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7例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与组织学的对照分析
2013-01-22谢巧婷邢云飞
谢巧婷 邢云飞
乳腺肿块是女性常见临床病症, 通过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诊断难度较大, 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 因此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针吸细胞学检查是近年来乳腺癌筛查的新型方法, 操作方便、损伤较小, 适合临床推广使用[1], 然而临床诊断时仍然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从而导致漏诊及误诊发生, 耽搁患者治疗。为对乳腺肿块触诊、针吸细胞学及病理组织学等进行研究, 作者对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97例乳腺肿物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97例乳腺肿物患者, 其中女性450例, 男性47例, 年龄22~80岁, 平均年龄(51.6±4.5)岁, 病程4 d~12年, 平均病程(5.3±2.4)年, 肿块直径1.3~6.2 cm, 其中单发412例, 多发85例。单侧356例, 双侧141例。
1.2 方法 细胞学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对穿刺部分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采用国产7#注射针头、10 ml注射器对肿物部位进行直接穿刺保持负压状态下, 变换方向来回抽吸2~4次减压拔针, 从而对不同部位细胞进行抽取, 抽吸涂片若干张, 采用1:1无水乙醇-乙醚固定, H-E染色5~10 min。组织学:由本科室经验丰富、高资历病理医生辅助完成病理组织学检查, 手术切除标本由福尔马林进行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后, 采用H-E染色。
1.3 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诊断标准 参考Bethesda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对导管上皮细胞排列方式、分化程度及良性裸核细胞数量对病情进行4级分类。其中Ⅰ级:良性病变, 核直径一般不超出淋巴结及红细胞的2倍, 导管上皮细胞分化良好, 染色质及核仁未出现异常变化, 核未出现异型, 未出现坏死物。导管上皮细胞排列呈现出规则平铺的腺冠状、单层蜂窝样片状、枝杈状结构, 部分时候可见指状结构、乳头状,未出现解离散上皮细胞, 结构周边整齐;良性裸核细胞数量大, 集中位于导管上皮团片内、周围及周边。Ⅱ级:出现不典型性病变, 导管上皮细胞分化异常轻度, 核直径为淋巴细胞或红细胞2.0~2.5倍, 核出现轻度异型性, 染色质出现轻微变粗增多, 可见小核仁, 偶尔可见规则核裂变, 未出现坏死物;导管上皮细胞排列过渡为重叠片块, 片块周边比较整齐;良性裸核细胞数量出现明显减少。Ⅲ级:出现可以恶性病变,导管上皮细胞分化出现轻度-中度异常, 核直径是淋巴细胞或红细胞的2~3倍, 核出现轻-中度异型性, 染色质出现轻-中度增多变粗, 可见少量坏死物、规则核分裂象;导管上皮细胞出现拥挤叠团块排列, 团块周边出现毛刺样改变, 偶尔可见良性裸核细胞。Ⅳ级:出现恶性病变, 上皮细胞分化出现明显异常, 核直径至少是淋巴细胞及红细胞的2~3倍, 核中-重度异型性, 染色质出现明显的变粗增多, 常见不规则核分裂像、大核仁及坏死物, 上皮细胞排列为拥挤重叠的不规则团块, 周边出现明显毛刺样改变, 部分出现条索样、列兵样、彩球样、腺管样等, 周围出现松解离散的核偏位、裸核状、胞质空泡等异型上皮细胞, 偶尔可见浸润及硬化性间质现象。基本无裸核细胞。
2 结果
2.1 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 经针吸细胞学诊断,497例乳腺肿物患者中良性肿瘤215例, 其中144例结构不良、33例纤维腺瘤、15例脂肪坏死、10例囊肿、8例导管内肉头状瘤、5例炎性病变。恶性肿瘤282例, 其中导管癌176例, 小叶癌45例, 黏液癌21例, 乳头状癌16例, 管状癌11例, 硬癌7例, 恶性分叶状肿瘤6例。对所有涂片的分化、上皮细胞数量、良性裸核细胞数量、细胞排列等指标观察分析, 各类性质相同病理形态学特点基本一致。
2.2 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诊断准确率及误诊率 497例乳腺肿物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对照, 其中良性肿瘤215例, 诊断敏感性为95.8%(206/215), 恶性肿瘤282例, 诊断敏感性93.9%(264/282), 总误诊率为5.4%;假阴性率为4.4%(22/497),未出现假阳性报告。
3 讨论
针吸细胞学是临床乳腺肿块定性诊断的主要方法, 准确率较高, 本次研究中使用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将导管上皮细胞分化、良性裸核细胞数量及上皮细胞排列方式三个基本要素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 之后经大量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证实,准确率明显提高。虽然针吸细胞学在临床诊断中有着良好效果, 然而在临床使用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针刺部位不够准确, 导致较大肿块内的部分癌变不能被准确诊断, 从而出现假阴性, 细胞学医生临床诊断及阅片经验不足, 不能熟练掌握肿瘤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图片质量、染色较差等均会导致漏诊及误诊的出现[2], 而针吸细胞学在对导管内癌、广泛纤维化癌、小管癌、体积较小癌等诊断效果不理想[3]。因此在实际操作中, 医护人员要尽量准确穿刺, 可在多个方向反复抽吸, 避免漏掉癌变组织, 同时医生观察细胞分化、变形,对于复发肿块要认真分析, 从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而临床诊断阅片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积累经验, 从而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1]孙春杰.469例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与组织学的对照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9, 16(04):3645.
[2]昊又明, 郭周庆, 黄东, 等.385例乳腺肿物穿刺的临床细胞学与组织学对比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13):155-156.
[3]余小蒙.对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诊断标准的探讨—951例细胞学与组织学的对照分析.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2, 31(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