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建杰教授应用 “伏邪理论”诊治慢性丙型肝炎的经验*

2013-01-21董慧琳聂红明陈逸云叶青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伏邪丙型肝炎脾虚

董慧琳 聂红明 陈逸云 叶青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科 (上海,201203)

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 (HC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HCC)[1],而肝硬化和肝癌正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慢性丙型肝炎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陈建杰教授根据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提出慢性丙型肝炎伏邪致病的病因学理论和邪恋正虚的病机特点,应用“伏邪理论”论治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独特,整理如下。

1 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 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

慢性丙型肝炎一般归属中医的“肝着”、 “胁痛”等范畴,是个慢性进展性的外感疾病。陈师认为,其发病是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与伏邪致病极为相似。正气虚损是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的前提,并与正邪盛衰息息相关。慢性丙型肝炎发病具有伏邪“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的特点,在病毒感染后潜伏于体内,大多伏而不发,无症而难辨,但当肝炎活动时,症状明显,与传统“伏气”的认识相一致。由陈师领衔的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研究,采取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方式,通过对我国东西南北中10个省18个研究中心的124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中医证候学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并结合专家经验,初步明确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发现,乏力是丙型肝炎的主要症状,其发生频率占70.6%,其次是烦躁易怒(58.5%)、口干 (52.8%)、口苦 (37.6%)。同时发现,我国丙型肝炎的主要证候分为气虚邪恋型 (42.5%)、肝郁脾虚型(22.8%)、湿热中阻型 (10.9%)、脾肾阳虚型(9.9%)、肝肾阴虚型 (7.9%)、瘀血阻络型 (6%)等六型。结合现代医学的生化学检查还发现,慢性丙型肝炎的ALT水平多正常或在低水平波动 (50.2%的患者ALT正常,46.8%的患者ALT介于50-250IU/L之间),疾病处于一个慢性进展性的特点。可见,我国慢性丙型肝炎病机特点总体表现为“正虚邪恋”,这与中医“伏邪学说”极为相似,而“正虚”又以“气虚”为主。伏邪发病,亦属外感温病,具有潜伏期长,由内而外,逾时而发的特点,与丙型肝炎这种慢性进展性的、时发时止、缠绵难愈的发病特点非常吻合。基于此,陈师提出将“伏邪理论”用于指导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治。

2 “伏邪理论”用于慢性丙型肝炎诊治的方法、步骤、特点

2.1 紧扣病机,辨证施治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识,陈师认为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是机体感受外邪后伏邪潜藏、积聚、强大的过程,由初期的伏而不发、发而不显,中期的邪正相持,最后发展为邪盛正虚阶段。故慢性丙型肝炎虚实夹杂,以肝郁脾虚为本,湿热疫毒为标。病起于肝,继之及脾,日久及肾。丙型肝炎伏而未发时多无临床症状,发病后多表现为轻微的乏力、恶心、纳差等症。在临床辨证时,多属湿热疫毒所伤。其发病多因病患素体亏虚,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湿热疫毒易伤阴,毒邪入营,损及肝络,迁延不解。肝木乘脾,脾为湿阻,运化失司,肝脾损伤,气血失调,久羁成瘀,毒瘀易聚,日久及肾,阴损及阳,病情反复,时发时止,缠绵难愈。故慢性丙型肝炎正气亏虚是其日久难愈的关键,加之内郁“伏邪”,其病机特点总体表现为“气虚邪恋”。

陈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根据慢性丙型肝炎“气虚邪恋”的发病特点,提出将“伏邪理论”用于指导其诊治。陈师认为,“邪恋”以湿、毒、瘀的夹杂内伏常见,慢性丙型肝炎的“正虚”是以肝、脾、肾的气血阴阳虚损为主,在临床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因此,在伏邪的治则理论指导下,围绕湿、毒内伏的病因根源和湿热瘀毒的病机特点,指出祛邪以化湿、解毒、清营为主;同时也要权衡邪正关系,正虚明显者,在透邪同时勿忘扶正,扶正以健脾益气为主,兼顾补肾。具体治疗用药,需根据伏邪理论,灵活选用。

2.2 分期论治,用药轻巧 在临床应用中,陈师提出针对慢性丙型肝炎病情的不同阶段及治疗的各个时期,当根据具体症情辨证用药,如采用干扰素治疗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时,中药的运用既可“扶正”,又可减轻干扰素的副作用;而对于难治性丙型肝炎,中药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陈师临证辨证论治,所用药物多轻巧灵动,现将陈师临证用药简单列举如下:①在慢性丙型肝炎急性发作初期、症情由外感之邪引动、应用干扰素无明显副反应症状或症状较轻者,可配合中药“宣透”以助解毒,可选用清热利湿、解毒的中药。如配伍金银花、连翘、菊花、苏梗等轻宣之剂,取其清热解毒、清肝之功。加用葛根、升麻、柴胡等助邪疏散、外透;选用轻宣、发表之剂透解卫气营血之热、引邪外出。②对于在干扰素使用过程中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即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明显的患者,陈师认为此即使用干扰素后“正邪相争”之症候,可配合中药“清透”以助邪外出,可选用清热解毒、利湿、泻火的中药,如配伍蒲公英、黄芩、栀子、金钱草、白茅根、茵陈、虎杖、垂盆草、猫人参等清热泻火之剂,取其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泻火凉血之功,清肝胆之热、透营血之毒,并减轻干扰素副反应。③在抗病毒治疗的中后期,陈师认为此时患者症情多以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者多见。肝郁脾虚、肝络瘀阻者,可配合中药“通透”以通络透邪,可选用疏肝解郁、清热凉血祛瘀的中药,如配伍柴胡、制香附、青陈皮,取其疏肝解郁、理气清胆之效;配伍赤芍、水牛角、大黄、虎杖、丹参、半枝莲、蛇舌草等取其清热、活血凉血、解毒祛瘀之功,清营血之热,疏肝通络以透邪;虎杖、大黄亦有清泻湿热之用,助湿热之邪外达。而肝肾阴虚者,可配伍生地、当归、沙参、枸杞、牛膝等养阴生津、补益肝肾。④在干扰素使用结束后,继续辨证论治,服用中药以巩固疗效。

2.3 顾护中州,贯穿始终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进展性的慢性疾病,所谓“久病必虚”,湿、毒、瘀侵袭人体,邪恋正虚,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均可夹杂倦怠乏力、纳差、胸胁隐痛、腰膝酸软、脉细弦、苔薄白等症。陈师认为,此为慢性丙型肝炎的一个主要特点,即脾虚湿滞。造成这种病机特点的主要原因,一是丙型肝炎气虚邪恋,迁延难愈;二是医源性因素,多数医家动辄以寒凉清热立法,日久致脾虚更甚。故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中,始终需要注意将“顾护中州”贯穿始终,临证可配伍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补中益气;加用苍术、白术等燥湿健脾;亦可加炒谷芽、炙鸡内金等养胃益脾,固护脾胃,脾胃健则湿化,可达事半功倍之用。如遇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沉迟等肾阳虚证者,可加用肉桂、仙灵脾、巴戟天、附子等温阳扶正。

2.4 与时俱进,中西结合 近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标准治疗方案,或经标准治疗方案而未能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这部分患者被称为“难治性丙型肝炎”。由于我国基因1型者约占80%,因此,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比例逐渐上升,成为肝硬化及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死亡的主要高危人群。陈师分析难治性丙型肝炎的可能因素,推测除了与病毒本身的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个体的遗传学差异导致机体针对HCV感染所发生的免疫反应不同。陈师紧跟国际最新研究进展[2~3],位于19号染色体上的IL28B基因附近有一些单核苷酸多态位点 (CC,CT,TT),其中 IL28B的 CC基因型与HCV的自限清除有关。而且IL28B基因多态性与疗效预测显著相关,即CC基因型的患者持续的病毒学应答 (SVR)明显高于TT型患者。陈师认为,这一发现的临床意义重大,提示可以根据患者IL28B基因型对患者疗效进行预测。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尤其是面对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陈师建议有条件的患者进行IL28B基因多态性分析,并据此进行治疗方案的优选。即CC基因型的患者可以接受标准治疗方案的全程治疗并受益,而对于TT基因型的患者接受标准治疗方案的SVR极低,可以接受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案 (例如中医药治疗)。

3 小结

慢性丙型肝炎病程长,症情迁延难愈,易反复,目前西药抗病毒治疗尚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困难。陈师认为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与“伏邪”致病极为相似,临证可用“伏邪理论”指导其治疗,根据病情,针对干扰素使用前后患者的不同特点辨证施治,强化中医辨证与西药治疗的结合,在治疗过程中,紧扣“正虚邪恋”的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上的优势,同时紧跟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积极吸收现代医学成果,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是值得探索的。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4):194-198.

[2] THOMAS DL,THIO CL,MARTIN MP,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IL28B and spontaneous clearance of hepatitis C virus [J] .Nature,2009,461:798-801.

[3] GE D,FELLAY J,THOMPSON AJ,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IL28B predicts hepatitis C treatment-induced viral clearance [J] .Nature,2009,461:399-401.

猜你喜欢

伏邪丙型肝炎脾虚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基于全科医生丙肝认知现状探索基层丙肝消除策略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丙型肝炎的最新传播途径与预防研究进展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