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

2012-12-27万国威

关键词:福利区域差异

万国威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一、引言

教育福利既是一种以货币形式帮助社会群体解决教育问题的机制,又是一种通过提供劳务、实物和其他形式的服务满足社会成员教育需要的核心制度。从福利的分析范式来探讨教育问题,不仅是将教育看作是一种资源分配机制,同时也将其视为一种福利供应体系。因而,这种研究范式可以扩大传统教育学的研究边界,方便对福利政策进行更为明确的分析。

福利学的理论认为,少儿教育福利不但是个人获取社会资本的基本保障,①M.Sheeraden.Assets and the Poor.A New Welfare Policy.New York:M.E.Shape.1991:1-4.也是国家发展积极福利的核心手段;②A.Giddens.Soci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 & Black-well Publishing Company,2001:2-11.;J.Midgley.Soci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1995;Growth,Redistribution,and Welfare:Toward Social Investment,Social Service Review ,1999(3):3-19.它既是实现个人基本需要的中间途径,③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著,高淳波译:《人的需要理论》,第3-27页,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也是降低社会剥削和社会排斥的有效方式。④A.Sen.Development as Freedom ,New York:Alfred A.Knopf,1990:4-17.因此,少儿教育福利往往被看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一国福利供应有效性的重要指针。⑤彭华民:《论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转型的目标定位》,载《南开学报》2010年第4期;景天魁、毕天云:《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新阶段》,载《理论前沿》2008年第11期;刘继同:《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我国“低水平、广覆盖、严管理、可持续”发展思路⑥邓大松、林毓铭、谢圣远:《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第1-3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和东亚“生产型”福利体制⑦Holiday.Productive Welfare Capitalism: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n,Political Studies,2000(1):22-29.的影响,我国政府在政策上更多地关注少儿教育福利供应水平的整体提升,而不太重视其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因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视“均值思维”、忽视“方差思维”的片面发展路径。

从“均值思维”来看,我国少儿教育福利近年来有了迅速的提升。2000年我国学前教育的总经费为50.83亿元,学前教育的生均经费为1212.76元,而到2007年两者已经分别达到了154.98亿元和3121.17元;同样,我国小学中的生师比例从1987年的23.6:1下降到了2006年的18.1:1,优化幅度达到了30.38%;而普通初中的本科以上教师比例也从2003年的27.15%提高到了2010年的60%以上①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第462-62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其具体的比例关系为笔者自行计算。。但是从“方差思维”来看,少儿教育福利的地域差异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以小学教育的物资福利为例,上海市人均固定资产达到了11 570.66元,北京市也接近10 000元,而贵州省仅为112.67元,省份间的差距竟然达到了102.70倍;又以初中师资力量为例,上海市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高达87.12%,北京市也达到了85.68%,而贵州省的比例只有32.61%,省份之间的差异也达到了2.67倍。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第462-62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其具体的比例关系为笔者自行计算。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尽管目前我国各地少儿教育福利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基于区域之间的差异却似乎没有得到明显的消弭。

随着对“教育公平”的不断呼吁,不少学者在研究中也观察到了这种巨大的区域差异,并试图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差异。第一类研究主要是对区域教育差异展开的理论分析,代表性研究有华国栋等人有关区域教育差异特征的研究③华京生、华国栋:《区域教育研究的意义、特征和路径》,载《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和张德伟对区域教育基本问题的分析④张德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研究的倡导及其基本问题》,载《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二类研究是对教育福利均衡供应过程中的阻碍因素进行剖析,以王振权对区域教育变革中场域依赖的研究⑤王振权:《区域教育变革的场域依赖》,载《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2期。和董芳泽对均衡教育阻碍因素的研究⑥董芳泽、杨海松、陈文姣:《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阻碍因素分析》,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5期。为代表;第三类研究主要对未来教育福利均衡供应的路径展开分析,马树强关于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的研究⑦马树强:《区域教育合作探悉:模式、动力机制、过程模型》,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张天雪关于区域教育政策理路的研究⑧张天雪:《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路径、政策理路》,载《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5期。为此类代表;第四类是对区域间教育福利均衡供应展开的实证分析,栗玉香对区域内财政分配状况的实证分析⑨栗玉香:《区域内义务教育财政均衡配置状况及政策选择——基于北京市数据的实证分析》,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和朱家存有关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检测指标体系的研究⑩朱家存、阮成武、刘宝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安徽省义务教育政策实践》,载《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属于此类。这些讨论都较好地回应了我国少儿教育福利的主题,并从不同侧面看到了目前我国少儿教育福利中日益显性化的区域差异。

然而,这些既有的研究也存在着诸多共有的缺陷。首先,这些研究多没有将教育视为一种福利进行探讨,不能够从福利的分析范式去观察少儿教育,因而往往过度重视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而忽视了教育政策的福利属性;其次,这些研究多以定性的方法切入,部分研究显得过于感性和主观,缺乏数据上的明确支持,因而在研究的实际价值上大打折扣;最后,这些研究往往只针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进行单独分析,而缺乏三者之间的比较,从而忽略了其内部之间可能存在的规律性。因而,本研究希望从上述三个方面规避既有研究的问题,针对三类教育福利进行校舍状况、物资状况、师资状况的综合比对,从而通过SPSS技术对我国少儿教育福利展开量化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要进行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比较研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分析的对象,其次需要了解研究分析的算法,再次需要明晰研究分析的指标,最后需要厘清研究分析的内容。本研究的分析对象确定为全国31个省市(不含香港、台湾和澳门)的学前教育福利、小学教育福利和初中教育福利。在实际分析过程中,研究将采取因子分析、均值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式去探讨区域间的差异,其中均值分析按照国家统一的划分标准将全国31个省市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予以分别讨论。⑪本次研究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划定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海南、福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天津、辽宁、河北共11个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国家“振兴东北计划”中的黑龙江和吉林,以及“中部崛起”计划中的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江西共计8个省市,西部地区为纳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其余12个省市。

从算法上来看,本研究在区域分析中将每个区域最优的指标值设定为标准值100,其余各区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的数值进行综合计算和加总;而在省份分析中,各省份在单项指标的最大值设定为标准值100,其余省市的比例关系也可以加以计算。两者的标准值求取可以表述为公式(1)和(2),同时将(1)和(2)代入公式(3)可以得到我国教育福利各个指标的单项差异,在此基础上代入公式(4)和(5)可以得出各个地区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水平,而区域发展指数的计算公式则为(6)①计算公式中的i代表31个省份之间的计算,j代表12个指数之间的计算。。其具体算法为:

从研究指标来看,本研究的数据选自国家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第462-62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其具体的比例关系为笔者自行计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aiser标准化的四分旋转技术确定的研究指标为:一级指标为校舍福利指标、物资福利指标、师资福利指标;二级指标为12个指标(见表1)。为了保证指标的科学性,本研究采用KOM和Bartiett球形度检验后,发现学前教育福利、小学教育福利和初中教育福利的累积旋转平方和载入分别为77.870%、83.875%和74.295%,具有较好的统计学意义。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地区少儿教育福利的8 000余个具体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指标围绕着已经确定的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来展开。具体研究内容有:(1)研究首先希望探讨我国少儿教育福利是否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向西”逐步恶化的分布格局;(2)研究希望得出少儿教育福利在区域差异上的严重程度和具体差异指标,并观察三类少儿教育福利在区域差异上的规律性;(3)研究希望定量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是造成教育福利区域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表1 本研究的指标设计

三、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分布规律

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大致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恶化趋势,可能会对我国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供应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首先试图利用SPSS软件中的均值分析和ANOVA分析技术,从区域均值比较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不同类型的少儿教育福利,并希望在研究中发现我国三类教育福利在区域分化中的具体特点。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整体上比较严重。其中,学前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显著性低于0.05限定值的指标为7个,占总体数据的63.64%;小学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显著指标达到了8个,占数据总量的66.67%;而初中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显著指标为5个,占总体数据的41.67%。由于三者的显著性指标都达到了总指标数目的40%以上,因而可以基本认定三者均具有较强的区域分化。而从各个区域的指标均值来看,我国少儿教育福利均大体呈现出了自东向西逐步恶化的总体趋势,且东部地区的优势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福利方面,东部地区在所有11项指标中有10项同比中西部地区占据优势,中部地区领先西部地区的指标也达到了11个;在小学教育福利方面,具有“东部优势”的指标为10个,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的指标为10个;而在初中教育福利方面,自东向西逐步恶化的指标数目为10个。由此可见,随着区域自东向西的变化,我国教育福利在整体上也经历了自东向西逐步恶化的渐变。

表2 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均值分析

从差异内容来看,我国教育福利的12项校舍福利指标中有8个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其显著指标的比例为66.67%,其中有6个指标具有低于0.01的高度显著值,占总体指标比例的50.00%,因而校舍情况具有非常强的区域差异。而在物资方面,所统计的11项指标有8项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差异,且低于0.01的高度显著性指标占据了总数的54.55%,因而其区域差异也较为巨大。而在师资方面,这种差异相对弱化,在所测量的12项指标中仅有5个指标具有显著性,而低于0.01的高显著性指标仅为2个,分别占总指标的41.67%和16.67%。因而,从数字统计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教育福利中校舍状况和物资状况的区域差异相对明显,而师资力量则差异较小。

比较三类教育福利的相同指标,研究还发现绝大多数相同指标反映出高年级学生的教育福利供给比低年级更为充足。如在高学历教师指标的比较上,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具有高学历文凭的比例在15%左右,东部地区的高学历小学教师比例则突破了30%,而初中教育中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则普遍在50%左右,三类教育福利呈现出了供给上的巨大差异。同样的情况在人均固定资产方面也得到了印证。东部地区初中教育中的人均固定资产达到了9 108元,比东部地区小学教育高37.87%,而中部地区的初中教育也比小学教育高49.33%。

综合而言,研究通过对指标的显著性分析和均值比较发现了教育福利在区域差异上的三点规律:(1)我国少儿教育福利整体上清晰地呈现出了自东向西逐步恶化的分布格局,东部地区在教育福利中的领先水平非常清晰;(2)尽管校舍情况、物资情况、师资情况的区域差异水平均比较大,但是目前区域间硬件设施的差异还是要大于师资配给上的差异;(3)随着年级的增高,目前在校舍建设、物资分配和师资力量上呈现出了一定的优化,学前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是最大的,而初中教育的区域差异则最为有限。

四、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程度

均值分析技术尽管能够看出教育福利的整体区域分布特征,但是却不能横向比较这三类教育福利的差异程度和差异规律。因此,研究还必须通过指标分析的方式来求取出区域间和福利类型间的具体差异。研究利用各个区域的相对比例值进行区域与类型差异的分析,其具体运算结果见表3。

表3 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指标分析

从表3可以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教育福利上的差异相当严重,三类教育福利中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异分别达到了50.97%、44.81%和37.72%,差异幅度均超过了35%。如果将中部的差异也计算在内,学前教育福利、小学教育福利和初中教育福利的总体区域差异分别达到了87.41%、82.89% 和 64.99%,差异均在 60% 以上。同时,三类教育福利在总体指标得分上均出现了从东到西逐步递减的趋势,且“东部优势”尤其明显。其中,在学前教育福利方面,东部地区11项指标的总得分为1 100,比中部地区的806.2高36.44%,比西部地区则高50.97%;小学教育福利的12项指标中,中部地区的得分为 846.4,比东部地区少38.08%,比西部地区高6.73%;而在初中教育福利方面,西部地区的得分为747.3,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总得分低27.27%和10.45%。

研究同时发现,不同区域间的校舍福利指标呈现出最为严重的差异,物资福利指标次之,师资福利指标的差异最小。首先,在校舍建设方面,东部地区的学前教育同比中部、西部地区的优势已经达到了44.64%和88.59%,两者之和高于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以上;同样,东部地区的小学教育在校舍上的得分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46.42%和67.91%,也大致比平均水平高32%;而在初中教育福利上这种差异也并没有减少,其总体差异分别为34.98%和54.27%,高于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物资分配的区域差异紧随其次,东部地区领先中部地区的幅度约为30%到50%之间,而西部地区的落后则在40%到65%之间。而与物资配给和校舍建设不同,师资条件上的差异目前在教育福利中是最为有限的:东部地区在学前教育指标上仅领先中部地区19.47%,领先西部地区19.84%;小学教育福利指标上的东部优势则分别达到了21.10%和33.61%,低于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左右;初中教育福利的东部优势为15.21%和19.16%,也低于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以上。

比较三类教育福利还可以发现,随着教育水平的逐步升高,教育福利出现了区域之间的均衡趋势。学前教育福利在校舍建设、物资配给和师资条件上的区域差异在整体上比小学教育福利和初中教育福利的同类指标具有更大的幅度。其中在校舍建设方面,三大区域学前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为133.20%,比小学教育福利恶化18.86%,比初中教育福利恶化43.95%;在物资配给方面,学前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达到了118.21%,比小学教育福利恶化29.39%,比初中教育福利恶化46.83%;而在师资力量方面,学前教育福利的总体区域差异比例达到了39.32%,比小学教育福利低15.39%,比初中教育福利高4.95%。而从总体上看,学前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总水平为87.41%,比小学教育福利和初中教育福利分别高4.52%和22.42%。

总结而言,在指标分析中可以得出:(1)总体上看,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教育福利上的差异相当严重,且在整体上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恶化的格局;(2)从内容上看,我国教育福利体系中的校舍建设是目前教育福利政策应当优先解决的棘手问题,物资分配次之,而师资条件上的区域差异则相对较小;(3)从类型上看,我国学前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是最大的,小学教育福利次之,而初中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则较为有限,大体上呈现出从低年龄向高年龄逐步优化的趋势。

五、少儿教育福利与经济发展水平

上述研究发现了我国教育福利区域差异的内容和程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希望进一步利用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对少儿教育福利(用“区域发展指数”代替测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代替测量)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在代入数据进行运算后,研究得出了各个省份的区域发展指数,见表4。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少儿教育福利的供应水平呈现出了依据经济水平的下降而逐步恶化的整体趋势。从聚类结果来看,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辽宁6个省市目前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其中北京和上海地区的教育福利发展指数已经超过了80,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而山东、广东、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福建、湖南、陕西、新疆、山西、湖北、青海、宁夏、西藏等15个省份居于教育福利供应的中间位置,其教育福利发展指数处于40到55之间,是教育福利供应的第二梯队。而中西部地区的众多省份,诸如贵州、四川、广西则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其发展指数的测量值仅仅在30左右,落后东部发达省份高达30到50个基点。比较人均GDP的聚类效果,研究发现少儿教育福利的整体聚类效果与人均GDP的聚类效果非常一致。其具体的分类结果如表5。

如果将区域发展指数和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其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远低于0.05的显著性标准值,且由于B值为7.557,因而证明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福利区域差异指数存在着正向的密切关系。具体而言,校舍福利指标与人均GDP的回归显著性为0.000,远低于0.05的限定值,同时非标准化系数B值为8.802,因而可以发现随经济水平的增长校舍福利的供应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同样,物资福利指标也与人均GDP形成了紧密的正向相关关系,其回归显著性为0.000,非标准化系数B为7.752,教育福利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优化的趋势体现的也非常明显;而在师资福利指标方面,其回归显著性同样达到了0.000,B值则达到了6.113,说明两者也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数据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本表数据均为本研究自行计算。

表4 我国各省市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发展指数

表5 我国少儿教育福利供应的两类聚合模型

图1 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发展指数

具体观察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如图1),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呈现出正向的线性关系,各个省份基本波动在回归直线的附近,呈现出较为明确的联系。同时,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在人均GDP和教育福利的发展水平上均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11个东部地区中有8个位于第一象限之中,而中西部地区只有1个入围;同样,中部8个地区中的7个、西部12个地区中的11个位于第三象限之中,可见其整体的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从目前的指标运算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来看,基于地理区域形成的教育福利发展指数上的分野已经形成。其中,东部发达地区在教育福利的发展中处于整体上的领先位置,而广大中西部省份则在统计中处于显著的落后。同时,基于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都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对于教育福利仍然具有最为核心的影响力。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少儿教育是教育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构建社会福利体系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自建国以来,我国少儿教育福利体系的构建就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近年来呈现出了愈加完善的趋势。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坚持“均值思维”而忽视“方差思维”,我国少儿教育福利的供应虽然出现了迅猛的提升,但是在均衡发展方面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本研究主要利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均值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技术,从福利供应的角度对我国少儿教育进行区域差异的量化研究,并试图通过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分析如下三个问题:(1)我国少儿教育福利是否明显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恶化的分布格局;(2)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福利、小学教育福利和初中教育福利是否存在区域差异程度和内容上的区别,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某种规律性;(3)我国少儿教育福利的供应与经济发展程度是否呈现出决定性的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少儿教育福利供给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我国少儿教育福利在供应上已经呈现出了巨大的区域差异,且总体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逐步恶化的分布格局;(2)学前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是最大的,小学教育福利次之,而初中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小,同时三类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均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上;(3)少儿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东部地区同比中西部地区的领先幅度巨大且稳固。

基于此,研究认为我国少儿教育福利应当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型:(1)在正视我国少儿教育福利区域差异的前提下,教育福利政策应当尽可能向中部和西部省份进行延伸,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支持;(2)国家应当优先对区域差异最大的学前教育福利和小学教育福利进行政策支持,并着力将资金引向硬件设施的建设;(3)发展少儿教育从长远来看还是应当基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少儿教育福利的均衡供应仍然有赖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福利区域差异
相似与差异
分割区域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