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缝合半引流术治疗肛瘘66例疗效观察
2013-01-22张春发顾秀丽
张春发 顾秀丽
自2006年至2009年间,大庆油田总医院采用主病灶一次性切开引流,对直肠环以上瘘管清创旷置,外口距肛缘3 cm以上瘘管切除,切口间断全层缝合各类型肛瘘66例,创面小、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1975年全国肛肠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1]确诊各类型肛瘘66例,其中男48例,女18例;年龄20~69岁,平均39岁;病程6周至17年,平均1.8年,其中高位单纯性肛瘘20例,占30%;高位复杂性肛瘘13例,占20%,低位复杂性肛瘘30例,占47%;单纯低位肛瘘2例,占3%。外口距肛缘5 cm 13例,8 cm 22例,13 cm 1例,15 cm 1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骶管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碘伏消毒肠腔。通过指诊、肛镜检查、探针探查、美兰注射等查清瘘管走行,并顺探针方向切开,暂不处理。近端瘘管确定剩余部分瘘管于同一放射状位置后,以中继点向内口位置伸入探针,左手食指伸入肛内作指导,找到确切内口位置,将探针自内口引出,顺探针对主灶全层切开,彻底切除肛瘘组织,保持引流通畅,修剪创口使截面呈∨形敞开。对波及外括约肌深层和耻骨直肠肌以上的管道及齿状线上方肌间管道,给与旷置,钝性分离、扩创,搔扒坏死灶,使之引流通畅彻底。对距肛缘3 cm以上的直瘘亦采用以上方法。主病灶及高位瘘管处理满意后,再将距肛缘3 cm以上的弯瘘或直瘘作彻底清创,剔除所有管壁和炎性组织,使创口截面呈∨形[2],以碘伏,替硝唑冲洗消毒后,间断缝合皮下层,再对表层做全层缝合。对蹄铁形肛瘘者,对侧同样处理。主病灶创面,瘘道旷置处给与紫草油纱条填塞。缝合创面,辅料包扎,术后控制排便1~2 d。常规应用抗生素,便后换药时先用替硝唑冲洗旷置创口及主创面切口,涂痔疮膏后,用紫草油纱条填塞,在消毒处理缝合创口。
2 结果
根据1975年全国肛肠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确诊各类型肛瘘66例,均一次性治愈,治愈率达到100%。术后缝合创口6~8 d拆线,无红肿及分泌物,创口无裂开;旷置部分瘘管无红肿,外口无分泌物;主病灶创面逐日换药渐愈合。本组患者均一次性治愈,疗程14~29 d,平均18 d,随诊3年无复发,患者均无肝门狭窄、变形及大便失禁等后遗症发生。
3 讨论
肛瘘是由于肛腺感染引起的一种特定病变[3]。肛瘘不能自愈和反复发作主要是肛瘘内口感染源的持续存在。因此,切断传染源,正确处理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4]。对高位肛瘘采用主病灶一次性切开,对高于耻骨直肠肌,穿越括约肌深部的瘘管,实行旷置清创、引流,消除复发因素,有利于痊愈,术后换药时,用替硝唑充分冲洗,充分引流,排除坏死组织,位于直肠环上方的病灶用紫草油纱条塞紧,根据创面逐渐变浅递减填塞深度,直至创面愈合。
本术式采用病灶一次性切开开房引流,对距肛缘3 cm以上的瘘管切除缝合,组织层次对合良好,术后创口修复平整,瘢痕少,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对于内口周围硬化、炎症组织的彻底清除,避免了术后创面愈合不良或创口裂开而导致肛瘘复发。缝合创口至肛缘之间的创面,封闭窗口的缝隙,缩短了病程,同时防止肛内引流液进入远端旷置的瘘管腔,有效地杜绝了感染的来源,使旷置部分不治而愈。肛瘘手术创口一期愈合的关键是预防感染,术前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磺胺类等;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缝合全层不留死腔,窗口引流通畅。术后换药保持主病灶创口引流通畅都十分关键。术时通过对原发内口处瘘道清除,使原发病灶得到根治,从而使瘘管愈合[5]。
本术式与其他传统术式比较,不伤及肠壁、不必完全切断括约肌,具有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一期缝合避免了影响括约肌功能,易于被患者接受。
[1] 李省吾.肛肠病诊断.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87.
[2] 孙德礼.半缝合半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30例临床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5):11-12.
[3] 王玉成,谷振春.常见肛肠病.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6:115.
[4] 安阿玥.肛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7.
[5] 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