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1)
2013-01-22刘泰,李丹
刘 泰,李 丹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二致死原因的疾病[1],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其中缺血性中风占60%~80%,且呈上升趋势。缺血性中风系指因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祖国医学曾把中风列为“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首,以示治疗之难。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实践研究,对中风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有其独到之处。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科研技术,近来单味中药对脑血管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日新月异。现就近5年来常用的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包括活性成分及其制剂)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丹 参
史莉瑾等[2]观察丹参素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血浆纤溶激活系统的影响,发现丹参素通过上调血浆及脑组织纤溶活性可以改善微循环,预防微血栓形成,促进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对脑血管病有防治作用。张璇等[3]对比脑梗死常规治疗加丹参酮ⅡA磺酸钠与单纯常规治疗两者间的疗效,结果前者血清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 (LPO)含量显著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提高(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恢复;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后者(81.5%,P<0.05);丹参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作用,保护缺血损伤的脑组织。
2 银杏叶
银杏叶提取物为银杏叶提取制剂(EGB),其主要成分为银杏黄酮、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等多种活性物质。黄酮类物质能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脏器及末梢血液循环;银杏内酯具有很强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阻断作用,能拮抗PAF,抑制血小板聚集,使纤维蛋白原溶解,降低血浆黏度,改善微循环;白果内酯有保护脑细胞的作用[4]。罗清艳[5]观察银杏叶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可增加疗效,明显改善红细胞体积、血小板聚集度以及血浆黏度等。
3 灯盏花
武变瑛等[6]利用新生7d龄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探讨灯盏花注射液抗缺血脑损伤的药效作用,发现用灯盏花注射液干预后的新生鼠其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增加,组织学分级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加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降低,推测灯盏花注射液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减轻缺氧缺血引起的神经元凋亡及迟发性神经元死亡。金岗生等[7]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发现其对血脂、血液流变性、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有明显改善作用;另外,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且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张芳等[8]观察灯盏花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LT)及血小板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灯盏花通过降低血小板PKC激活,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脑血管循环障碍,达到缺血性脑保护作用。
4 刺五加
詹海涛等[9]观察刺五加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刺五加(AS)可以显著减少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生成、缩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证实应用A S干预可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预防性脑神经保护作用。李光成等[10]以脉络宁为阳性对照药,考察刺五加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疗程2周,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刺五加对脑梗死患者同样起效,且优于脉络宁。
5 三 七
血塞通注射液是由中药三七提取的有效成分三七皂甙精制而成。纪凤兰等[11]观察血塞通对大鼠血小板及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效果,发现血塞通可明显降低血小板黏附百分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改变,且呈剂量依赖关系,表明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明显抑制血栓形成作用。申凌娜等[12]研究显示,血塞通能显著上调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改善延迟后再损伤,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
6 葛 根
葛根素可以抵抗脑缺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很多靶点有关。张平等[13]研究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缺血区脑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发现手术加葛根素组各时间点TGF-β1的表达均较其他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推测葛根素可能通过上调TGF-β1的表达,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丁美萍等[14]发现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周边区域出现核因子kappaB(NF-κB)从胞浆至胞核的转位并伴表达增加,推测葛根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罗玉敏等[15]研究认为,葛根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有关。张靖等[16]临床观察表明,葛根素通过降低血液凝固性、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减轻再灌注损伤,缩小梗死范围,使更多的脑细胞恢复功能。
7 大 黄
据报道大黄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干预炎症反应和抗脑缺血损伤作用[17]。李建生等[18]以大鼠局灶性脑缺血6h模型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大黄苷元可通过抑制缺血脑组织炎性级联反应和提高脑保护因子如TGF-β水平来发挥抗脑缺血损伤作用。刘志勤等[19]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予大黄水煎液口服,并设空白对照,疗程4周,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 TNF-α、IL-1β和IL-6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观测项目无统计学意义,大黄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后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8 黄 芪
黄芪本身就是一种由多种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方药物 ,其中黄芪皂苷、黄芪多糖、黄酮等多种成分经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具有很好的溶栓、抗凝、抗炎、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对缺血性脑损伤级联反应的各步骤和各靶点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20]。刘葛霞[21]将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起病48h内接受低分子右旋糖酐加黄芪注射液治疗,15d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评价黄芪疗效。结果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生活能力下降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表明应用黄芪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肯定。此外,还有文献报道[22]水蛭、路路通、苦碟子、绞股蓝等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也能从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及代谢、清除氧自由基等不同途径,不同环节对缺血性中风的脑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9 展 望
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干预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充分体现了中药是通过多组分、多层次、多途径、多时段、多环节、多靶点整体调节疾病,且疗效优越,无明显毒副作用,有着西药所无法替代的综合治疗功效,充分显示了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①现阶段大多数临床和实验研究仅能证明中药在某个病理环节上起作用,而其中进一步的机制及筛选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仍有待研究。②由于病因不同,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梗死位置的变化,缺血严重程度的差异,以及并发的其他系统性疾病的不同,利用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模拟人类中风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制作合适的动物模型使其病理生理特征和证候属性都具有稳定性、均一性,是今后研究的关键与难点。③由于缺血性中风大多发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而目前所用的中药制剂大多数是传统剂型,改进中药剂型或给药途径以满足及时挽救中风急性期患者生命质量的迫切需求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1] 秦骥,张运克.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分析[J].河南中医,2007,27(12):37-38.
[2] 史莉瑾,刘喜明,毛兴爱,等.丹参素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血浆纤溶激活系统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4):278-280.
[3] 张璇,张林亭.丹参酮Ⅱ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6):458-459.
[4] 耿建领.舒血宁治疗脑梗死120例[J].光明中医,2010,25(12):2240-2241.
[5] 罗清艳.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右江医学,2007,35(2):133-134.
[6] 武变瑛,范淑娟,张明艳,等.灯盏花注射液抗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药效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3):289-295.
[7] 金岗生,郑水红,陈衍.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10-632.
[8] 张芳,苗榕生.灯盏花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PLT及血小板PKC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3):207.
[9] 詹海涛,吴剑峰,朱凡特.刺五加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4):424-435.
[10] 李光成,艾绍军.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08,21(12):2278-2280.
[11] 纪凤兰,徐惠波,温富春,等.血塞通注射液对大鼠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1):34-35.
[12] 申凌娜,苏博文.血塞通治疗脑梗死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3):51-52.
[13] 张平,朱斌,李彤,等.葛根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3):297-299.
[14] 丁美萍,封菲,胡海涛.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核因子kappaB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3):2515-2518.
[15] 罗玉敏,高利,吉训明,等.葛根素对大鼠缺血脑组织EPO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2):1057-1059.
[16] 张靖,张海欣.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56.
[17] 巫志峰,罗翠霞,孙静,等.大黄素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NF-κB、ICAM-1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6):934-936.
[18] 李建生,刘敬霞,王冬,等.大黄苷元注射抗大鼠脑缺血损伤炎性级联反应[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1):114-118.
[19] 刘志勤,朱爱琴,于梅花.藏边大黄对高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血清 TNF-α、IL-1β和I L-6含量的影响[J].中成药,2008,30(8):1100-1102.
[20] 刁勇,梁振生,李玉东,等.黄芪防治脑缺血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3):161-165.
[21] 刘葛霞.黄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3):71-72.
[22] 刘昱言,刘轲.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2065-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