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临床配伍及临床应用
2013-01-22王海霞
王海霞
附子, 是毛茛科植物乌头旁生块根(子根)的加工品。味辛, 性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散寒通络。
1 现代药理
附子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棍掌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尼奥灵、宋果灵、附子灵等生物碱。消旋去甲基乌药碱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 但内在活性较低, 可加强心肌收缩力, 加快心率, 促进窦房和房室传导, 降低血压,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耗氧, 其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断。附子水溶部分, 小剂量使麻醉动物血压升高, 大剂量先降压后升压,增加心肌收缩力, 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增加股动脉血流量,降低其阻力, 轻度增加冠脉血流和降低其阻力。附子的强心成分主要在水溶部分, 醇浸膏的毒性明显大于水溶部分。附子还有抗炎、镇痛及抗寒冷作用。附子有增强免疫作用[1]。
2 配伍应用
2.1 附子配肉桂 附子、肉桂均为辛热温里药。附子配肉桂,温肾助阳, 引火归元, 常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的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等证, 并常与熟地黄、枸杞子等滋阴益精药配用, 法阴中求阳之意。附子辛热燥烈, 走而不守, 为通行十二经的纯阳之品, 彻内彻外, 能升能降, 回阳救逆。肉桂味辛甘, 性大热, 浑厚降着, 能走能守, 偏暖下焦而温肾阳, 更能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二药相合, 附子善入气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温经通脉[2]。动静结合, 相须为用。既具强大的温肾助阳作用, 又有良好的温经散寒止痛之功。肾阳不足之腰膝痛楚, 形寒无力, 男子阳痿早泄, 女子宫寒不孕。风寒湿痹, 关节酸痛, 不能转侧, 甚则一身尽痛, 属寒湿较盛者。用量用法: 附子温肾助阳, 散寒止痛10 g, 引火归元1.5~3 g;肉桂温肾助阳, 散寒止痛10 g,引火归元l~2 g。
2.2 附子配干姜 附子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干姜为温暖中焦、通脉之主药。二药相须为用, 补中有发, 而使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大大增强, 因而陶节庵有“温经用附子, 无干姜不热”之说, 非谓附子药性不热, 实指姜、附相伍, 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张仲景用附子回阳救逆之时, 则必用生者且与干姜相配, 生附性烈善走, 伸发阳气, 表散寒邪, 二药配伍, 生附祛外寒, 干姜暖内寒, 一走一守通力合作, 确非它药所能及也。且附子与干姜同煎, 又可降低附子的毒性, 防止发生中毒反应。二者均性味辛热, 同气相求, 相须相杀, 共奏回阳救急之功, 故俞昌赞曰:“用附子、干姜胜阴复阳, 取飞骑突入重围, 搴旗树帜, 使既散之阳望而争趋, 顷之复令耳[2]。”附子配干姜, 温脾肾、助阳散寒, 用于治脾肾阳衰的恶寒肢冷、下利清谷等证, 亦可用于治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等证。
2.3 附子配白术 附子配白术,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可治阳虚寒湿内盛的心腹冷痛、呕吐泄泻及痰饮水肿等证, 亦可治风湿相搏之肢体关节疼痛, 并可治阳虚头痛。附子:6~10 g;白术:6~30 g。阴虚阳盛、真热假寒、胃阴不足、舌苔光剥、口干唇燥、津液亏损及孕妇慎服。附子不宜与白芨、贝母、半夏、白蔹、瓜蒌、天花粉、犀角同用。
2.4 附子配白芍 附子味辛而甘, 性大热, 性刚燥而善行,温阳散寒通经, 力雄无比, 回阳救逆, 速在顷刻。白芍味甘苦而酸, 性微寒, 性柔润而主静, 养血和营, 敛阴柔肝, 和营缓急而止痛[2]。二药合用, 附子温肾中真阳, 助长脏腑气血;白芍滋养阴血, 以助生阳之源。有温阳戌阴, 温阳与养血并施, 温而不燥, 养而能通, 养阴配阳的特点。又白芍酸收敛阴,能缓附子辛散燥烈, 使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耗血, 一阴一阳, 一寒一热, 一收一散, 刚中有柔, 动中有静, 相反相成, 具有很好的温中散寒、养阳和阴之功。附子:10 g;白芍10~15 g。2.5 附子配当归 附子辛热燥烈, 补肾温脾助阳, 散寒止痛。当归味甘辛, 性温柔润, 养血活血。诸病虚冷则阳气必弱, 血虚阴伤则阳无所附, 此时补阳虑其伤阴, 养血则虚冷不除。附子与当归伍用, 一以补肾助阳, 一以养血填阴, 附子得当归则引入血分, 辛燥而不伤阴;当归得附子温通力宏,滋养而无腻滞, 有阴阳兼顾, 刚柔互济之妙。脾虚不能统血,血去阴伤, 阳气随之也伤的久治不愈之失血证。阳虚失血兼挟淤血之证。附子:6~9 g;当归:6~18 g。
3 不良反应
中毒后, 先见口舌、唇麻, 全身肢体皆麻, 痛觉减轻, 唇、舌、肢体颤动, 语言断续, 含糊不清, 肢体无力行走, 重者不能起床, 胸闷, 烦躁不安, 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1]吴莉佳, 曹蓓.中药不良反应原因探讨.现代医药卫生, 2007,23(12): 1838.
[2]王光明, 王志高.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与对策.四川中医,2007, 2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