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了去了”结构中形容词使用情况考察
2012-12-31黄勇
黄 勇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引言
“A了去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个格式,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格式。该格式由可变成分“A”和固定成分“了去了”两部分组成。[1]从我们检索的文献来看,前人对该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马庆株(2005:159)认为,“A了去了”结构不表示比较,“去了”用在指大形容词(远、多、大、长、深)后头,“去”要重读,“了”字在述语和补语后面均不可少。整个格式的意思表示对方估测不到,表现出说话者心中有数,确有把握的口气,带有夸张意味。张菁(2007)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对“A了去了”格式做了探讨。张文对照《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增补本)》中四百多个形容词进行网络检索,发现含有“A了去了”的语料,共涉及68个形容词。储泽祥(2008)指出,进入“A了去了”中的形容词通常都是积极性的,消极性的形容词如(小、少、近、浅等)则不能进入该格式中。
本文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所收录的1067个常用形容词为参照,进行语料检索,重点考察哪些形容词能够进入“A了去了”格式,哪些形容词不能进入该格式,并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加以解释。文章中所出现的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以及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搜索出来的语料。[2]
一、“A了去了”格式中A的选择限制
我们先看下面几则例句:
(1)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海龟”未必就强于“土鳖”,留学生不学无术欺世盗名的也多了去了。(《完美大学必修课》)
(2)金枝说∶“别说逢时,谁都一样,心里有一根簧。平时,涵养高了去了,可你一碰了那根簧,谁都得蹦起来!(陈建功《皇城根》)
(3)这座1960年为迎接花展而建造的高塔其实也就185米,比东方明珠那是矮了去了。(百度网页)
(4)蒋寒心里直想笑,也故意显得很憨厚:“喔,这可不好说,复杂了去了!(电影《冬至》)
(5)聂磊在青岛名气可以,不过比起我们临沂王廷江还是差了去了。(Google网页)
(6)后来偶像有钱了,免费演唱回馈粉丝,温暖了去了。(Google网页《信息时报》)
以上六则例句中,进入“A了去了”格式中既有单音节形容词“多、高、矮、差”,又有双音节形容词“温暖、复杂”,既有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高、多”,又有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矮、差”。由此可见,进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形容词并不像前人阐述的那样,只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才可以进入该格式,而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不进入。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可以进入“A了去了”格式呢?单音节形容词和双音节形容词在进入“A了去了”格式时会不会存在差异呢?表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和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在进入“A了去了”格式时是不是均衡对称的呢?为此,我们对所检索的语料进行了相关统计。[3]具体统计情况见下表:
?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进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形容词以性质形容词为主,状态形容词不能进入;
2.就出现频率而言,进入“A了去了”格式中以单音节形容词为主,双音节形容词较少进入该格式。
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单音节性质形容词中的单音反义形容词,在进入“A了去了”格式中时呈现出一种极不对称的现象。为此,我们随机抽取“长——短”、“多——少”、“好——坏”、“大——小”、“强——弱”等五组单音反义形容词对所搜集的语料进行二次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2所示:
?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进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单音反义形容词彼此呈现一种极不对称现象:表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如:长、多、好、大、强)在语言环境中出现次数要远远高于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如:短、少、坏、小、弱)。
二、“A了去了”格式中A选择限制的原因分析
通过文章1.1部分的统计,我们已经发现,进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形容词都是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不能进入该格式中。在性质形容词中,单音节性质形容词进入“A了去了”格式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双音节性质形容词。那么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文章试图在该部分给出合理解释。
2.1“A了去了”中A的无界特征
“有界——无界”的对立属于人类“一般认知机制”之一,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概念之一。人类在认知事物时,首先根据自身认识了有界事物,同时又根据“有界——无界”的对立认知外界的事物、动作和性状。我们认为,性质形容词可以进入“A了去了”格式而状态形容词不能,这主要与两类形容词自身的特点和该格式所表达的意义息息相关。跨语言的研究已经表明,程度性是形容词的重要语义特征。人类在感知和认识事物、动作的同时也感知和认识事物的性状。与事物、动作在空间、时间上一样,性状在程度和量上也存在“有界”“无界”之分。举例来说,“绿”这种颜色表示的是事物的一种性状,它是对各种绿的一个概括(如深绿、鲜绿等)。所以绿是分等级的,它代表的是一个不定的“量幅”,或者说它表示的性状是”无界“的。张国宪(2006)认为,性质形容词从认知层面审视,性质“意象”的形成导源于总括扫描。这种扫描方式决定了宿主(host)属性的程度值不成为其关注的焦点,是一种背景化了的蕴含语义。由此,性质形容词在程度量的阀域上表现出无界性,它占据的是一个有较大伸展空间的量幅。而状态形容词恰恰相反,它是次第扫描的结果,它所占据的不是一个量幅而是一个量点或量段,自身在客观上已经有了量的规定性,是不存在等级之分的。换句话说,它是“有界”形容词。而在“A了去了”格式中固定成分“了去了”中的“去”是主要构件,它在形容词“A”与“了去了”搭配构成“A了去了”格式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去”指说话人由某一点离开,单向延伸至另一方向。图示如下: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去”的位移图示是一条射线,由某一源点单向延伸并且距源点的距离不断增大,具有较大伸展空间,是一个量幅。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与性质形容词的无界特征完全相符。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来看,这正好解释了性质形容词可以进入“A了去了”格式,而状态形容词不能的原因。
2.2“A了去了”中A的原型特征
性质形容词包括单音节和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在定量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单音节性质形容词进入“A了去了”格式所占的比例为65.8%,而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只占23.5%。为什么两者相差会如此悬殊呢?张国宪(2006)从发生学的角度审视,双音节是后起的形式,按照形式与语义一致性的规则,双音节或多或少含有量意义,按朱德熙(1956)的说法,往往它带有状态形容词的性质。王灿龙(2002)认为,根据认知范畴观理论,单音节词属于基本认知范畴,其原型特征强,而双音节词在意义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抽象与泛化,所以原型特征较弱。据此我们认为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具有形容词的典型特征,属于基本认知范畴,而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在形成过程中其意义必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虚化,或多或少的带上了状态形容词的某些特征,属于下属范畴。所以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较少的进入“A了去了”格式中。
2.3“A了去了”中A的主观性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特性,它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沈家煊,2001)“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在话语中或多或少的包含有说话人的“自我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据我们考察主观性越强的形容词越易进入“A了去了”格式。张伯江、方梅(1996:226)在讨论形容词按语义类别划分有没有意义层次时,总结出了本质属性词的排列顺序:德性〉价值〉真假〉新旧〉属性〉度量〉色彩。按这一排列顺序,越靠前的形容词越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越靠后的越少有主观色彩。据此,我们结合所搜集的语料将张文所罗列的本质属性词放入“A了去了”结构进行逐一考察,考察结果显示这七类形容词进入“A了去了”格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表德性83.3%、表价值76.9%、表真假16.6%、表新旧60%、表属性50%、表度量100%、表色彩28.5%。
通过以上考察比例我们发现表真假类和表度量类的本质属性词出现了例外。在表真假类的形容词中“假”是一例外。我们认为这是语言发展变迁的结果。近20年来由于网络语言时代所带来的影响,语言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些在意念上无程度区别的绝对形容词实际上已经被打破。吴立红(2006)对这类现象的动态变化进程进行了考证,吴文认为,这类组合的合理性与进入组合词语的使用频率相关,使用频率越高的程度副词越易与这类形容词组合。从认知角度看,绝对性质形容词在量上的变化是人们在认知中产生的,然后通过不止一种语言形式反映出来,这些语言形式结构是一种同义异构的关系。据此,我们认为既然绝对性质形容词能够受高频程度副词的修饰来表达不同程度,那么它理应也能与高程度补语组合来表现程度。“假了去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表度量类的词属于弱主观性形容词,理应不能进入“A了去了”格式,但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表度量类的形容词都可以进入该格式。我们认为,这主要取决于说话人的心理视点和自身经验。说话人在不借助度量工具的前提下,完全凭借主观对事物的度量属性进行度量,并根据心理参照得出主观感受,而这种参照完全是以说话人的经验和经历为基础的,必然会带有某些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经验和经历的人对某一客体的感受很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表度量类的形容词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能够进入“A了去了”格式的。
三、“A了去了”对单音反义形容词选择差异的原因分析
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使用受人的心理期待或心理视角的作用和支配。所以我们认为,在单音反义形容词中,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进入“A了去了”格式在量上要远远多于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可能不是语言的原因,而是言语的原因。心理语言学家BoucherJ.和Osgood C E(1969)通过心理实验,提出了一种“波丽安娜假说”(又称“乐观假说”),认为人总是看重和追求好的一面,摒弃坏的一面。我国学者邹少华在解释语义偏移现象时也提到了“社会心理”的因素:人类总是不断追求完善、追求发展。“A了去了”格式本身表示非常非常A,带有一种夸张色彩。当消极意义的单音性质形容词进入该格式构成“-A了去了”时,[4]整个“-A了去了”就是一种主观否定的极性表达,是对表述对象的一种极度否定。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大量出现“-A了去了”这不仅违背了"波丽安娜假说",同时也也不符合言语交际的礼貌性原则。
很多时候人们对事物量的计算或评价,往往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把社会平均值作为一个基数对有关量进行评估。从认知角度来看,凡是高于社会平均值的量在认知凸显度上就越高,它就越容易进入人们的交际。反之那些低于社会平均值的量则不宜进入人们的交际中。“-A了去了”是对事物量的主观否定极性表达,表示非常非常-A。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A了去了”表示的量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值,而“A了去了”所表示的量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值。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选用表积极意义的形容词A进入“A了去了”格式,而较少选用-A进入“A了去了”格式。同时面子理论认为,对他人的褒奖越多,对自己的贬抑就越多;对别人的贬抑越多,对自己的褒奖就越多。“-A了去了”是一种极性的否定表达,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频繁选用消极意义的单音形容词进入该格式进行交际,这就会过分的褒奖自己而贬低了对方,这也不利于交际的正常进行。
结语
考察结果显示:“A了去了”格式中形容词A的成员有进一步扩大发展的倾向。能够或较易进入“A了去了”格式中的形容词具有[+无界]、[+原型]、[+主观性]的语义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性质形容词可以进入该格式,而状态形容词与该格式不相容;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在该格式中出现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强主观性形容词比弱主观性形容词更易进入该格式。
[1]“了去了”是否是一个整体,不同学者持不同意见:孙雪梅(2009)主张将“了去了”看做一个整体,并指出它是一个准副词;仝国斌(2012)认为应该将“了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去了”是一个整体,如储泽祥、马庆株等。对于学者们的各种分歧,文章在这里暂不讨论.
[2]网络语料截至2012年8月3日搜索所得.
[3]在统计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A了去了”同形格式的无效例句,如:1.说完,黄裙衫被微风扬起,姣好的面容上,那一双本就不太亮的瞳色,又暗了去了一些。2.这么大的狗,一般人家还不敢收留,我想想十之八九是给人毒了去了。类似于这样的例句不在我们的统计范围内.
[4]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将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记作-A,其构成的格式记作“-A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