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仁夫教授骨伤学术经验总结
2013-01-22方伟利许建柱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杭州311201
方伟利 许建柱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杭州 311201
·名老中医经验·
全仁夫教授骨伤学术经验总结
方伟利 许建柱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杭州 311201
骨伤 学术经验 全仁夫
全仁夫教授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杭州市名中医,是杭州市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仁夫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20余年,深研敏悟,始终坚持“中西二法,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与时俱进”的原则,长期致力于骨伤疑难病的研究,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临证三载,受益非浅,现就全老师骨伤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1 气血同治,重在化瘀
人体的生理病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于气血,气血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需要水谷精微和肾中之精气,通过肺脾肾等脏器的功能活动而生成。盖形体能抗拒外力,百节能得以屈伸,气之充也。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也是依靠气的作用。故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之说。而气的生理功能活动有赖于血的濡养,故亦有“血为气母”之说。因此,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气血运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则充养皮肉筋骨,内则灌溉五脏六腑,故前人有“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之说,故损伤之为病,与气血的关系尤为密切,内伤经络脏腑离不开气血凝聚,外伤皮肉筋骨亦关乎气血之变。因此,骨与关节损伤之证,究其病理,总不离乎气血的变化[1]。清·沈金在《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中指出:“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因损伤后,血离经脉,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气滞血瘀,经络受阻。因此,针对骨与关节损伤的特点而言,气血损伤是骨伤疾病主要的病理变化,因肢体损伤后可导致气血功能失调,如血瘀、气滞、血虚、气脱等,故临证常见局部疼痛、肿胀、瘀斑,甚则功能障碍。临证治疗遵循“祛瘀生新”的原则。全老师认为,“骨与关节损伤治疗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对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治法重在化瘀。临证常用如下之法。
1.1 内服化瘀之剂 常选用活血祛瘀汤加减,重用当归、红花、桃仁、赤芍等化瘀之品,酌加柴胡、陈皮,主要解决肿痛之首症。实验证明,血肿过大,对后期骨折愈合起着阻碍作用[2]。骨痂形成主要是靠骨折端的骨外膜深层细胞和骨内膜细胞的增生与分化,血肿过大阻碍骨折两端向中央伸展的成骨细胞的“会师”。这与中医“祛瘀生新”学说一致。
1.2 外用理伤手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凝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郁结之肿,其患可愈。”手法推拿能舒理肌肉,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瘀血炎性物质的吸收,以达到化瘀之目的[1]。
1.3 外敷自制消肿膏 损伤早期使用消肿膏外敷有明显的散瘀消肿,活血止痛作用,常配合内服药增强化瘀之功。
2 化瘀之法,审因求变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是中医的特色。“瘀血”既是外伤、出血、寒邪、湿邪、痰湿、气郁等等病因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进一步引起各种病症的致病因素。“瘀血”和其它病因相结合,能使脏腑经络发生多种病症。因此,“活血化瘀”法是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的常法,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在骨与关节损伤及疾病中还应根据具体病症审因求变,正如清·陈士铎在《百病辨证录》所说:“积瘀而体盛者,宜先通瘀而后调益;虚弱形赢者,宜先调益而后祛瘀。留瘀不多,不宜妄施攻逐;气滞不结,何能乱投破耗。老弱者,刻刻顾其元气;质盛伤重者,终须调补肝肾,扶脾益胃收功”[3]。临证之际,既要攻其瘀滞,又应顾其不足。虽重在化瘀,尚需审因求变。全老师在临证中常用如下三法。
2.1 行气活血 常见于胸胁挫伤或胸胁屏气内伤。胸胁挫伤皆因高处坠落或不慎跌仆等直接暴力原因引起的胸胁疼痛,甚则胸闷气急,此乃脉络破损,伤血为主。若因屏气内伤引起胸胁气机逆乱而痛者,此乃伤气为主。但因气血损伤互为因果,故血先伤可波及到气机不利,气先伤可引起瘀滞不通,故胸胁损伤之症,不论挫伤或屏气,所伤原因不同,但导致的结果均是气滞血瘀,无非是气与血损伤孰重孰轻而已,治法以行气活血为主,而不单独运用化瘀法或行气法,常用复元活血汤、柴胡疏肝散加减。
2.2 攻下逐瘀 因损伤使血脉受损,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造成蓄瘀,便秘腹胀,如脊柱骨折患者常见。若遇体实者,常采用“留者攻之”,正如《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落,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故损伤后瘀血停积者,使用攻下逐瘀法。常用桃仁承气汤加减,但其苦寒峻下,药力较猛,对老年体弱,气血亏虚者慎用。
2.3 通络活血 化瘀兼通络之法,临证常应用于血气未畅,筋膜粘连或痹症日久,瘀血阻络,筋经挛缩,关节屈伸不利者,常用活血舒筋汤加减。
3 骨病治疗,从肾着眼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肾气盛,筋骨坚,筋骨劲强,肌肉满壮。”“肾气衰,筋不能动,形体皆极”。《医经精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又谓:“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肾通精髓,故合骨也。”显然,肾对骨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骨折修复,以及骨病的防治均有重要的“主”与“合”的作用。因此,治疗骨伤科疾患要以肾为本,通经活血为标,临床具体治法以益肾为主。而皮、肉、筋、骨、血、五脏皆有联系,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因此,对骨与关节损伤及骨病的治疗,从肾着眼,兼顾其它脏器相关的病变,辨证论治。全老师临证中常用如下四法。
3.1 益肾补肝 此法常用于损伤后期,年老体弱,骨质疏松,肝肾阴虚者,通常应用左归丸加减,以填补肝肾真阴。
3.2 益肾养血 此法常用于在损伤日久长期卧床,出现气血亏损之证时,常用益肾之剂合四物汤加减。
3.3 益肾健脾 此法常用于损伤日久而缺少活动,饮食不佳,四肢疲乏,形体消瘦,肌肉萎缩,筋骨损伤,修复迟缓者,宜益肾之剂合健脾养胃的参苓白术散加减。
3.4 益肾通络 此法常用于损伤后期寒湿入里,留注于骨节经络,久而成痹,自觉酸痛较甚者,常用右归丸加减。
总之,主张骨伤科疾患气血同治,重在化瘀;化瘀之法,审因求变;骨病治疗,从肾着眼的辨证施治思想是全仁夫教授精研骨伤科疾患病因病机及治法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施杞,王和鸣.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04.
[2]刘争进,黄健文.骨折血肿细胞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13(2):123-124.
[3]陈士铎.百病辨证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6.
201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