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梅毒误诊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2013-01-22黎良达施善芬周参新占刘俭
黎良达 施善芬 周参新 占刘俭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 宁波 315040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由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侵犯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多经性行为传播。有资料显示,近年来神经梅毒的发病率显著上升[2],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起病隐匿,极易引起误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由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s,LA)和抗心磷脂抗体(anticaidiolipin anti⁃bodies,ACA)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静脉或动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及血小板减少症为其主要表现[3]。临床上,根据有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将APS分为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primary antiphcpholopid syndrome,PAPS)和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secondary antiphcpholopid syndrome,SAPS)。现对我院收治的误诊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认识,减少误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神经科住院治疗并符合神经梅毒诊断标准[4]的患者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40~62岁,平均(52±7.9)岁。均有婚史,3例有冶游史,2例配偶有梅毒史。所有患者均首诊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6例诊断为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例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1.2 起病形式 搏动性头痛3例,头晕2例,偏瘫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复视1例,偏盲1例。均无意识障碍、关节肿痛、皮疹。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ACA抗体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7例患者均2次ACA抗体检测阳性,其中IgM阳性4例,IgG阳性2例,IgM、IgG均阳性1例。脑脊液常规检查:压力78~220mmH2O(正常值80~180mH2O),压力增高1例;白细胞计数(3~102)×109/L[正常值(0~5)×109/L],白细胞增多2例,蛋白增多3例;糖、氯化物均正常;脑脊液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6例,滴度1:(2~32),中位数1:8;脑脊液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PPA)7例均为阳性;血清RPR和TPPA试验均阳性,其中血清RPR滴度1:4~1:64,中位数1:32;所有患者抗HIV抗体均阴性。
1.4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2例,脑梗死3例;头颅MRI检查:脑白质缺血2例,多发腔隙性梗死2例(表现为丘脑、半卵圆中心放射冠、枕叶等部位大小不一的梗死灶),脑梗死3例(其中脑干梗死1例)。
1.5 治疗及转归 所有患者确诊后除给予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治疗外,予青霉素G 1次300~400万U,每4h 1次,静脉滴注,连续10~14天,继以苄星青霉素G 240万U,1周1次,肌注,连续3次。或头孢曲松(罗氏芬)1天1~2g,静脉滴注,共使用14~21天。为防止赫氏反应,6例患者均在青霉素G或头孢曲松注射前1天,口服泼尼松1次10mg,1天2次,连续3天。1例患者由于住院时已使用强的松片40mg,1天1次,未予以加量。治疗1个疗程后,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其中5例患者脑脊液RPR滴度有不同程度下降;1例入院时使用激素者在使用头孢曲松治疗后次日再次发生脑梗死,考虑原有强的松片40mg,1天1次预防赫氏反应可能剂量不足,目前仍予以随访中。
2 讨论
近几年关于神经梅毒的报道逐渐增多,根据临床病理类型不同可分为无症状型(隐性)、间质型(脑膜及血管型)、实质型(麻痹性痴呆、脊髓痨、梅毒性树胶肿、视神经萎缩)和先天性神经梅毒。本组患者均归类为间质型梅毒。
APS是与抗磷脂抗体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多系统病变,主要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多见,近年来,APS报道逐渐增多,临床表现主要与血栓形成有关,肾脏、心脏、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皮肤、深静脉是其主要累及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5]。
ACA是APS的主要血清学标志抗体,也是梅毒的主要血清学标志抗体。梅毒螺旋体感染后机体产生ACA的机制仍不清楚。推测梅毒螺旋体感染造成宿主组织细胞破坏,线粒体膜释放出心磷脂,刺激机体产生ACA。但有研究发现,梅毒螺旋体溶解物中含大量心磷脂,认为心磷脂抗原可能是由梅毒螺旋体本身释放[6]。ACA是一组异质性抗体,包括IgA、IgG、IgM三型。有报导ELISA法检测ACA不能替代传统的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但可作为临床上诊断梅毒和观察疗效的一项补充[7]。
本组误诊原因:①对神经梅毒发病率上升缺乏足够认识,对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不够熟悉,诊断时未考虑到神经梅毒的可能。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与脑膜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许多相同点,其影像学检查大多无特异性,极易误诊[8]。②询问病史不够详细,本组多数患者缺乏明确的一、二期梅毒感染症状,使临床医师容易忽略本病。③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临床医生对疾病诊断过于依靠临床表现,对病因未进行认真分析及鉴别诊断,是误诊的最主要原因。④临床医生对ACA在梅毒中的诊断价值缺乏认识,本组患者均为ACA阳性,排除免疫性疾病后诊断为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1]冯少吟,卢建华.神经梅毒9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216-218.
[2]Kent ME,Romanelli F.reexamining syphilis:an update on ep⁃idemiology,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anagement[J].Ann Pharmacoth-er,2008,42:226-236.
[3]吴庆军,唐福林.抗磷脂综合征//蒋明,张奉春.风湿病诊断与评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7-142.
[4]韩国柱,蒋明军,张心保.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105-106.
[5]马晓波,陈楠.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83-84.
[6]Radolf JD,Robinson EF,Bourell KW,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other membranes isolated from treponema pailldum,the syphilis spirochete[J].Infect Immun,1995,63:4244-4252.
[7]包军,毕志刚.抗心磷脂抗体在梅毒诊断中的意义[J].江苏医药,2006,32:816-817.
[8]陈后勤,韩翔.30例神经梅毒的临床分析报告[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8,27(3):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