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

2012-12-26龚胜生何小芊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龚胜生 何小芊 李 娜

(1.民进湖北省委员会,湖北 武汉 430060;2.3.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基层统战工作

湖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

龚胜生1何小芊2李 娜3

(1.民进湖北省委员会,湖北 武汉 430060;2.3.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大是大非问题。通过对湖北省1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校信教学生比例不高,但绝对数不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在宗教信仰上具有继承性、盲目性、功利性等特点;大学生信仰宗教受社会、家庭、教育、自身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时,应深刻认识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本质,采取建立高校宗教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思政队伍建设等措施。

大学生 宗教信仰 应对机制 湖北省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宗教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1]。高校是传承知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把握其发展规律与趋势,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在湖北省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湖北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政治高度提出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机制。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要想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关键。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特点、趋势与原因,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经多次讨论最后确定了22个调查项目。

此次问卷调查的高校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师范学院、襄樊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鄂州职业大学、荆楚理工学院、长江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共13所高校。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00-4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064份。

调查对象包括文史哲、经济、教育、理工、管理、艺术、农医等专业学生。其中,男生969人,女生1095人;来自城市的1004人,来自农村的1060人。被调查的学生专业构成中以理工医农和人文社科管理类为主,学历构成中以本科生和专科生为主,民族构成中以汉族为主,政治面貌构成中以团员为主。这与整个湖北高校的实际状况是基本相符的,同时也说明调查样本的有效性,以及根据这些样本分析得出的结果的可靠性。

二、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1、大学生信教比例不高,但发展趋势不容忽视。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84人信教,占8.91%。对宗教知识“很感兴趣”的142人,占6.88%,“比较感兴趣”的702人,占34.01%,“不感兴趣”的1192人,占57.75%。这说明宗教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比较广泛,相当部分学生具有信仰宗教的可能性,一旦引导不当,那些对宗教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宗教信徒。

2、近半大学生感觉宗教就在身边,高校不是宗教绝缘地。对“了解到的身边信教学生人数多少”这个问题,48.74%的学生认为“有”。这说明近半数的学生感觉宗教就在身边,高校校园并不是宗教信仰的绝缘地。

(二)高校学生的宗教行为及价值取向

1、大学生对宗教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表1所示,大学生的日常宗教行为主要是“进入宗教活动场所”、“阅读宗教书籍”和“浏览宗教网页”,另外,“参加日常宗教活动”和“与宗教人士交流”也有一定的比例。强烈的好奇心理作为大学生青春期的一个鲜明心理特征,使得高校学生对宗教场所和宗教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

表1 大学生日常宗教行为情况分析

2、大学生对宗教活动抱持平常心和宽容心。84.2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平常事”。在“若有人在学校内传教或开展宗教活动,你的态度”的问题上,“坚决反对,加以阻止”的仅占7.17%,“反对,但不阻止”的占 34.74%,“支持”的占5.52%,“无所谓”的占51.70%。这说明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周围人群参与宗教活动持包容态度,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开放与包容的特质,同时也说明他们对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影响的深远性缺乏足够的全面的认识。

(三)高校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看法

1、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国家的宗教政策。90.84%的学生认同“宗教信仰自由”,88.76%的学生认同“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85.32%的学生认同“最大限度团结信教群众”,71.51%的学生认同“教育与宗教分离”。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国家的宗教政策有相当高的认同。

2、三分之一信教学生认为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无本质差别。在对信教学生关于“共产主义信仰的性质”的调查中,34.24%的信教学生认为二者没有本质差别,41.30%的信教学生说不清,仅23.37%的信教学生认为共产主义信仰的性质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差别。这表明大多数信教学生对宗教和宗教政策存在认识误区。

3、大多数学生主张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和宗教知识引导双管齐下。当问到“关于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你希望学校和社会做哪些工作”时,73.24%的学生认为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1.82%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宗教知识的正确宣传、引导”,20.18%的学生认为“禁止有人针对学生进行传教活动”,还有8.35%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需要做一些工作”。这表明,对待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一方面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宗教知识的正确宣传、引导。

(四)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1、从信仰现状看,信教比例不高,但发展趋势不可轻视。目前高校信教学生比例不高,但宗教影响不可低估。调查发现,对宗教知识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合占四成多,认为信仰宗教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有帮助的学生占39.92%。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宗教信仰并不反感,而且近40%的学生有肯定倾向。如不采取措施,未来信教学生的数量就会不断增多。

2、从信教因素看,民族和家庭因素的作用显著。在“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问题中,有64.16%学生认为是受家庭影响,69.33%学生认为是受民族传统影响。信教学生中,55.43%的学生是通过“家族要求”入教的,而且这些学生中的60.87%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入教。信教学生中没有参加过入教仪式的占71.74%,没有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占73.37%,不熟悉自己所信仰宗教教义教规的占48.37%。这些说明了较多信教学生对宗教的观念和认识主要来源于祖祖辈辈的世袭相传,他们关于宗教的知识是从日常的宗教活动中得到的。

3、从宗教选择看,佛教影响最大,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次之。信教学生中(如下图):信佛教者100人,占54.35%;信伊斯兰教者35人,占19.02%;信基督教者 24 人,占 13.04%;信道教者11人,占5.98%。佛教在我国传播历史悠久,佛教文化已渗入民俗、日常生活之中,因而信仰佛教的学生最多;武汉各高校回族和维吾尔族学生较多,故信仰伊斯兰教者也较多;基督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交织在一起,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基督教。

4、从信仰动机看,好奇求知与求神庇佑是主要目的。33.96%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宗教知识是“阅读相关宗教书籍”获得的,60.91%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宗教行为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说明,大学生选择宗教主要是求知欲使然;其次是因为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苦恼企图从宗教中寻求心理安慰、获得痛苦解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引导学生正确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帮助学生解脱精神上的苦闷是降低高校学生信教比例的重要手段。

5、从信教比例上看,民族类高校高于非民族类高校,人文社科见长高校高于理工农医类高校。本次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生199名,有28名宗教信徒,信教学生比例高达14.07%。民族与宗教紧密相连,故民族院校学生信教比例高。值得警惕的是,武汉大学的学生对宗教“很感兴趣”的9.2%,“比较感兴趣”的 38.3%,合占 47.5%,为所有调查学校之最。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对宗教“很感兴趣”的6.0%,“比较感兴趣”的40.6%,合占46.6%,与武汉大学的比例差不多(表2)。这与这两所大学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和传统有关。除此之外,武汉市各高校之间以及武汉市高校与湖北省各地方高校之间的学生宗教信仰差异较小。

表2 武汉地区高校学生对宗教信仰重点问题回答的比例统计表

6、从传播方式看,传播手段趋于多样性,传播目的趋于计划性。宗教在高校的传播,除传统的教义典籍、人际传播途径外,互联网也成为了重要传播工具。境外宗教势力把高校作为宗教渗透的重要阵地,利用研讨会、学术交流渗透宗教思想,利用“英语角”发展学生信徒,利用互联网灌输宗教信息,已经成为新动向。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境外宗教势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宗教渗透,对出国留学和访学人员施以小恩小惠,鼓动这些人员信教,把他们培养成为专业的传教人士,然后通过他们在高校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的理想信仰[2]。当前,高校留学和访学归国人员的皈依宗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五)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1、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部分学生到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当前,我国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社会结构重建和社会价值观重塑,社会规范也因之产生急剧变化,经济失调、社会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广泛存在[3]。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给大学生的生活、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加之唯利是图、贪污腐化、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等消极现象随处可见,传统道德在拜金主义、官本位观念面前已经苍白无力,少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既无能改变社会,也无能改变自己,因而深感前途迷茫,心灵空虚,转而信仰宗教,通过麻醉获得解脱[4]。

2、宗教的价值取向迎合了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作为理想、信念、道德的基本构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多元化价值取向正逐渐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层面。大学生们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宗教的价值取向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吸引力[5]。这是因为,宗教主张因果报应、弃恶从善、追求至善,“诚实善良、尊重他人、互助互爱”和“不偷盗、不淫邪、不贪财、不妄语”的宗教训诫与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形成较大的反差,因而宗教的价值取向得到部分学生的认同,以致61.96%的学生信徒把宗教作为精神寄托。

3、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缺乏对宗教信仰的正确引导。高校思政工作中还普遍存在显性教育多于隐性教育、刚性教育多于柔性教育、集中灌输式教育多于潜移默化式教育的现象,存在对人类理想、民族理想、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阐释不够、对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不够、对宗教信仰的专门辨析不够[4]等问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与现实脱节,许多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可以将政治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但在思想深处并未对其真正认同和接受。

4、家庭的直接影响使少数大学生信仰宗教。家庭在学生信仰及其观念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6]。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行为已经融入到家庭生活,成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大学生,比较容易信仰宗教。这也是民族类学校大学生信教比例高于非民族类高校的主要原因。在本次调查中,55.43%的信教学生是通过“家族要求”方式入教的。这说明宗教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简单完成的。

三、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应对机制

(一)深刻认识高校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本质

1、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问题。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场所。大学生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未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本质,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2、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大是大非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不是培养宗教教徒的;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不是传授宗教教义的。

3、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责任问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层面,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使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接轨,提升学校教育的说服力、有效性和吸引力。其次,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就会在大学生心中扎下根来。

4、必须深刻认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问题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和统战工作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问题,既是高校思政工作应该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统战工作应该把握的问题。既要坚持和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又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既要认识宗教唯心主义的本质,又要看到宗教的长期性和两面性,在实际工作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为工作服务。

(二)高等学校应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建议

1、建立高校宗教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统战部的宗教管理优势。民族宗教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宗教问题在高校尚未纳入统战工作范畴,建议成立由统战部牵头的高校宗教管理工作机制,将宗教问题纳入统战部门的工作内容,将信教教师和学生纳入统战对象,使高校宗教的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建立高校宗教管理工作机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宗教政策,在校党委领导下,各高校成立由其统战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高校宗教管理工作机制。二是将信教师生纳入统战管理范畴。引导他们学习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知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增加他们民主监督的机会,努力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学校的奋斗目标上来。三是明确分工,明晰职责,通力协作。如统战部负责从整体上安排和协调高校宗教工作,侧重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加强与宗教界人士的联系,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部负责加强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引导他们认清共产党人的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本质差别,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宣传部负责正面的舆论宣传,加强对校园网络、校园文化以及各类讲座的监督管理。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形式下高校学生的信仰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一是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二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领悟[7]。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引导大学生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宗教观。四是加强党的宗教政策的教育,坚持宗教自由。要增加党的宗教政策的教育,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三自”(自治、自养、自传)原则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五是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持防微杜渐。各高校要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宗教管理条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在大学校园内从事宣教、传教活动,更不得发展大学生宗教徒[8]。对已经信教的教师和学生及其他们的宗教活动,统战部要及时与有关部门作出处置的决策。对校园内的非法宗教活动,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尽快加以处置。

3、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既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者队伍,也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一是培养高素质的思政队伍。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党委要从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思政队伍建设,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对宗教作用的认知性、对宗教问题的敏感性、对宗教管理的主动性,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大学生宗教知识教育。宗教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优秀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要把宗教常识教育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们了解并掌握宗教常识,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文化,借鉴宗教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加强道德修养。三是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问题,既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更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物质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困惑,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9]。四是创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它对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10]。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加强师生的互动和参与,活跃校园文化气氛;要加强校园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园传媒的舆论作用,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要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宗教渗透,在各敏感时期,对非法宗教言论及时给予处理。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冼德庆.当前宗教向高校渗透的方式、特点及其预防对策[J].兰州学刊,2007,(2).

[3]李钊文,周红艳.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5):123-124.

[4]宋海燕.我国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论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1):173.

[5]陈一祥.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源及其教育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2004,(2):90-92.

[7]李莉.论宗教信仰影响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9-42.

[8]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43.

[9]卢远,林文旭.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探索,2009,(1):130 -132.

[10]贺守喜.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及其预防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1.

B928.2

A

1671-2803(2012)01-0041-06

2011-11-22

本文系湖北省委统战部重点招标课题(鄂统招[2010]03号)、湖北省委政研室2010年度重大调研课题研究成果。

1.龚胜生(1965—),男,湖南涟源人,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常委暨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湖北省委会副主委;2.何小芊(1981—),男,江西瑞昌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讲师;3.李娜(1980—),女,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水 木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