则血小板、凝血因子的生成有源,血管和血小板所供给的能量正常,则实现了脾主统血的功能。

3 小结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医脾藏象的现代物质基础应该包括参与一切摄入体内的外源性物质(包括食物、水、药物等)在体内代谢的全过程的物质总和,即与之密切相关的消化和吸收系统、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此理论也可以充分地解释脾的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液的关系。脾气主升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升清是指脾气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化生气血。即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体现,与现代医学的吸收和物质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维持内脏的相对稳定,内脏要克服重力作用,维持自身的位置,也需要消耗能量。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黏膜免疫系统,进入胃肠道的异常外源性物质以及胃肠道自身产生的异常物质都会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复合物,以及由于胃肠道消化吸收障碍而停留的食物均会以“水湿”的形式存在,而影响脾的功能,因此脾喜燥恶湿。口腔和唾液都属于消化系统,脾在窍为口,在液为涎。肌肉的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也是耗能较多的组织。大量实验表明,脾虚时骨骼肌的线粒体减少,结构破坏,因此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实,脾虚时不仅骨骼肌中的能量代谢受影响,很多实验也证明肝脏、心脏、肾脏、脑等组织器官中的能量供应都不足。《难经本义·卷上》云:“脾受谷味,灌溉诸脏,诸脏皆受气于脾土”,此两者之义不谋而合。人体血液系统中的各种细胞由于寿命短、更新快,其合成需要源源不绝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因此中医脾的功能对其影响较大,当人体脾气虚时,血液系统较早较明显地受到影响,红细胞的缺乏会导致贫血,血小板的减少会导致出血,白细胞的不足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低下,因此中医学有“脾生血统血”以及“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故血液系统应不是脾藏象的直接物质基础,而是受其影响较大,这也许是单纯脾气虚不易直接造成脾不统血动物模型的原因。

[1]王永炎,于智敏.象思维的路径[J].天津中医药,2011,28(1),2.

[2]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90.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3.

[4]刘莹莹,马越鸣,贾伟.四君子汤对脾虚模型大鼠左氧氟沙星药动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1,31(4):519.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9.

[6]查锡良.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0.

猜你喜欢

物质基础化生现代医学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防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济南版生物八上《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爵床抑制肾炎细胞增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