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因性意识障碍的护理

2013-01-24李丽萍陈秀花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9期
关键词:因性苏醒针刺

李丽萍 陈秀花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

心因性意识障碍(psychogenic conscious disturbance)是强烈的精神创伤或刺激导致急性反应性精神病,和癔症同属心因性疾病的范畴,急诊以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就诊者少见。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急诊留观和收入院的16例确诊患者进行的治疗、护理方法及取得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11例,年龄16~45岁,平均(32.20±9.50)岁;工人7例,自由职业5例,中学、高中学生4例;“昏迷”时间1.5~8 h,平均(3.4±2.1)h。

1.2 治疗方法 16例急性心因性昏迷患者一经诊断,即行针刺治疗,取人中穴,以28 号1.5寸毫针斜向上刺。深度达上颌骨,行捻转泻法,强刺激1~3 min。留针30 min,行针3次,同时大声呼叫患者,瞩睁眼、说话。若1 h 内仍不清醒,再予甘露醇125 mL 快速静滴或速尿40 mg 静脉注射。

1.3 结果 6例予针刺治疗1 h 内苏醒,10例针刺治疗无效再予利尿治疗后2 h 内苏醒,均可正确应答,除表现全身软困乏力、头晕外,无1例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

2 护 理

2.1 基础护理(1)“昏迷”期的基础护理:急性发作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有助于脑血流的灌注。出现四肢僵硬或肢体瘫软,变换体位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牵拉、扯拽,不能忽视支撑点的功能位置。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对抗性躁动时,为防止针体脱出,医护人员应用温和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轻握患者的手或抚摸额头,帮助舒缓患者的不安,避免使用约束用具增加患者束缚感和精神刺激。针刺治疗1 h 后未苏醒者,配合甘露醇125 mL 快速静滴或速尿40 mg 静脉注射,用药30 min 后观察患者膀胱充盈程度和排尿情况,必要时予以诱导排尿。若患者用利尿剂后出现尿失禁或尿潴留,应警惕有器质性病变,立即报告医师,做好导尿护理。(2)严密监测病情变化:与脑功能损害的昏迷不同,急性心因性反应所致假性昏迷有以下观察特点。①眼征:试图打开患者眼睑时有违拗,松开时又迅速闭合,睫毛反射存在,自发性眼球运动较迅速。②检查肢体肌张力过度僵硬或过度柔软,如果在患者颜面正上方进行“肢体坠落试验”,心因性昏迷患者的上肢坠落在身体一边,掌心向上并放松。③呼吸正常或过度换气,用手捏患者的鼻子会出现张口呼吸。④患者虽进入“昏迷”,但仍存在较完整的控尿意识,对膀胱充盈有相当敏感的生理反射,使用利尿剂后强烈的尿意刺激而很快“苏醒”[3]。苏醒后,护士仍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肢体活动等细微变化,有无感觉障碍、瘫痪或过激行为,做好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护理中每一个数据的微妙变化都不能忽视,做到勤观察、勤分析、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3 心理护理 16例患者发病前均有争吵生气、恐惧等病史,尽早开展心理干预对疾病恢复至关重要。为患者创造安静、安全的环境,避免嘈杂,避免在患者床旁谈论病情,去除诱因,保证充足的休息。在实施护理服务过程中,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方式和实效性,创造一个能让患者倾诉的环境和放松紧张精神的氛围,让其了解心因性昏迷不属于器质性的疾病,这类疾病与患者的性格特征、精神因素有关,学会自我调节、遇事不急躁、不激动、不紧张,心平气和,树立患者极积复康健的信心。重视对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从语言、行为、日常生活中关注患者心理活动,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家长应保持理性,避免打骂等过激行为,要理解和尊重患者的感受,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教育和引导。

2.4 膳食指导 患者经治疗苏醒后,会感到全身软困乏力、头晕、食欲下降,此时应宜清淡为主,易消化、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食物。心因性昏迷属中医学“厥证”范畴,因恼怒惊骇,情志过极,以致气机逆乱,上壅心胸,蒙闭窍隧,而引起昏倒,临床上以肝气郁结证型多见。饮食上多增加些疏肝理气、益气养血的食物,如蔬芹菜、茼蒿、西红柿、萝卜、生藕、大枣、橙子、柚子、柑橘等。不宜食生冷、油腻、辛辣之物,忌烟酒。

2.5 帮助建立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BM)提出者Hochbaum 认为,一个人能否实施某种特殊的健康行为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个体感觉到健康威胁的程度,以及对于某种健康行为是否将会有效地减轻这种威胁的感知程度[4]。心因性昏迷是强烈的精神创伤或刺激导致急性反应性精神病,因此更应注重未病先防。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个人的疾病知识和经历、人际影响、行为因素等进行评估,提出修正意见和建议,帮助患者认识疾病诱因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认识到采取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积极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使患者自觉的规避不良因素,接受劝导,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改变,减少疾病风险。有研究表明,不良健康行为的复发率在3个月时趋于稳定[5]。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在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起初3个月内加强随访,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倾向,及早预防不良健康行为。

3 体 会

心因性昏迷起病有一定的精神因素,有癔症个性特点者易发生本病,这在心因性昏迷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发病以年轻女性、低文化、性格内向或激惹者居多,这与贾志斌等[6]对心因性精神障碍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急性心因性反应与其他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共同特点,即不仅与患者的境遇和生活事件有关,而且也与其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和生活信念等有关。我院通过试验性利尿及针刺治疗促醒患者,预后良好,无后遗症。护理上,实施责任包干制,责任护士参与疾病全过程,熟悉治疗方法和病情发展动向,准确评估正确实施护理措施。“昏迷”期着重于基础护理落实和病情观察,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患者苏醒后,运用膳食调护促进身体机能恢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早进行心理干预。患者接纳后逐渐帮助其建立健康信念模式,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复发目的。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及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J].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2]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133.

[3]安红伟,卢昌均.临床急诊杂志[J].2011,12(2):111-112.

[4]朱熊兆,姚树桥,王湘,等.健康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86,400-408.

[5]蒋梅,刘晓晨,张兰.健康信念模式在2 型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08-809.

[6]贾志斌,余定波.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8,10(6):344-348.

猜你喜欢

因性苏醒针刺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植物人也能苏醒
清明的雨
睡前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绿野仙踪
九句因理论的形式语义学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