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件大事”与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的变化

2012-08-15朱书刚董智汉董正永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民主党派时期

朱书刚 董智汉 董正永

(1.2.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0)

统战理论研究

“三件大事”与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的变化

朱书刚1董智汉2董正永3

(1.2.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0)

胡锦涛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的丰功伟绩概括为“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三件大事”的完成和推进都依赖于“紧紧依靠人民”,而人民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团结和联合起来并共同奋斗的。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变化是其显著体现。

“三件大事” 统一战线 “两个联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

统一战线对于中国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工人阶级人数少,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1](P1257)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是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这个联盟属于进步势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二是无产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如抗日战争时期),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但主要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在巩固和发展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第一个联盟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统一战线的第二个联盟,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具体地说,即: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之相互促进;第四,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中,持续时间最长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最大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形成了全国一致对外、共同抗战的局面。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统一战线称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之一[2](P606),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后来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问题上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既反对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投降主义,又反对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左”倾关门主义。毛泽东同志辩证综合联合和斗争的两个方面,提出并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提出并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斗争方法。这些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党的自身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只有几万党员、领导几万军队的政党,主要集中在陕甘宁边区及其他一些小块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共产党全民抗战的路线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张,党的组织和军队也冲破了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从狭小的地域走了出来,迅猛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始终坚持推进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党的队伍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所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两年后,毛泽东同志就自豪地说:“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党,也已经是一个群众性的党。”到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更是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人民军队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多万人,大大小小的根据地共有19个,面积为95.6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1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至1956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形式上,中共中央认为可以通过不流血的和平的方式来实现。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个阶级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接受改造、走向社会主义的一面。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它成为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阶级、阶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爱国华侨及其他民主人士、爱国分子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也相应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个联盟是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同民族资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联盟。这一时期统一战线中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如何处理第二个联盟的矛盾问题,主要是如何处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问题。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本质属于对抗性矛盾。但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采取了公私合营,“和平赎买”的方式,平稳实现过渡,逐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在统一战线内部即人民内部来解决的。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创造了政治前提,开辟了中国走向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光辉道路。

与此相联系,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它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

从1957年至1978年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虽然发生过重大失误(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但是,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左”的错误开始得到纠正,统一战线工作开始得到恢复。一九七八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3](P203)1982 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对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历史进行了正确评价和科学概括,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同我们党共同奋斗,在社会主义时期同我们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4](P4)中共十二大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9年初邓小平提议专门拟定民主党派参政和履行职责的方案。经过一年的深入研讨、反复修改,中共中央在同各民主党派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于1989年12月作为中发[1989]14号文件颁布实行。这个文件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首次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参政党”概念,是多党合作的共同行为准则,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走向完备。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确立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根本大法中的地位(此后的历次宪法修正案都予以重申)。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世纪,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5](P143)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扬优良传统,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2002年底,胡锦涛同志在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机构成员进行座谈时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2006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发[2006]15号文件)。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政策进行了深入阐述。在中共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统一战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经由阶级的联盟发展成为两个范围的联盟。第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二个是同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求爱国和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在这个联盟里,尽管存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但却有着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的共同特征,这是新时期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基础。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其中,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的新的社会阶层的涌现使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异军突起,这既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提出了新的历史课题,也为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供了条件。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概念。随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统一战线的表述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内容,十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政协章程修正案也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纳入了爱国统一战线的“队伍”。这样,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就进一步扩大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争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世纪,统一战线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D61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2)01-0008-04

2011-11-10

1.朱书刚(1958—),男,安徽太湖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2.董智汉(1960—),男,辽宁铁岭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3.董正永(1970—),男,江苏射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统战部科长。

责任编辑:理 言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民主党派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