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成分法的湖北省市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与对策*

2012-12-26郝华勇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城镇化指标评价

郝华勇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2)

观察与思考

基于主成分法的湖北省市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与对策*

郝华勇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2)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研究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更要测度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复合效应。本文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运用SPSS做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湖北省各市域城镇化质量及不足,并将人口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做对比分析,以期针对差距与问题采取对策,推进各市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 质量 主成分分析法

我国的城镇化问题既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时期,既要关注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更要加强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克服冒进式城镇化[1]带来的负效应,来突显科学发展的主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湖北省目前城镇体系存在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等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全省的城镇化进程。2010年湖北城镇化率为47%,滞后于全国47.5%的平均水平,为实现在十二五时期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必须走符合湖北省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客观、科学、综合评价湖北省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成为我们制定政策的前提。针对目前我省城镇化偏重于关注人口城镇化的数量、速度的现状,本文构建衡量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体系,综合测度各地级市城镇化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复合效应,并针对各市在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的质量差异提出相应对策,为“十二五”时期转变城镇化发展理念,实现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一、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对城镇化质量研究的成果中,叶裕民对我国300万人口以上的9个超大城市,从城市经济现代化水平、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人的现代化水平三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通过主观权重赋权法对各指标与现代化的目标值比较做了实证研究。[2]王忠诚对我国四个直辖市从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层面选择16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各指标的目标值进行比较做了实证分析。[3]王家庭等从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城市化水平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30个大中城市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做了研究。[4]常阿平运用因子分析法对30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做了实证评价分析。[5]赵雪雁运用主观权重赋权法,从经济实力现代化水平、居民素质与生活质量现代化水平、科技与信息现代化水平、环境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建立14个指标,对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与全国城市、东部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6]郑亚平、聂锐对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三个综合指标衡量城市化质量,分别是省域各主要城市(设定为地级及以上城市)组成的城市系统对经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省域城市网络张力和省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以苏、浙、豫、鄂、陕、川六省的120个城市为样本,在评价城市化质量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质量与省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7]

综观已有的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研究多为同一级别的城市比较,如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对具有空间联系的城市群(圈)的区域城镇化质量研究较少;样本数量由几个至几百个不等;建立的评价体系多为覆盖体现城镇化内涵的各项指标,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也有从城镇体系内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角度度量;运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主观赋权法与目标值比较法等测度方法。

二、湖北省市域城镇化质量的评价

本文以湖北省内的武汉、黄石、十堰、宜昌、襄阳、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咸宁、随州1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以期找出各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不足与差距,进而提升全省的城镇化质量。

1、评价体系

本文从经济绩效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居民生活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空间集约指标、统筹城乡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居民生活、生态文明、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城乡统筹等方面的复合效应。为便于不同规模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比较,评价体系弱化总量指标,多数指标均采用人均指标。考虑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及可获得性,选取28个具体指标,这28个指标数据均来自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10年湖北统计年鉴,部分数据作者进行了整理,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2、定量方法

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所依据的赋权原始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它根据各指标的联系程度或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客观赋权法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复相关系数法等,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主成分,根据各主成分的特征值确定各自的权重,以此计算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的综合得分。

3、结果分析

利用SPSS17.0做主成分分析,相关系数矩阵中指标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共提取7个主成分,得到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前7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92.935%,保留这7个因子能够概括绝大部分信息。

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表-2所示)可以看出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每万人拥有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人均储蓄余额、人均生活用电、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经济密度等参数。

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值,体现了城镇化质量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命名为城镇化质量的经济社会因子主成分;

市辖区人均供水量、市辖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市辖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值,体现了城镇化质量中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可命名为城镇化质量的基础设施因子主成分;

第三产从业人员比重、人均电信业务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值,体现了城镇化质量中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可命名为城镇化质量的社会服务因子主成分;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第五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值,体现了城镇化质量中的居民生活水平,可命名为城镇化质量的居民生活因子主成分;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在第六主成分上有相对较高的载荷值,体现了城镇化质量中的科技文化水平,可命名为城镇化质量的科技文化因子主成分;

城区绿化覆盖率在第七主成分上有相对较高的载荷值,体现了城镇化质量中的生态环境水平,可命名为城镇化质量的生态环境因子主成分。

表-2 城镇化质量主成分的载荷矩阵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16)-0.159 -0.368 0.820 -0.072 0.144 -0.015 0.00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17) 0.400 0.375 -0.010 0.050 0.056 -0.697 0.27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18) 0.498 0.134 -0.067 0.710 0.055 0.264 -0.07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19)0.216 0.341 -0.131 0.859 -0.012 -0.132 0.1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20) -0.074 0.489 0.031 0.261 -0.150 -0.136 0.723市辖区人均供水量(X21) 0.419 0.769 -0.078 0.051 0.075 0.122 0.361市辖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22)0.206 0.873 -0.105 0.157 -0.129 -0.158 -0.332市辖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X23)0.529 0.778 -0.023 0.183 0.115 0.165 0.030市辖区人均煤气供气量(X24)0.656 0.403 -0.448 -0.120 0.163 0.033 -0.106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X25) 0.996 0.007 -0.022 -0.072 -0.003 0.005 -0.020经济密度(X26) 0.959 -0.053 0.127 -0.014 0.115 -0.136 -0.135人口密度(X27) 0.699 -0.104 0.207 -0.114 0.375 -0.427 -0.304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X28)0.107 -0.839 -0.033 -0.033 0.205 0.129 -0.240

以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及选择的七个主成分特征值确定各主成分的权重,并依据此权重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UQ=F1W1+F2W2+……+F7W7。

其中:UQ为各市城镇化质量得分,F1、F2……F7为各主成分,W1、W2……W7为各主成分的权重,根据上述模型,计算2009年武汉城市圈各市城镇化质量得分如表-3所示。

表-3 各市城镇化质量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

计算结果显示,湖北省内城镇化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其中质量最高的是武汉市,其他城市依次是十堰市、黄石市、襄阳市、鄂州市、宜昌市、黄冈市、随州市、荆州市、荆门市、咸宁市、孝感市。从分项得分来看,武汉、鄂州、宜昌三个市在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F1上得分较高;十堰市、黄冈市、黄石市在体现市辖区基础设施的F2上得分较高;黄冈市、襄阳市在三产从业人员比重、人均电信业务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上具有优势;黄石市和荆州市在居民生活指标、随州市和咸宁市在科学文化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十堰市和襄阳市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优于其他城市。各分项得分如图-1所示。

图-1 湖北省各市城镇化质量分项得分

从各市的不足来看,武汉市在生态环境、统筹城乡的指标上还需提升,这就要求武汉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立足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稳步推进,并且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功夫,让城市更多地辐射带动农村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黄石市和荆门市要在社会发展和空间集约指标上进一步提升,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同步推进,并且走土地集约利用、高效、内涵式城镇化道路。十堰市在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方面需要强化,这对当地在经济发展中突出集聚效益、更加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关联互动提出了要求,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城乡要素流通方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宜昌市在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在基础设施、空间集约、城乡统筹指标上的得分与其腹地的荆州、荆门相似,这就要求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有所突破,来担负其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职能。襄阳市和随州市的制约因素表现在经济绩效和基础设施两方面,需要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夯实城镇化的动力基础,并且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孝感市和鄂州市在市辖区基础设施上处于比较劣势,需要加强辖区内的自来水、供气、道路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孝感市的社会发展、居民生活也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加快社会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荆州市和黄冈市经济绩效相对较低,社会发展也表现滞后,需要立足于大农业的区情,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咸宁市表现出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相对较差,表明该市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上需要加强,并且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尤其市辖区的基础设施与其他城市存在差距,还需加快建设步伐提升配套能力。

从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协调程度看,省内城市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质量稳步提高,保持了较好的匹配关系。在人口城镇化水平上,城镇化率最高的武汉市为71.3%,其质量总得分也是最高,人口城镇化率最低的黄冈为33.4%,其质量总得分在12个城市中位居第7位,质量得分最低的孝感市人口城镇化率为41.5%,位居第8位。将各城市人口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得分分别无量纲化处理后,绘制散点图描述各自的相对水平,并以全省人口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得分的平均值为正交坐标轴,如图-2所示。省内城市在人口城镇化和城镇化质量对比上呈现四种类型。高—高型:武汉市、黄石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高型:十堰市、襄阳市,城镇化速度低于全省水平、质量高于全省水平;低—低型:黄冈市、孝感市、随州市、荆州市、荆门市,城镇化速度、质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低型:宜昌市、鄂州市、咸宁市,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于全省水平但质量低于全省水平。高—高型、低—低型城市今后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是在保持城镇化质量的前提下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进程;低—高型城市具备进一步吸纳人口的空间与能量,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步伐、壮大经济实力来推进城镇化进程;高—低型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更加关注城镇化的质量与内涵,强化城市功能完善与提升,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同步推进城镇化质量与水平。

图-2 湖北省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相对水平比较

三、结论与启示

1、湖北各城市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分析表明,武汉市评价得分最高,但这也是相对省内其他城市而言的高分,武汉市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城市经济结构、环境竞争力、城市功能、城镇化质量尚存一定差距,需要提高城镇化质量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其他城市城镇化质量偏低,需要按照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要求、两圈一带的空间格局下强化各市的分工协助,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提高城镇化质量。

2、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按照湖北省提出的形成武汉、宜荆荆、襄十随三大城市圈的规划,武汉城市圈整体质量较高,但圈内邻近中心的咸宁、孝感三市质量得分较低,制约了城市圈一体化进程。宜荆荆城市圈内,三市城镇化质量较为接近,中心城市宜昌还需完善功能、提升层次来增强对周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襄十随城市圈内,襄阳市作为中心城市但其城镇化质量得分低于十堰市,且随州市质量得分并不高,该区域需要立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此基础上集聚人口和产业,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

[1]陆大道等.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

[3]王忠诚.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8,(6).

[4]王家庭,唐袁.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2).

[5]常阿平.我国城市化质量现状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3).

[6]赵雪雁.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5).

[7]郑亚平,聂锐.从城市化质量认识省域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F299.21

A

1671-2803(2012)01-0067-05

2011-07-21

郝华勇(1980—),男,山西太原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讲师,经济学硕士。

责任编辑:洋 洋

猜你喜欢

城镇化指标评价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