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82例临床观察
2013-09-29张自富骆传佳丁诗正
张自富 熊 茜 骆传佳 丁诗正
咸宁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湖北咸宁,437100)
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 (CHB)属于“肝着”、“胁痛”等疾病的范畴,一般将其分为湿热蕴结、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等证。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其以胁痛、易怒、纳差、腹胀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我科对82例该类患者,运用自制疏肝健脾丸进行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肝病科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的住院或门诊患者。1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根据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1],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并且按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2]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病协作组CHB诊疗方案进行辨证分型符合肝郁脾虚证。同时符合以下条件者:①年龄16~70周岁,性别不限;②目前有或无肝功能损害;③排除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血吸虫肝病、肝癌、严重心、肾系统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HBV DNA<1.0×103copies/ml,或ALT>2倍值、HBV DNA>104copies/ml,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症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
1.2 病例情况 治疗组82例,其中男53例,女29例;平均年龄40.2岁;平均病程6.7年;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49例,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1例,中度31例。对照组74例,其中男50例,女24例;平均年龄37.6岁;平均病程5.8年;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36例,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38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27例,中度4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肝功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同时使用甘草酸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一般保肝药物中的1~2种;病情较重的另予其他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口服疏肝健脾丸 (主要成分为柴胡、木香、枳壳、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白芍、郁金、法半夏、青皮、六月雪、贯众、丹参、玄驹、蒲公英、蚤休、白花蛇舌草、重楼、山豆根、水红花子等,由本院制剂室制成),15g/次,3次/d;对照组患者口服护肝片 (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片/次,3次/d。疗程均为6个月,视病情定期检查有关指标,每3个月记录分析有关指标1次。疗程结束后随访6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①记录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如胁痛、易怒、纳差、腹胀等变化。②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Alb等。采用日本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③肝脾B超检查: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由同一位医师进行操作诊断。治疗中每月检查患者血、尿常规和肾功能,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2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病毒性肝炎症候疗效判断标准进行临床症候的判断。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82例,痊愈9例,显效45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74例,痊愈4例,显效17例,有效30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68.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比较 (n)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组别 ALT(U/L) AST(U/L) TBil(μmol/L)131.5±42.9 112.4±37.8 21.5±9.2(n=82) 治疗后 32.6±15.8* 30.5±11.6* 20.3±7.4*对照组 治疗前 128.9±34.5 107.6±34.6 21.3±8.4(n=74) 治疗后 37.6±16.1* 32.7±13.5* 20.1±7.8治疗组 治疗前*
3 讨论
CHB是现代医学概念,在中医学历代文献中可见类似的记载,认为该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乘虚内侵、邪伏血分,以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气血亏损,气机失调而出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纳差腹胀、肢软乏力、急躁易怒,甚则小便发黄、身目俱黄、恶心厌油等。其中肝郁脾虚证可见胁肋胀痛,性情急躁易怒,胸闷太息,精神抑郁,口淡乏味纳差,脘腹胀满,神疲乏力,大便溏或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弦等。其病因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而至。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疏肝健脾丸正是以培补脾土以助正气,疏理肝木以解郁气为法。我们临床诊疗中,用本法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方中柴胡、郁金疏理肝木而解郁结之气;枳壳、白芍、木香加强疏肝理气,缓急止痛之功;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健脾消食以扶正;蚤休、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有解内侵之疫毒以驱邪;丹参、水红花等活血化瘀以助邪外出。诸药合用,共奏疏理肝气、健运脾气之功,使肝郁得解、脾虚得健、正气得旺,肝郁脾虚之诸症得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中的柴胡皂苷可以有效的稳定肝细胞膜系统,中和可溶性细胞因子对肝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防止肝细胞损伤和坏死[3];白芍主要含有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芍药花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及双向免疫调节作用[4];茯苓中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对慢性肝炎、肝硬化均有较好的疗效,90%的患者服用后肝功能得到改善,能提高血清补体C3及lgA的含量[5];丹参味苦微寒,为血分之要药,功能活血、凉血化瘀,所含水溶性成分丹参酸A有显著性抗肝损伤和抗肝纤维化作用[6];《唐本草》曰:郁金“主血积,破恶血”,有研究证实能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抑制肝内间质反应,清除血中过剩抗原,防止免疫复合物的产生,从而减少体液免疫反应亢进引起的慢性肝损伤及肝外损害[7];重楼有抑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的作用。
本观察结果表明,应用疏肝健脾丸治疗CHB肝郁脾虚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有良好地护肝保肝作用。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J].中医杂志,1992,33(5):39-40.
[3]陈东鸿,李平.柴胡及甘草酸对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6(3):279-279.
[4]魏伟,刘家骏,刘家琴,等.白芍总苷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前景[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5):597-598.
[5]潘明继.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研究概况[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115.
[6]张均田,杜冠华.丹参药理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0-352.
[7]刘平主编.现代中医肝脏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