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预防采供血过程职业暴露发生
2013-01-22王力勤
王力勤
1 职业暴露可能的感染途径
在采供血过程中, 初筛、采血、检测、血液制备、处理医疗废物或对标本和仪器设备进行操作过程中, 有感染病原体的潜在危险。
1.1 可能的感染途径 ①具有传染性的溶液、标本或血污在某些情况下形成气溶胶散步在空气中。②病原体可通过轻微划伤、刺伤、擦伤或损伤的表皮直接进入人体造成感染。③一些病原体可通过与黏膜(如眼结膜)的直接接触进入人体。
1.2 职业暴露的预防 ①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和普遍性防护原则, 从事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的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 应当接受并完成于工作相关的充足有效的技术培训, 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至少要接受1次最新的培训。②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考核通过后方可单独工作。③所有从事HIV检测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HIV检测技术和省级以上艾滋病实验室安全培训, 包括上岗培训和在岗培训。④血站外来人员在进入各科室之前必须经过该科室主管的批准, 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工作区域。⑤采供血机构应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 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员工采取自愿的原则, 征得本人同意后, 免费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同时填写《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2 职业暴露的防护装备
2.1 工作服 ①工作人员在进入工作区域时须穿工作服,离开工作区域之前应脱去工作服, 工作服应放在专门的地方。②工作服被危险材料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污染的工作服应于有“污衣”标记的防漏袋(桶)中放置并搬运。③当有潜在危险的物质极有可能溅及自己时, 应使用专用塑料围裙或防液体的长罩服。
2.2 手套 ①血站工作人员在从事可能存在职业暴露的工作时, 应当戴手套。②根据所从事操作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手套, 以对所涉及的危险提供足够的防护,手套必须符合灵活、防渗、耐磨等的要求。③戴好手套后可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在撕破或受污染时更换手套。
2.3 进出限制区和污染区均应换专用工作鞋,工作鞋底应防滑、防渗。
2.4 面部用具 在处理可能溅溢的危险血液、标本和物品时应使用安全眼镜保护装置。
2.5 生物安全柜 处理标本的过程中, 如可能产生含生物因子的气溶胶, 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
2.6 还包括以下安全防护行为 禁止在工作中进行与工作无关的一切活动; 男员工不留长发, 女员工应将头发盘在脑后,工作时不得佩戴饰物; 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不得放置在工作区域,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应及时清理,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收集和处置。有潜在传染性的材料应小心存放、拿取和使用, 以降低气溶胶的产生及防止外溢和泼溅;留取标本时, 须保证身旁没有人员走动, 以避免碰撞而被针头扎伤,标本在运输、离心和保存等过程必须加盖, 以防泄漏;用于运输血液和标本的容器必须具有良好的结构, 能防止导致血液或标本的运输破损和泄漏;打开标本容器的塞子或瓶盖时, 向外用力, 以避免标本自身方向飞溅,瓶盖或塞子对着标本的一面朝上防止于台面, 操作完成, 立即将盖子重新盖好;禁止用口移取标本或其他液体;工作人员的手接触了血污后应采用“五步法”洗手,在无洗手条件的地点如献血车上, 应使用基于乙醇的“无水”手部清洁产品;用过的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折弯、剪断、折断、重新盖帽等不安全行为,应将针头直接放入专用锐气盒中;皮肤伤口或擦伤应用防水的敷料如“创可贴”覆盖;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 注明有关的生物危险信息, 包括使用传染性材料的名称、负责人姓名和电话号码;发生血液和标本泄漏或工作结束后,应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工作区域和工作台表面消毒。
2.7 污染物重大泼溅事故的处理 ①疏散污染处人员, 但要防止污染扩散。②控制污染, 防止其他人进入。③通知科主任和安全与卫生负责人。④发生溢出后应离开房间约30 min,穿防护服, 被溅的地方用经消毒剂浸泡的吸水物质覆盖,消毒剂起作用10~15 min后清理该地方,移走吸水性物质,用消毒剂冲洗该地方。
2.8 实验室安全应急装备 应设置洗眼装置和急救药箱,定期检查急救药物; 设置专业冲淋间和冲淋器。
2.9 高危传染性材料的管理 ①质量控制部门负责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其培养基和高危传染性血液的管理,检验科负责高危传染性标本管理。②高危传染性材料未能及时清理或需作保留时, 其存放处需上锁并由专人负责管理;③不可随意将高危传染性材料移出存贮区。
2.10 进出实验室的物品管理 非实验室用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含有高危传染性材料的包裹应在生物安全柜或送到合适的实验室方可打开,必须由受过感染源处理培训并已穿戴防护衣的工作人员打开,实验室中应具有处理感染源的设备;高危传染性材料发生溢漏时应全部按医疗废物处理, 如果需保留部分,应严格消毒;运送高危传染性材料时, 应按标准包装并注明传染性材料的相关信息,应有明确的接收地点、接收人和联系电话,负责人应及时确认材料已送达指定地点。
3 职业暴露的处理
3.1 紧急处理 ①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消毒液(如75%乙醇溶液、2000 mg/L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消毒并包扎伤口。②黏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 眼部使用冲眼器。③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 进行消毒处理。
3.2 紧急处理后立即就近送往有资质医院进一步诊治处理。
4 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
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应填写《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详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暴露物种类和含有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报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对暴露源进行评估, 必要时, 对暴露者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追踪, 《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保存期限至少15年。
5 职业暴露的监控
必要时对受暴露人员抽血检测HBsAg、HCV抗体、HIV抗体和梅毒抗体等与传染性相关的项目, 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要定期检测。
[1]陈红.某医院临床护士职业暴露自我防护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 2009, 25(19):2033-2034.
[2]王亚霞, 刘亚新, 沈佩琼.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17):2653.
[3]王红彩, 王永平.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与预防.临床误诊误治,2008, 21(10):87-89.
[4]尉鹏杰.浙江省绍兴市某医院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与防范分析.医学与社会, 2011, 24(4):62-64.
[5]毛燕飞.44例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 10(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