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记者开口就见的基本功——独家专访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
2012-12-21王清颖
□ 文/本刊记者 王清颖
全国政协十一届会议这五年共有两位新闻发言人,第一次会议是吴建民先生,从第二次到第五次是赵启正先生,面对“刁钻”的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妙语连珠,睿智精彩的问答彰显了功力,也使新闻发布会令人难忘。
他著书,他思考,他是一位长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是连续四年担任全国政协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有不少人曾被他回答记者提问时的机智、幽默所折服;有人说,“一口气读不完一个‘赵启正’。”
早春三月,在全国两会政协委员的驻地,赵启正接受了本刊记者独家专访。请教他,作为记者,应该怎样面对两会,应该怎样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
“要像准备高考一样准备问题”
中国记者:作为资深的新闻发言人,您认为要做好新闻发言人第一步准备工作是什么?两会新闻发布会与其他新闻发布会相比有何不同?
赵启正:首先必须明确我们为什么举行新闻发布会,为什么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广新闻发布会,必须对新闻发布会的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国家或政府部门的新闻发布会,其目的对内是要公开信息、沟通民众,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和公务员;对外是要向世界说明中国,包括中国的国情和政策,解疑释惑。所以,它不只是一个形式,而是有扎实内容的问答,要达到对内沟通民众、对外说明中国的目的。此外,两会是全国和世界都关注的中国重大政治活动,要经过电视和电台的全球直播,两会的新闻发布会自然也备受关注。
中国记者:您连续四年担任全国政协会议的大会新闻发言人,听说您每次都会像准备高考一样认真对待,那么对于参会的记者而言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赵启正:我是说过,像高考一样准备新闻发布会,此话是绝不夸张的。我每天至少一小时阅读国内外重大消息;每年春节前,我们会向国家各部委、重要社会团体和主要媒体请教,请他们谈一谈哪些问题是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然后进行归纳和提炼,整理出最重要的题目。对这些题目,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基本事实,还要了解国内外舆论的反应。此外,还要特别关注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热点事件,因为越是临近发布会发生的重要事件,就越可能在发布会上被问到。
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发生了冲击佐利克新闻发布会的事件,冲击者担心世界银行给中国开“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药方”。世界银行的报告究竟是什么内容?佐利克到底讲了什么?相关机构就此事件态度如何?国内外媒体作何反应?网民又如何议论?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课。开一个成功的发布会不是只靠新闻发言人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靠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没有有意义的问题,就没有有意义的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决定着整个发布会的纲要,你说记者的作用有多大?所以,记者是不是也应该下功夫准备新闻发布会的提问呢?我想回答是肯定的。
中国记者: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赵启正:是,跟高考一样,是太像了!发布会上问到的问题只有十几个,那么辛苦地准备,你后悔吗?想一想数学高考你准备了多久?最后可能就考十几道题,而你此前至少要做几百道题,你说你后悔吗?这是一个道理。
“要培养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中国记者:除了用功,那么又该如何抓住有限的提问时间呢?
赵启正:如果记者在发布会上的提问提得不当,就浪费了几百位记者和千万受众的时间。有一年在政协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问:“请问有多少女政协委员?”我说:“上网查,请下一位提问。”还有一次,上一个人刚问完,紧接着提问的记者居然和上一个人问的问题一样,我说:“你为什么问一样的问题?”她说:“我比他问得深刻。”我又问:“深刻在哪?”她答不出来。会后她告诉我,因为一直想着要完成提问的任务,光顾着拼命举手了,没有听前面的问题。一场新闻发布会到会记者有五百名,只有十几个人被点到提问,但是机会却这样浪费了,多可惜!
▲2012年3月9日,本刊记者王清颖在北京铁道大厦专访赵启正。
记者们要在发布会上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用心、用功,就你所在的领域,会前扫描一年以来,一个月以来,一周以来,三天以来所有的问题和事件,其中包括公众最关心的基本问题和热点问题,并且问自己,这些问题你自己弄通了要害何在吗?会上要准备几个问题呢?
中国记者:与境外记者相比,国内记者在提问环节中应该学习什么?我们的提问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赵启正:有的记者问的问题太大、太宏观,类似于研讨会的问题,不可能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回答。如,请问您如何看待今后十年的世界格局?您觉得我们扩大内需还要做什么?这些题目,一、大,几分钟是答不出的;二、时效性不强,不是非得今天问不可,是较长期的问题。你明天问、后天问,上个月问、下个月问都行。这些问题,发言人很难答得精彩,记者们也很难满意。
还有一次,一个记者提问说:“农民工就业,牵动着政府的心,我们报社办了一个手机报,汇聚民意,农民工可以通过手机发短信,只花一毛钱就可以反映他们对政府的意见,目前已收到5万条农民工的短信。这个平台建设可以说非常好。那么你们收到多少份农民工的提案?”
中国记者:(笑)有点儿插播广告的意思。
赵启正:(笑)对啊,我当时回答:“我很明白你的意思,你要说的是你们办了份很好的农民手机报,希望大家来订阅,顺便问我收到了多少提案。”这么大的场合,你就这么做,有人说公器私用,不过分吧!
此外有的采访所提的问题又过于平常,如,我国公民走出去在海外要注意什么?我说这个问题最好别问我,问出国回来的人就行。有的外国记者提问是下了功夫准备的,总能就一件具体的事进行提问,针对性较强,从而引出相关的政策或“幕后”的信息。他们怎么知道这么多事的?他们有积累。我们的记者,刚有些经验就去当编辑了,缺乏积累。记者应该有长期的积累,要培养自己成为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专家。
中国记者:除了两会的新闻发布会,其他场合的新闻发布会,我们的记者提问环节肯定也有问题吧?
赵启正:有啊,举个例子,在“7·23甬温动车事故”的新闻发布会上,温州当地的一个记者问总理:“您曾在多个场合赞扬过温州人民的创业精神,这次温州人民展现了创业之外的另一面,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以高度的大局观念积极地投入救援,事故发生当晚很多村民自动抢险,还有很多人主动献血,您对温州人在救援中的表现如何评价?”其实他已经自问自答了。这么一个悲痛的时刻,助人为乐却成了记者“讨赏”的机会。
“来的是好球,我回球才能好”
中国记者:您刚才提到政协新闻发布会上有些提问过于宏大,您对这些记者有什么建议呢?
赵启正:今年政协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一共是98分钟,主持人说了两三分钟,我说了七八分钟。还剩88分钟。在这88分钟里,问了20个问题,平均一个问题4.4分钟,除了翻译大约1分钟,还剩3.4分钟,3.4分钟还得除以2,留给我就不到2分钟。发布会时间这么有限的情况下提出宏大的问题是不合适的,所以不能问研讨会的问题、论坛的问题。问这种问题,最后咱们两个人(发言人和记者)都会失败。新闻是什么呢?新闻是刚刚发生的,大家最关心的,最渴望知道的,这些问题最重要。
当然,我不是说全部记者不努力,有的记者水平很高,是坚持学习的结果。上学的时候学习,做了记者就不学习了?如果你是做经济报道的,你应该至少是半个经济专家;如果是做国际关系报道的,那么至少是半个国际问题专家。我觉得我们高水平的记者应该是这样的,对此,我有所期盼。
中国记者: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您觉得怎样?记者们提的问题如何?
赵启正:今年的新闻发布会我觉得记者们的提问都还不错,尽管一些记者提的问题比较尖锐,但那是被舆论关心的问题,我必须认真回答。我们不会回避问题,只要掌握基本的事实,就可以回答。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愿意把事情做好。至于我们的缺点和错误,我们也坦然承认,会加以改正。有这样的态度,就没有必要回避问题。记者问得尖锐,我才可以答得漂亮,就好像打乒乓球,来的是好球,我回球才能好。我想,发言人和记者有时比教师的责任还大,教师说错了,影响三五十个学生,而发布会则会影响千万受众,并且影响波及国内外。
中国记者:那您觉得像一些老话题,比如每年两会都会提到的收入分配问题,应该怎么问呢?
赵启正:这类的问题可以问,但是要看问谁,要看回答者的业务领域。正好有这样的例子,有记者问我:“去年富士康突然给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其他民营企业就跟不上,政协委员有什么建议吗?”这个问题我也够难答的,因为我不知道政协委员议论过没有,如果有,我就有根据;如果没有,就是我个人说的,可是这是在政协的发布会上,我自己的观点能代表政协吗?所以我的回答应该是委员们讨论过的,或者部分委员们议论过的,如果是个人的观点,就要承担更大的责任,“who am I? (我是谁)”,我要明白。
中国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您的观点,一个好记者应当勤于思考,至少成为他所报道领域的半个专家,提问要具体而不空泛,从具体问题引出背后主题,以小见大。是这样吗?
赵启正:我赞同你的观点。记者首先应该思考本领域的问题,再顾及相关领域。你是本领域的思考者,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来,每天脑袋都要转。我希望中国能出更多的好记者。记者对自己要有学者的要求。如果只是想“对付”,实在是太容易,只是可惜了记者的职业。所以要对自己有点儿学术要求,像李普曼,记者出身,最后可以说像个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