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用兵艺术管窥

2012-12-21张光成

重庆与世界 2012年2期
关键词:敌军我军敌人

张光成,李 卓

(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 050003)

毛泽东,大军事家,其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只能仰视管窥而何敢言得其全豹。在此,写出一点点心得,以就教于方家。

一、上兵伐谋

毛泽东所创立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此非一句虚言,而是有事实内容:其军队的兵员来源就是工农子弟,其战争目的就是为民众打天下。但是,蒋介石的部队就不是这样了:他的兵员,虽然也是大多数来源于民众,但其战争的目的却是为大地主资本家阶级打江山的。这样,对于国民党部队的基层官兵,就可以让其认清是非,靡散其斗志,瓦解敌军。所以,在解放战争中莱芜战役抓敌人比抓鸭子容易,①莱芜战役三天消灭敌人六万人,乃有敌军官曰:“三天六万人,抓鸭子也没这么快呀!”成了国共双方的笑谈。所以,对敌的政治工作在我军中作用重大,居功致伟,就是一个历史的事实。同时,敌人派系林立,保存实力、临战互不相救,这又为我军所乘,充分利用敌人的不团结而分而攻击之。还有,敌军的有些军官中也有爱国心,也有向往正义向往光明的人物。所以,经过政治工作策反而使敌军战场起义者也并不鲜见。还有,因为毛泽东用兵艺术高于敌军,因而摆一个姿态就使敌人改变部署,甚至于发两封电文就使敌军退兵的情况也常常有之。

毛泽东是辩证法大师,也是战争辩证法的大师。虽然历史上我军大多数时期是敌强我弱,但是,辩证法立马可以变我强敌弱。如敌人官兵不能同心,即为一弱。敌人两支或多支部队不能同心,又为一弱。敌人如消极避战,则为三弱。或者,敌人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则正应了孙子“杀敌者,怒也”(《孙子·作战篇》)之则。还有,敌人在驻守态不弱但却会在移动中暴露其弱点;敌人重装备受地形的严重限制。可见,从辩证法说,敌人虽强,但也可以说无处不弱。上兵伐谋,军事辩证法为之大谋,因敌之弱,正可伐之。

所以,我军虽然常常是弱小的,是从弱小一步步走过来的,但我们在毛泽东那里总是感觉不到我军的弱小。上兵伐谋,敌人是反动派,首先就说明了它的软弱,因此可以从战略上战役战术上战胜之。

二、立于不败之地

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二章中说:“战争的基本问题”,“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在这个基本的原则上,发生了指导整个军事行动的一系列的所谓原则,从射击原则(荫蔽身体,发扬火力,前者为了保存自己,后者为了消灭敌人)起,到战略原则止,都贯彻这个基本原则的精神。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则,都是执行这个基本原则时的条件。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1]有的研究者把“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看作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2]。

由此可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思想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许多论述和指挥的许多战争来看这一原则。首先,我们看一看红军时期毛泽东总结的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其中第一条我们可以看成是保存自己,后三条可以说消灭敌人。下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总策略,也是这一原则的贯彻:我军发展出的几个大的根据地,大的战事都不多。但整个根据地的人枪都越来越多了。于是1944、1945年我军的出击就多起来。这可以说是先保存自己,扩大自己,然后消灭敌人。我军这一原则受到了国民党的攻击,说我们是“游而不击”,有些党外人士也有些误解。但这的确是抗日战争我军唯一正确的方针。解放战争也是这样:我军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然后采取粟裕依托根据地内线歼敌的方式打仗,最后打出外线,战略决战,也还是这一原则的贯彻。对此,可以说是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现代运用。孙子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3]将孙子的论述与毛泽东的论述相对比,就可以看到:其“先为不可胜”,即“保存自己”。“不可胜在己”,也是“保存自己”。这是第一位的。而“可胜在敌”,“不能使敌之必可胜”[3],这则是第二位的,是可能做到也可能是一时做不到的。这样,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保存自己的条件下打击敌人。因此,我军的解放战争,第一年为防御,第二年为相持,第三年为反攻,也是一个从保存自己向消灭敌人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也是毛泽东用兵艺术的一大瑰宝。

三、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4]致人而不致于人,战争主动性主动权的问题,可以说是毛泽东用兵艺术中核心性的东西。

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我方能调动敌人、袭击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使敌人处于被动局面而我军则处于主动位置。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从头至尾处处贯彻了这一思想。例如,他提出的打仗的名言“打得羸就打,打不羸就走”,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他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每一句话,每一个阶段,也都贯彻了这一思想。毛泽东善用运动战、歼灭战。运动战,我军大踏步的前进与大踏步的后退,都是为了获得战争的主动性。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我军大部分时期面临的是敌强我弱。但是,由于我军善于集兵于一处从而以多倍于一部敌人兵力而各个歼灭敌人,所以战争的主动权就总是在我军手中。不可一世的敌军,依仗着兵力和装备的优势,总是在寻找我军主力,与之决战,却又总是找不到我军的主力。但是当敌人真正找到我军主力时,却常常发现已经在我军的重围中。红军时期是这样,解放战争时期也是这样。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如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都是这样。所以,毛泽东完全有资格说战略上藐视敌人。井冈山,红军初创,毛泽东指挥的三次反围剿,诱敌深入,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敌疲我打,皆取得了胜利。“左”倾机会主义分子夺取了军权,于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战略转移,血染湘江。是在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获得军权以后,四渡赤水,才使我军重新获得战争的主动权。从军史可以看到,四渡赤水后我军基本上就没有被动过,尤其在重大的战略动作上没有被动过。

《武经七书》之一的《唐李对问》中太宗问李靖:“铁蒺藜、行马,太公所制,是乎?靖曰:有之,然拒敌而已。兵贵致人,非欲拒之也。太公《六韬》言守御之具尔,非政战所施也。”[5]这就是说,兵法之要,在主动致人,而不在被动防御。所以,李靖对曰:“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当以此教诸将。”[6]毛泽东用兵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兵家思想的继承,是在现代战争中对其的发扬光大。

四、以奇用兵

二战著名统帅蒙哥马利曾问毛泽东最欣赏他所指挥的是哪一次战役。毛泽东答曰是四渡赤水。上文已经讲过,四渡赤水是红军由被动变主动的战役。在这一战役的指挥中,毛泽东大量地运用了形南实北、声东击西、或者形南实南、形北实北的战术,大规模佯动,在非主攻方向上大量造势,使敌人不知我军所在,不知我军所向。使敌军备南则北虚,备东则西虚,无所不备,则无所不虚。使红军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最终跳出了敌人的重兵包围。此者,用奇也。尽其用奇之妙者也。

而从大处说,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敌强我弱,用正规战的实力与实力的对撞,于我军是不利的。①战争是实力与实力的对撞,是克劳塞维茨的主要军事思想之一。所以,非用奇,便不能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故人的目的。而毛泽东便是用奇的兵学大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每一个战略阶段都是我军取得胜利,这非用奇是不能达到的。三次反围剿,已经不用说了。而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出大别山,威胁敌人中枢,便是用奇之笔。豫东战役,以华野主力入敌军重兵之中,破开封,俘区寿年,重创黄伯韬,也是敌人没有设想到的。在陕北延安的放弃与收复,在东北电令林彪打锦州,也都是出敌不意。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第五十七章)毛泽东用兵常能出奇制胜,也是其精彩之处。

当然,毛泽东不但用奇而且能用正。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皆是正战。用克劳塞维茨的话来说就是“力量对力量的对撞”。解放军在发展中不但能运动战也能打阵地战,不但长于野战也可以攻坚,所以有大决战的胜利。

用兵的最高境界以孙子所说的奇正相生。即正中有奇奇中有正。这一点我们在毛泽东用兵艺术中也常能见到。例如,第一次反围剿战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到敌军晓遁。”[7]便是奇中之正。辽沈战役中打锦州则是正中之奇了。

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孙子兵法》兵势第五章)中国革命,弱小的红军从几千人发展到几百万解放军,是从出奇制胜,以弱击强一步步走来。其以弱克强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军事辩证法,也是以奇致胜的历史凯歌。

孙子曰,上兵伐谋。毛泽东是不世出的大军事家,在战争智慧上高于同时代的任何人。因此国内外的敌人皆不是其对手。敌人的外强中干在毛泽东的军事运筹中暴露无遗。而他取得胜利的战术主要是运动战与歼灭战——在运动中集中优势兵力,在强大敌人中分割出一部分从而歼灭敌人,是其主要的战法。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其核心性的军事思想。是我军自始至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以奇用兵,以弱胜强,则是其用兵艺术的主要特点。这些都是老子、孙子军事思想的发扬光大。

[1]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M].北京:军事科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32.

[2] 陈元九.“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J].怀化学院学报,1993(2):8.

[3] 孙子兵法:军形第四[M]//武经七书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17.

[4] 孙子兵法:虚实第六[M]//武经七书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25.

[5] 阮逸.唐李问对:卷中[M]//武经七书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584.

[6] 孙子兵法[M]//武经七书注译[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554.

[7] 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28.

猜你喜欢

敌军我军敌人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从我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联合作战卫勤动员准备
回赠
敌人派(下)
雁群藏敌情
曹玮诱敌
足够是够的敌人
大雁带来的敌情
最后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