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治疗丘脑肿瘤的疗效观察
2013-01-23霍丽民
霍丽民 高 深
河北邯郸市第一医院 1)手术室 2)普外科 056002
丘脑肿瘤属于神经外科中比较棘手的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1%~5%[1]。丘脑肿瘤位置较深,与基底节、内囊和中脑相接,联系着侧脑室和三脑室,所以,丘脑肿瘤的手术有着较大的风险和较高的难度,有一定的致残致死率[2],显微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为丘脑肿瘤手术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并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且能够较大提升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2011-01—2013-01共收治20例丘脑肿瘤患者,通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确诊。男12例,女8例;年龄6~61岁,平均(31.3±2.1)岁。患者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a,平均(3.1±0.2)a。肿瘤直径1.8~6.4cm,平 均(3.4±0.7)cm。病理类型有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和室管膜瘤。2例侧身感觉障碍,3例肢体轻度瘫痪,2例半身自发性疼痛,3例同向性偏盲,1例双眼不能上视。肿瘤位置分布在左侧丘脑突入山脑室内、右侧丘脑突向三脑室内和丘脑中间。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术,术前对患者进行激素治疗,24h监测生命体征和水电解质。患者肿瘤分解不同手术方法也有所差异:(1)肿瘤向前但未超过室间孔,侧脑室无明显变大患者,手术路径为从颈枕皮质侧脑室入路,通过穹窿至脉络膜之间的离断脉络膜带进入,直达第三脑室,并实施肿瘤切除;(2)对于肿瘤位于右侧丘脑且室间孔突向右侧脑室患者,手术路径为经过右额至侧脑室额角和室间孔入路,并切除肿瘤;(3)突向第三脑室伴侧脑室扩大患者,手术路径选为从胼胝体至透明隔至穹隆间进入,切除肿瘤。手术实施中密切关注出血量并及时预防处理并发症,手术后进行扩血管治疗,并对脑室外引流2~3d。
2 结果
本组8例肿瘤全切,7例肿瘤次全切,5例肿瘤大部全切。11例明显好转,7例有所好转,1例无效,1例死亡,总有效率90%。其中3例患者术后并发电解质紊乱,通过对症治疗得到处理。
3 讨论
丘脑位于大脑较深的位置且是产生意识的最重要器官。此病的发病率较低,多见于青少年,最常见的病例类型为胶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超声学特征: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正常者仅为13.2%,而对照组为6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114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99例,检出率为8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4%(33/96)(P<0.05)。斑块性质:脑梗死组以软斑和混合型斑块多见占61.6%(61/99),而对照组以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较大,占60.6%(20/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大、中型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通过钙化、破溃和溃疡、出血等病理变化导致血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栓塞、动脉夹层等后果,最终引起脑梗死的发生[3]。所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对防治脑梗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颈动脉系统是颅脑供血的主要来源,颈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定位斑块位置、评定斑块的性质及测量血管内径,定量血管狭窄程度,为临床指导用药和防治脑血管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其临床危险性不仅在于粥样斑块占位引起的颈动脉管腔狭窄,更重要的是斑块内部重构的不稳定性,致使斑块破裂、脱落、栓子形成[4]。斑块中以软斑最具有临床意义,软斑中含有较多脂类物质或有内出血,易脱落形成栓子,相对软斑而言,硬斑的稳定性好,不易脱落,发生TIA和脑梗死的几率低。颈动脉软斑、混合性斑块为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因此易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斑块,即不稳定性斑块(或易损斑块)的识别成为神经科和超声科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研究表明,斑块的性质能较准确地反映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对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性斑块患者如不尽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很易发生脑卒中。
超声是一种无创、简便、便于重复的颈动脉斑块的首选筛查方法,可为脑梗死患者提供各种重要的指标,不仅可以早期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同时判断斑块的形态和性质,而且能够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安全、方便、准确,可重复检查,它可以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临床防治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798.
[2]杜起军,崔立刚.超声诊断临床备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16-417.
[3]赵康仁,任乃勇,张渭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2):129-131.
[4]郭毅,周志斌,李富康,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