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谢综合征与炎症反应和血瘀证的关系

2013-01-22杨英俏姚祖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低度瘀血血瘀

杨英俏,姚祖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体重增加,使代谢综合征(MS)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并有年轻化趋势,由此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为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的聚集[1]。目前对于MS尚无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多数标准中代谢异常成分有[2,3]:腹部肥胖或超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高三酰甘油(TG)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高血压;胰岛素抵抗(IR)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及高尿酸血症。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为其主要发病基础,慢性的低度炎症是重要的致病环节之一[4]。中医血瘀证是由瘀血内阻引起的病症,现代研究表明,其在代谢综合征及炎症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就代谢综合征、慢性炎症、血瘀证之间的关系予以综述。

1 代谢综合征与炎症

MS的多种表现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IR等与炎症相关。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浓度和红细胞沉降率等多种炎症生物标记物与MS显著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存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5]。胰岛素抵抗过程中的炎性反应通常是先天性免疫反应。阮丹杰等[6]认为这种炎性反应通常引起机体异常细胞因子的产生、急性期反应的增加以及炎症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的聚集,脂肪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严重失衡,干扰了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影响胰岛素的抗炎生物活性,使得低度炎症持久的存在,形成恶性循环。IL-6具有促炎症活性,可通过增加IL-1和TNF-α的表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IL-6刺激肝脏表达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其他急性时相蛋白,在外周组织降低胰岛素的信号转导。血浆IL-6水平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外周给予啮齿类动物和人IL-6可诱导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IL-6参与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给予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抗IL-6抗体干预,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7]。

Paresh等[8]研究发现,肥胖是一种炎性反应的前状态,肥胖时脂肪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高表达,这些炎性因子可直接干扰胰岛素的信号通路导致IR和MS的各种表现,由此提出了MS发病的炎症假说。肥胖是MS的核心组分,也是MS重要的致病因素。诸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证明肥胖在M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Cook等[9]总结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发现,美国成年人身体体重指数(BMI)的升高使MS的发病率也相应升高。在年轻人中内脏脂肪的增多与MS的几个主要危险因素呈线性相关关系。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可分泌大量促炎或炎症因子,因而肥胖被认为是一种低度炎症性的代谢紊乱。脂肪组织表达许多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如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IL-8、IL-10、IL-18、IL-1受体拮抗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B(MB)、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2以及急性时相蛋白血清类淀素(SAA)、触珠蛋白(haptoglobin),其中许多因子在肥胖患者的脂肪组织和血液中升高,这些炎症因子可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激发MS各组分的发生。有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加,以上提及的许多因子即由脂肪组织的巨噬细胞分泌。脂肪组织的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脂肪细胞源性因子涉及单核细胞黏附、迁移及巨噬细胞的活化[10]。TNF-α是脂肪组织中最早发现的炎症因子,肥胖时表达增加,减重时下降。导致肥胖炎症状态的原因和机制不是十分清楚,研究认为长期的营养过剩、体育活动较少,能够刺激细胞因子的大量表达,宏量营养素的摄取能够导致氧化应激与炎症的分子水平的改变[11]。

2 代谢综合征与血瘀证

《素问·奇病论》指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可见,《内经》中虽未提到“代谢综合征”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转归以及治疗具有一定认识。近年来,众多学者根据长期临床观察,结合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对其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辨证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属于“消渴”、“肥满”、“瘀血”、“湿浊”、“头痛”、“眩晕”等范畴。代谢综合征瘀血的产生或与痰浊阻络,血行不畅有关,瘀血内阻,气化失常,而出现各种代谢功能紊乱,表现为肥胖、血脂升高、眩晕、消渴等[12]。

一般认为,MS的病因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嗜食肥甘、静坐少动、忧思郁怒等导致脾失健运,肾失蒸腾,肝郁气滞,产生痰浊、水湿、瘀血、热毒等[13,14]。其中瘀血停滞是一个重要因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面渴,其脉及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提出了瘀血是形成消渴的因素之一。清代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脉上注于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说明“瘀”与眩晕的发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故有“无瘀不作眩”之说。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指出:“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说明津血同源互生,血液的正常运行与津液代谢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痰湿与瘀血具有相关性。因此,肥胖人具有“痰湿内盛,血浊为瘀”痰、瘀相夹的证候。

代谢综合征是一个缓慢的病理过程,患者久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血不行则为瘀;阴虚津液枯竭,加之燥热煎灼,血液瘀滞;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瘀;瘀病多迁延时日难愈,入络则为瘀,在MS进程中,瘀血贯穿于始终,而且瘀血的存在是代谢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导致并发症的关键因素。瘀血阻滞心脉,则胸闷刺痛,心悸怔忡,即合并心血管疾病;瘀血阻滞络脉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即合并脑血管病变。临床上代谢综合征患者多舌质暗淡,暗红或有瘀斑,舌下静脉紫暗或曲张。

3 血瘀证与炎症

近年来,血瘀证一直是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瘀证与炎症、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微循环等相关性方面。瘀血是传统医学多种疾病共同存在的病因及病理产物,而炎症反应是现代医学多系统疾病研究中的热点环节,大量研究表明血瘀证和炎症在病理、病机及治疗方面存在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从传统中医理论看,低度的血管炎症必然导致瘀血内停[15]。低度炎症过程中,血管中和血管外多种有形成分的聚集,如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单核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继而在内皮下沉积、结缔组织形成、纤维斑块、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免疫功能调节失常等均是中医瘀血的具体表现[16]。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以上许多过程都与血瘀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疾病过程中,发挥着致病作用的炎性因子体现出了与血瘀证的相关性。胡文娟等[17]实验证实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反应与血瘀证形成有关,血小板活化在气滞血瘀证更为突出,而炎症反应与热毒血瘀证更为密切。从而可从TNF-α、P选择素(CD62P)及动物实验等方面阐述血瘀证各亚型有明确的血瘀证共性,但又各具特点,其发病规律及病理表现各有不同。

4 结 语

代谢综合征与炎症互为因果关系,而血瘀证贯穿代谢综合征及炎症过程始终,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从中药多机制、多环节、多成分、多靶点的特色出发,结合西医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通过干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MS各方面进行调控,可以进一步提高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效果,起到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早期防治作用,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思想。这无疑为深入研究中医中药对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线索。

[1] Stefania M,Mafianna N,Pietro G,et al.Metabolic syndrome,diabetes,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n elderly caucasian cohort:The itali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ing[J].Gerontology 2006,61(5):505-560.

[2] Atul G,Agarwal P.metabolic syndrome[J].Ind Med Sci,2006,60(2):72-80.

[3] Xu CB.The metabolic syndrome[J].Section Endocrinol Foreign Med Sci,2005,25(1):3-7.

[4] Eckle RH,Grundy SM,Zimmet PZ,The metabolic Syndrome[J].Lancet,2005,365(9468):1415-1428.

[5] Tilg H,Moschen AR.Inflammatory mechanisms in the regulation of insulin resistance[J].Mol Med,2008,14(3/4):222-231.

[6] 阮丹杰,王伟.炎性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4):508-511.

[7] Klover PJ,Clementi AH,Mooney RA.Interleukin-6depletion selectively improves hepatic insulin action in obesity[J].Endocrinology,2005,146(8):3417-3427.

[8] Paresh D,Ahmad A,Ajay C,et al.Metabolic syndrome:a e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based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obesity,diabetes and inf1ammation[J].Circulation,2005,111(11):1448-1454.

[9] Cook S,Weitzman M,Auinger P,et al.Prevalence of a metabolic syndrome phenotype in adolescents:Finding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1988-1994 [J].Arch Pediatr Adolesc,2003,157:821-827.

[10] Neels JG,Olefsky JM.Inflamed fat:What starts the fire[J].J Clin Invest,2006,116(1):33-35.

[11] Sbarbati A,Osculati F,Silvagni D,et al.Obesity and inflammation:evidence for an elementary lesion[J].Pediatrics,2006,117(1):220-223.

[12] 李学军,周艺,闫冰,等.代谢综合征患者之血瘀证研究[J].中医研究,2008,8(21):19-22.

[13] 谢维宁,杨钦河,纪桂元.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16-717.

[14] 盛夏.祖国医学对代谢综合征认识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1):13.

[15] 马晓娟,殷惠军,陈可冀.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7):699-672.

[16] 张红敏,谢春光,陈世伟.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等疾病发病学说中低度炎症的中医病理探讨[J].中医杂志,2005,46(2):83-85.

[17] 胡文娟,赵凤达,张秉韬,等.不同血瘀证亚型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反应改变的实验研[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1):931-934.

猜你喜欢

低度瘀血血瘀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中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联合应用效果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趣味化教学策略
话说血瘀证
基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中医血瘀证研究概述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五粮液低度白酒生产工艺概述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