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苏共指导思想的误区看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2012-12-21袁秉达王翠萍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2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指导思想

● 袁秉达 陈 超 王翠萍 王 芳

从苏共指导思想的误区看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 袁秉达 陈 超 王翠萍 王 芳

苏联演变的关键原因,在于斯大林逝世后正当苏联面临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重要历史关头,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逐步放弃了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使党丧失了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导致执政党垮台和国家解体。中国共产党早在1956年就开始警觉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的端倪。长期以来,党中央一贯重视吸取苏共指导思想失误的深刻教训,始终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宝贵经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经验教训

一、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的严重危害和深刻教训

十月革命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就不可能取得胜利。马列主义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灵魂,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执政必不可少的法宝。赫鲁晓夫及其后任领导从背离到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导致思想理论混乱和社会舆论失控,直至走向覆灭,这一教训十分惨痛。

(一)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的主要表现

1.理论误区:僵化、教条化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苏共党内逐渐出现教条主义倾向。斯大林垄断对列宁主义的解释权,泛化神化列宁主义,致其教条化。同时苏共把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结合起来,斯大林成了党和真理的化身,“斯大林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凝固不变的模式。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虽然揭开了斯大林问题的盖子,但由于赫鲁晓夫不具有马列主义理论素养,所以他不重视党的指导思想建设,继续推行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路线,教条习气仍然在党内和理论界弥漫。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形成了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僵化教条。党的指导思想停滞不前,就使改革迷失方向、发展偏离道路、执政丧失根基。

2.思想误区:淡化、工具化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去世,苏共中央领导层多数来自经济和组织部门,马列主义理论素养不高,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步被看淡,乃至看穿。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在“改革”的旗号下逐步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到1991年绝大多数苏联人已在思想上发生深刻变化,苏联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已威信扫地。

3.态度误区:弱化、虚无化马克思列宁主义。

赫鲁晓夫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发起批判斯大林,在其鼓动下,批判斯大林很快就发展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导致党和人民思想严重混乱的恶果。自称为“二十大产儿”的戈尔巴乔夫,在执政期间,进一步在党内国内推进全面的非马列主义化运动。1989年苏联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几乎全部取消了马列主义教学。苏共“二十大产儿”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必然导致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丧失。

4.宣传误区:丑化、妖魔化马克思列宁主义。

戈尔巴乔夫的亲信雅科夫列夫说:“在我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新的宗教,它屈从于专制政权的利益和它任性的要求。”[2]1988年,苏共中央工作人员A·齐普科在《科学与生活》杂志接连三期发表长文《斯大林主义的根源》。文章从执行公开性方针突破思想禁区开始,由斯大林“罪行”向前追溯,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3]紧接着,各种反思否定苏联历史和批判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在反苏反共反马克思主义宣传中,苏联人的思想逐步发生逆转,为1991年苏联剧变埋下了祸根。

(二)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的主要原因

苏共指导思想陷入误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自我砍旗、自乱阵脚、自毁长城是最致命的失误。

1.对世情国情党情判断失误,迷失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客观依据和前进方向。

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抛出“三和两全”等理论观点,又实行对外扩张政策,集中了苏联70%以上的人力物力资源与美国搞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安得罗波夫、契尔年科也继续执行这一政策,搞得苏联民穷财尽,把经济也拖垮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更是不顾苏联国情和实际,用人道主义观点作为阐述国际国内问题的准则。公开提出“党的指导思想多元化”,鼓吹超阶级的民主化、公开性,照搬西方民主制度。这种做法必然造成思想混乱和政治动乱。

2.批判领袖、扭曲历史,自失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传承根基和稳固地位。

1956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在反对个人崇拜的名义下,掀起了反斯大林的浪潮,很多人进而否定列宁和列宁主义。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延续了后任领袖否定前任领袖的恶习,对赫鲁晓夫提出类似批评。戈尔巴乔夫在这条道上走得更远。他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提倡“新思维”,主张照搬西方的总统制、议会制、多党制,矛头直指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提出“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垄断”,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4]苏共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导致政局动荡,走向崩溃。

3.面对西方价值观渗透放任自由,丢失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支持。

西方国家为宣传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专门建立了对苏联广播的自由电台,每天用多种语言向苏联民众宣传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否定苏共历史,夸大苏联问题,同时支持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直接利用他们进行反苏反共宣传和颠覆行动。苏联党内和知识界出现了一个人数相当多的亲西方派,推崇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这些人成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依靠力量。

4.领导层思想信仰和理论素养日益走偏,缺失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自列宁去世以后,苏共几代领导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不科学,学风不正确,方法有偏颇。斯大林虽犯有教条化错误,但仍不乏马列主义理论素养。赫鲁晓夫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勃列日涅夫的马列主义理论兴趣和水平更不如赫鲁晓夫,但却被苏共捧为“马列主义理论家”。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在位时间短,都是实干家。戈尔巴乔夫虽然受过良好的国民教育,但他作为“苏共二十大的产儿”不遗余力地否定马列主义,向往资本主义,以致最后否定苏共、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为从思想上瓦解苏共打开了历史之门。因此可以说,苏共领导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离、背叛,是苏共亡党的重要原因之一。[5]

(三)苏共指导思想误区造成的严重后果

1.冲击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旗帜倒了、主心骨丢了。

苏共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和教条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窒息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使社会主义制度体制陷于僵化。苏共对马克思主义的实用化、工具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伪科学”,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活的灵魂,为人们否定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借口和依据,最终导致背离、背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丧失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降低了苏共执政的软实力。

苏共陷入指导思想误区,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变化中的实际情况,不能对民众关注的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个理论就失去了对民众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苏共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使得原本生机勃勃、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凝固不变、僵死的教条,从而失去思想光辉,缺乏理论感召力,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趁机大肆泛滥。苏共背弃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也就放弃了执政党立党立国的根本,破坏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瓦解了凝聚民众的价值体系,最终结果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和社会动荡。指导思想主心骨丢了,党就无法发挥领导核心的强大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3.削弱党中央理论权威性,导致人心涣散和社会舆论失控。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只有人民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但这不应排斥和低估领袖人物的作用。苏共全盘否定斯大林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陷入迷惘和混乱状态,有些人开始怀疑苏联几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是否正确,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理论权威的丧失,到了后期党员干部与党离心离德,普通民众更是难以自觉服从党的领导。

4.信仰危机成为现实,严重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极大地打击了人们对马列主义信仰。赫鲁晓夫否定马列主义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传播抽象的人道主义,使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值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期,属于“二十大产儿”一辈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和苏共历史的做法,及其“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理论,都深刻影响了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搞党的指导思想多元化,在背离马列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绝非偶然。党的指导思想变异了,党和人民的信仰丢了、思想乱了、人心散了,就会导致政治动乱,亡党亡国。

二、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成功经验和重大意义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和政党的指导思想及其实践都具有继承性,既不能固步自封、毫无进取,也不能否定一切、另起炉灶。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和成功经验,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前进中突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

(一)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他们的理论是行动指南,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历程说明,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这个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6]我们党针对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切换,创造性地形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针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历史剧变,执政理论自觉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以形成;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抓住战略机遇,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整体理论水平

由于我们党实现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在我们党的肌体内已形成了强大的免疫力和纠错机制,因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乘风破浪,高歌猛进。[7]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8]

(三)夯实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根基和支持系统

所谓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根基和支持系统,是指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普及和发展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制度体制基础、获取党内和社会主体普遍的认同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不仅在形成之初就得到党员干部和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而且经过多年实践检验,这种支持度还在不断扩展。

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第一,主体支持:党和政府、理论界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和认同。第二,制度支持:意识形态制度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保障。第三,文化支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的指导思想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上述三个方面是统一整体,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和宝贵经验。

(四)高举旗帜,推进事业,坚持道路、理论与制度的高度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总结、理论升华和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首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这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有机统一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理论体系是指导思想,是确保道路正确、制度科学的重要前提;道路和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集中体现,道路正确才能促进制度完善;制度科学完善才能保证道路光明、前途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与发展前进,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三、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一)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根本,也是治党治国的根本。[9]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尽管在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不断强化,但在社会大众乃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信仰力量、精神维系力量却遭到削弱。学术界、教育界有些人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思想混乱,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不连贯、不明确、有矛盾。甚至提出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官方的马克思主义”、“民间的马克思主义”等概念,把马克思主义多元化。[10]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通过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培养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没有一大批真正的有水平的马克思主义者,就难以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二)以党的指导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苏共执政期间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不仅没有创新和进取,而且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把马列主义通过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思想认可,使马列主义既抽象不起来,又通俗不下去。核心价值观僵化和缺失,是苏共败亡的深层次原因。反观中国,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在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激荡,价值观多元,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往往与人们精神文化上新的价值追求并行不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能够得到人民的谅解、支持和拥护。[11]当前,我们把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和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事业、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共同理想等各个领域之中,有利于从核心价值观层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活力和价值取向。以党的指导思想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和消解西方的“普世价值”。

(三)以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此带来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在承认多样性的同时不能忘记主导性。苏联解体的教训表明,在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情况下,执政党必须保持清醒认识,积极主动地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要冷静观察、辩证分析。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性质和界限。对学术理论问题,要坚持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正面教育,做到以理服人;对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绝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挑衅,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防范,坚决斗争。[12]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主要是以党的指导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这是确保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战略举措和必由之路。

[1][3]曹长盛,张捷,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60.61.

[2][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8-30.

[4]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237.

[5]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N].学习时报,2011-6-28.

[7]祝福恩.理论建设是我党90年成功的根本点[N].黑龙江日报,2011-8-1.

[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9]赵曜.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工程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10][12]李慎明.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95. 167.

[11]戴木才.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红旗文稿,2011(12).

D20

A

1009-928X(2012)07-0005-04

作者袁秉达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陈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副教授;王翠萍系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副教授;王芳系中共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党校讲师

■ 特约编辑:古悦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指导思想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的初始文本:《社会主义讨论集》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