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例卒中后便秘患者盆底动力学障碍分析
2013-01-22丁曙晴
梁 艳,赵 杨,丁曙晴
卒中后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卒中并发症。便秘在卒中后康复患者中的比例约占60%[1],卒中后便秘可诱发再卒中、猝死、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危害[2]。而卒中后便秘患者多存在盆底动力学障碍,现将本院收治的141例卒中后便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符合卒中诊断及卒中后出现慢性便秘,并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患者140例,男73例,女67例,年龄23岁~82岁,平均67岁;小于30岁1例,30岁~39岁0例,40岁~49岁1例,50岁~59岁14例,60岁~69岁49例,70岁~79岁70例,大于80岁5例,病程0.5年~20年,平均6年。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与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符合慢性功能性便秘罗马Ⅲ标准。排除:年龄小于18岁,大于85岁患者;严重肝肾损害,精神分裂症,妊娠或哺乳期及已明确诊断为药源性便秘。
1.3 诊断与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梗死86例,脑出血53例。经过肛管直肠测压,盆底表面肌电图与结肠运输试验等检查,诊断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71例,盆底松弛综合征49例,单纯慢传输性便秘7例,混合性便秘13例。在便秘临床症状中,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132例,缺乏便意113例,便意频繁22例,伴控尿不良患者15例。排便费力128例,不能自主排便133例(依赖灌肠75例,依赖开塞露90例,依赖番泻叶等各类泻药119例),排便不尽感76例,肛门梗阻感122例,腹胀45例,腹痛33例,经专科诊断焦虑症12例,便秘所致情绪障碍4例,合并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24例。
1.4 肛管直肠测压 用瑞典Medtroic公司PC Plograf型号的下消化道动力监测仪进行测压检查。使用磷酸钠盐灌肠液(“辉力”)灌肠,排空粪便,清洁直肠下段。检查时将导管经石蜡油润滑后轻插入肛管内10 cm处,由拖拉器将导管拖出(反复进行2~3次);测排便弛缓反射时将导管再轻插入肛管内6 cm处,令患者根据医生口令反复进行“收缩-放松-努挣-放松”动作;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需要医生向测压导管顶端的球囊内注气引出;最后向测压导管顶端的球囊内缓慢注气,并依次询问受检者初始感觉(最先感到气体进入肛门)、排便感觉以及最大耐受量,记录相应的数值。
1.5 盆底表面肌电图 使用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的Biography infinity系列生物反馈仪,使用Glazer评估5.0方案对患者进行评估。检查需要排空直肠,放松心情。检查中身体仰卧呈120°,两脚外展(脚后跟靠近)成60°,放松全身肌肉,尤其放松腹肌、腿部肌肉和臀肌。将检查探头放入患者肛管内,并在腹部特贴一电极片。检查过程包括五个步骤:放松1 min;快速收缩;间断收缩;持续收缩;放松1 min。
1.6 结肠运输试验 检查前3 d患者停用泻药、开塞露等可能影响肠道运动的治疗;检查当天口服一粒胶囊,服胶囊48 h后进行第一次拍片,以后在72 h、96 h各拍片一次。
1.7 生活质量问卷 生活质量问卷(PAC-Qo L)要求所有患者进行自我评分。
2 结 果
2.1 下消化道压力测定 140例患者中肛管静息压升高63例,排便弛缓反射异常126例,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异常109例,排便抑制反射异常82例;直肠感觉异常103例,其中直肠初始阈值升高23例,直肠最大耐受量升高78例,排便感觉阈值升高69例;直肠推动力不足,表现为排便压下降75例。
2.2 盆底表面肌电图 盆底肌放松困难31例,盆底肌协调功能不良126例。
2.3 结肠运输试验 140例患者并未全部行结肠慢传输试验,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主诉及询问大便性质,依据Bristol评分可以简易筛选出结肠动力不足患者,Bristol大便性状图谱分型为:1型,分散的硬块,类似坚果,难以通过;2型,呈腊肠状但为多块;3型,呈腊肠但在其表面有裂缝;4型,呈腊肠状或蛇状,表面光滑且软;5型,软的团块有清楚的边缘(易于通过);6型,绒毛片状且有碎边,软糊状粪便;7型,水样,无固体粪便。筛选大便性状为1、2型患者行结肠运输试验,评估其结肠运输功能。141例患者中共有84例行结肠运输试验,11例提示左半结肠乏力,9例提示全结肠运输功能乏力。
2.4 生活质量问卷 得分超过28分100%,其中29分~58分47例,59分~84分84例,85分~112分占9例。
3 讨 论
传统观点认为卒中后便秘多属于慢传输型便秘,因其发生多与卒中后患者长期卧床与饮食不规律相关。而在本项临床观察中,140例卒中后便秘患者表现为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失迟缓及盆底松弛)患者为120例(85.7%)。传统治疗方法多强调改善便秘症状而忽略便秘类型,常导致药物治疗短期有效,远期疗效差,对药物的依赖性强,尤其是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会刺激肠道,造成肠道感觉功能减退,蠕动缓慢,甚至引发大肠黑变。对于盆底动力学障碍的卒中后便秘患者,泻药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盆底肌,因此使用泻药甚至可能加重便秘症状。
临床治疗卒中后便秘时,需要借助辅助检查帮助医生判断其便秘类型,传统检查包括肛门指捡,排粪造影,结肠运输试验及下消化道压力测定等。随着盆底康复[3]及新型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评价法[4]等概念的引入,改善卒中后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锻炼其盆底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目前临床关注的亮点。而盆底生物反馈是盆底康复的重要组成,近年来,使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所致便秘获得了较好的疗效[5,6]。而盆底表面肌电图是用无创方法,记录特殊运动时肌肉的振幅、频率等指标,反映盆底肌肉功能,既能够评估患者盆底肌功能,又是制定生物反馈训练的重要依据[7]。而根据FDA规定的PRO量表制作原则及流程,筛选出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得分越高,则便秘症状越重,对生活影响越大,是临床医生评估患者便秘的有效手段。
本观察发现,在下消化道压力测定中,肛管直肠抑制反射(RAIR)异常占77.30%,以上升相为主,提示盆底肌存在矛盾运动;直肠感觉功能障碍比例73.05%,其中69例直觉感觉阈值升高,仅10例感觉阈值下降,表明卒中后直肠感觉功能呈低敏状态;排便压的降低则反映出直肠推动力不足。不难看出卒中后患者直肠感觉功能减退,不能明确感知粪便传至直肠腔内,粪便在直肠内堆积,至患者得以感知,产生便意时,直肠推动力不足,排便困难;同时,盆底肌肉的反常收缩增加了排便中的阻力,造成排便费力,形成便秘。因此认为卒中后便秘,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机制包括以下两方面:①卒中后,神经系统对盆底肌群的调节障碍,导致盆底肌肉的矛盾运动,造成肌肉运动不协调,排便困难;②卒中后,肛管直肠部动力障碍,主要表现在神经反射、推动力与感觉功能异常等方面。
卒中患者数量庞大,卒中后便秘作为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类型以盆底功能障碍为主,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对该人群的治疗存在巨大的前景,临床上应当给予重视。
[1] Harari D,Norton C,Lockwood L,et al.Treatment of constipation and fecal incontinence in stroke patient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troke 2004,35:2549-2555.
[2] 苏永静,张小燕,张振路,等.卒中后便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7(9):347.
[3] 郎景和.重视盆底康复治疗提高女性生存质量[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63-564.
[4] Cella D,Yount S,Rothrock N,The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PROMIS)progress of an NIH roadmap cooperative group during its first two years[J].Medical Care,2007,45(Suppl 1):s3-s11.
[5] Bassotti G,Chistolini F,Sietchiping-Nzepa F.Biofeedback for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in constipation[J].British Medical J,2004,47:396-343.
[6] 王少光.针药结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引起便秘7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9):45-46.
[7] 丁曙晴,丁义江.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出口梗阻性便秘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5):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