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歌词语篇的语法衔接机制

2012-12-12翁颖萍

关键词:所指人称同构

翁颖萍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论歌词语篇的语法衔接机制

翁颖萍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其中语法衔接又是一种主要的衔接手段。在歌词语篇上,最主要的语法衔接手段为:照应、省略和同构。文章在照应方面主要探讨了歌词语篇中的人称内指照应,在省略方面主要分析了照应性省略和语境性省略,在同构衔接方面主要考察了重复、添加、交替三种方式。这些语法衔接手段对实现歌词语篇的连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歌词;语篇;衔接;照应; 省略; 同构

“语篇通常是指一系列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问候、谈话、便条、书信,只要是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都可以称之为语篇。”[1]因此歌词也属于语篇范畴,一首歌词就是一个语篇。

语篇衔接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衔接机制的使用可以增强语篇的连贯性。Halliday和Hasan(1976)提出了5种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除了词汇衔接外,其余四种都可认为是语法衔接手段。[2]胡壮麟(1994)把替代、省略都归为结构衔接,同时还提出了同构关系也是结构衔接的主要手段。[3]笔者认为,表现在歌词语篇上,最主要的语法衔接手段为:照应、省略和同构。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入手,探讨歌词语篇的语法衔接机制。

一、照 应

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指出:“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2]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语言成分呈现可以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Halliday把照应分为外指和内指两大类。外指照应指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是存在于语境中。在语篇层面上,外指照应通过建立语篇与情景、语境之间的联系来参与语篇的构建,但外指照应本身不能建立语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只有内指照应才能构成语篇衔接关系。因此,文中重点讨论的是歌词语篇的内指照应。

内指照应是指语言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上下文中。内指可进一步分为回指和下指。回指照应所指对象位于上文,即指代成分的指称位于指代成分之前。如:“玲玲是个好孩子,她就住在我家隔壁。”后句的“她”是指前面提到的“玲玲”,“她”是对“玲玲”的回指。下指照应所指对象位于下文,即指代成分的指称位于指代成分之后。如:“我挺喜欢她的,我隔壁那个小女孩。”前句中的“她”指的是后句中的“小女孩”。“她”是对“小女孩”的下指。

一般情况下,无论口语语篇还是书面语篇,回指照应都是普遍和常规用法。下指照应因为违反了常规交际原则和认知需求,在实际言语交际活动中,使用较少,但在歌词中却比较常见。

Halliday和Hasan按不同的照应词项将照应分为三种类型: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人称照应作为照应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照应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文章主要探讨歌词语篇中的人称内指照应。

(一)回指照应

在回指照应中,由于作为参考点的那个语言成分是先行的,因此称作先行词(Antecedent),先行词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后面的回指成分则称为回指词(Anaphora)。歌词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回指照应情况比较常见。如:

例1.啊!再见了大别山,

再见了大别山,

你牵去我的一颗心,

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

(《再见了,大别山》王和泉词)

例2.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词)

例1中的先行词是“大别山”,回指词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例2中的先行词是“好姑娘”,回指词是第三人称“她”。回指代词的出现,与前面的先行词构成了呼应,在语义上促进了语篇的连贯。

(二)下指照应

下指照应所指对象一般也都为名词性成分。一般情况下,下指照应的用法比较少见,但在歌词语篇中却频频出现。如:

例3.繁星流动,和你同路,

从不相识开始心接近默默以真挚待人。

人生如梦,朋友如雾,

难得知心几经风暴为着我不退半步。

正是你遥遥晚空点点星光息息相关,

你我那怕荆棘铺满路。

替我解开心中的孤单,

是谁明白我?

情同两手,一起开心一起悲伤,

彼此分担不分我或你。

你为了我,我为了你,

共赴患难,绝望里,紧握你手,

朋友。

(《朋友》向雪怀词)

例4.今夜还吹着风,

想起你好温柔,

有你的日子分外的轻松。

也不是无影踪,

只是想你太浓,

怎么会无时无刻把你梦。

爱的路上的有你,

我并不寂寞,

你对我那么的好,

这次真的不同。

也许我应该好好把你拥有,

就像你一直为我守候。

亲爱的人,亲密的爱人,

……

(《亲密爱人》小虫词)

例3中的下指代词“你”出现了七次,到语篇的最后部分才出现了所指对象“朋友”;例4中的下指代词“你”出现了八次,之后才出现了所指对象“亲爱的人”和“亲密的爱人”。下指代词的多次出现,与后面的所指成分构成了呼应,促进了语篇的连贯。

(三)综合运用

单一的回指照应或下指照应一般多见于篇幅较短的歌词语篇中,以一段体为多。由于歌词的结构要服从于歌曲的曲式结构,而歌曲的曲式结构一般又以两段体见多,篇幅较一段体要长些,因此歌词语篇中的照应一般多为回指照应和下指照应的综合运用。

1.综合运用模式

(1)“下指+回指”模式

例5.你和太阳一同升起,

映红中国每寸土地,

你和共和国血脉相依,

共同走过半个世纪半个世纪。

五星红旗啊五星红旗,

你将中华民族的心连在一起。

五星红旗啊五星红旗,

你让全世界中国人扬眉吐气。

(《五星红旗》天明词)

例6.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

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

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

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

娘啊,娘啊,白发亲娘!

儿在天涯,你在故乡。

娘啊,娘啊,白发亲娘!

黄昏时候,晚风已凉。

回去吧我的娘,回去吧我的娘,

儿不能去为你添一件衣裳。

娘啊,娘啊,白发亲娘!

(《白发亲娘》石顺义词)

以上两例都属于“下指+回指”模式。例5的下指代词是“你”,所指对象是“五星红旗”。具体的照应情况为:

可见,例5的照应模式中先出现下指照应,再出现回指照应,随后两种照应再间隔出现。其中所指对象“五星红旗”既是前面的“你”的下指对象,也是后面的“你”的回指对象。而介于两个“五星红旗”中的“你”既回指了前一个“五星红旗”,又下指了后一个“五星红旗”,具有双重照应功能。

例6的照应情况为:

与例5相比,例6最后多了一个下指照应,其余照应情况基本相同。因此,可以把“下指+回指”照应模式简要地表述为:

这样的人称内指照应模式把歌词语篇完整地串联了起来,使它成为一个衔接紧密的整体。

(2)“回指+下指”模式

例7.啊!牡丹!

百花丛中最鲜艳。

啊!牡丹!

众香国里最壮观。

有人说你娇媚,

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

有人说你富贵,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啊!牡丹!啊!牡丹!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牡丹之歌》乔羽词)

以上为“回指+下指”模式的人称内指照应。例7的照应情况为:

位于中间的“你”和“牡丹”都具有双重照应功能,“你”分别回指和下指了前后的“牡丹”,而“牡丹”又分别接受了上文中“你”的下指和下文中“你”的回指。笔者把“回指+下指”模式简要表述如下:

2.人称内指照应综合运用的原则

歌词语篇中,在运用人称内指照应衔接方式,尤其是内指照应和回指照应综合运用时,一般都会体现以下两个原则:

(1)复现照应原则

在进行人称照应时,人称代词和所指对象会连续出现,这是由复现照应原则支配。如上文中的例5、6、7,这些语篇中都出现了复现指代现象。所用的人称代词都为第二人称“你”,多数情况下“你”都是复现多次后再进行下指或回指照应。例5的“五星红旗”和例7的“牡丹”都连续出现了两次,这些都属于完全重复的复现指代现象。例6中“娘”完全重复一次后,又进行了不完全重复衔接,出现了“白发亲娘”。这些现象都是符合了复现照应原则。之所以在照应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复现,是因为歌词语篇中人称代词所指的对象出现频率较高,如果不采用复现手段,那么下指和回指太频繁,会有一种凌乱感。运用了复现手段之后,可使语篇在前后照应的同时又显得整齐统一,保证了语篇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2)突出词眼原则

歌词中的“词眼”,也可称为“流行句”和“记忆点”,根据音乐的要求,放在歌曲最关键的地方。著名音乐人付林对“词眼”的看法是:

“一是歌名。题目就是流行句和记忆点。因为这是传达歌曲意图最直接的方法,许多流传速度快的歌曲,首先是歌名吸引人。它直接进入出情点,一语中的,一言九鼎。

二是主歌。①在主歌设置流行句和记忆点,具有开门见山,先声夺人的优势。但要兼顾到下面的展开,全篇内容要围绕它层层深入。

三是副歌。这是出现流行句和记忆点最多见的地方。因为副歌有对比和重复的双重功能,它可以起到加深记忆,强化感染力的作用。许多广泛流传的歌曲,给人深刻烙印的语言往往是副歌中多次出现的那句词眼。

除了在歌名、主歌和副歌中分别设置流行句和记忆点,也有一些时候是在这三者中同时出现,相互照应,合力生辉。”[4]

由上可见,例5、6、7、8中人称代词的所指对象都为词眼。其中例5、6的词眼“五星红旗”和“白发亲娘”都出现在歌名和B段(即付林所指的副歌)中,例7的词眼“牡丹”则在歌名、A段(即付林所指的主歌)、B段中同时出现。尤其是在B段中,也就是全曲的最高潮处,一般都用所指对象的本体,以突出词眼。

二、省 略

省略是指原有的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没有出现,但是可以从语篇的其他句子或小句中回找。如:“你刚才干什么去了?”“出去玩了。”第二句就存在着省略现象,主语“我”没有出现,但是可以补充出来。歌词语篇中经常使用人称照应手段,人称代词又经常被省略,这种省略手段称为零形式照应。由于零形式照应没有实在的词语表现形式,因此,语言环境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保证受众能对所指对象有明确的理解而不会产生歧义。我们还是把这种情况归为省略一类。歌词语篇主语省略的情况主要有两种:照应性省略和语境性省略。

(一)照应性省略

1.承前省略

承前省略主语主要是指在多个小句主语相同的情况下,第一个小句出现主语后,后面的小句就不再出现主语,主语表现为零形式。如:

例8.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去打仗,

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

( )失掉不少发财的机会,

( )丢掉许多梦想,

噢!

( )扔掉一堆时髦的打扮,

( )换来这套军装。

(《军营男子汉》阎肃词)

例8的主语是“我”,在后面的小句中,都可在“()”处添上主语“我”,但考虑到句式简洁等原因,在这些地方主语都承前省略以零形式出现。

2.蒙后省略

蒙后省略主语是指在多个小句主语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在后面或该段最后的小句中出现主语,而前面的小句都以零形式出现。如:

例9.( )没有花香

( )没有树高,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小草》向彤、何兆华词)

上例属于蒙后省略主语的情况,这几个小句都有一个共同的主语“我”,但是只在第三个小句中出现,第一、第二小句都采用的零形式主语。

3.粘连运用

多数情况下,歌词语篇中既有承前省略主语的现象,也有蒙后省略主语的现象。且两种省略方法是粘连在一起使用的。如:

例10.清爽的风送来了世纪的春雨,

大地一片新绿一片新绿。

( )带着美好的感觉,

我们去踏雪,

( )走进那绿莹莹的新世纪新世纪。

(《世纪春雨》韩静霆词)

例11.你轻轻地整理了被褥,

( )像往常一样匆匆洗漱,

( )亲吻了熟睡的孩子、刚刚回来的丈夫然后转身要走,

( )却突然停了脚步,

( )想起再也不用这样忙碌,

( )想起以往的日子已经结束,

你在呆呆地望着窗外过往的人流,

难道就这样结束?

(《脚步》柯肇雷词)

以上两个语篇中同时出现了承前省略主语和蒙后省略主语的现象。例10先蒙后省略,再承前省略;例11先承前省略,再蒙后省略。而且两种省略手段粘连在一起后,省略的主语是相同的。

(二)语境性省略

歌词语篇中还经常出现整个语篇主语缺位的现象,这个未出现的主语一般都为第一人称代词“我”。受众在具体语境中一般都能明白零形式主语所指。如:

例12.夜深人静的时候,

是想家的时候。

想家的时候很甜蜜,

家乡月就抚摸我的头;

想家的时候很美好,

家乡柳就拉着我的手;

想家的时候有泪水,

泪水却伴着那微笑流;

想家的时候啊更想为家做点事,

哪怕离家这么遥远这么久。

想家的时候啊更想为家做点事,

哪怕离家这么遥远这么久。

(《想家的时候》石顺义词)

上例通篇都没有出现主语,但结合具体语境后,我们明白语篇的主语是“我”。例12“很甜蜜”、“很美好”、“有泪水”、“更想为家做点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语“我”,但是通篇都省略了。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1.歌词以第一人称话语为主,这与歌词的呼应结构是分不开的。歌词的基本结构是呼唤和应答。“雅克布森在讨论符号过程六主导时提出,每个符号信息都可以有六个因素,主导因素不同,符号就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我们发现,歌词中较多地体现出了情绪性(比如情歌)和意动性(比如鼓动歌、仪式歌)。“主导如果落在发送者上,符号就呈现出‘情绪性’,即着重表达主观感情;主导如果落在接受者上,符号就呈现‘意动性’,即推动接受者采取行动。”[5]因此,歌词中有强烈的诉求倾向,导致了其抒情主体多为第一人称。

2.汉语的习惯使然。在上下文意思都很明白的情况下,汉语往往不出现说话人“我”。这跟英语不同,英语通常需要完整的结构。

3.为了句式简洁。一般情况下,歌词的句式要求相对简洁,相对整齐。因此在主语都统一为第一人称的情况下,主语变成零形态,不会影响语义的表达。

三、同 构

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专门提出了同构衔接的说法。他认为如果把“I’m a mouse”和“I’m a randy little mouse”看做是词汇复现的话,那么“randy little”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如果看做是后指省略的话,又不合逻辑。故提出同构衔接的说法。他认为同构衔接不能光指形式上的相似,也不能光指语义上的相似,而是要求形式和语义的统一。同构衔接主要有重复、添加、交替和拼合四种方式。通过对歌词语料的观察,体现在歌词语篇中的同构衔接方式主要有重复、添加和交替三种。

(一)重复

重复的同构衔接方式在歌词语篇中经常出现。如:

例13.太阳照啊,长城长,

长城(啊)雄风万古扬。

太阳照啊,长城长,

长城(啊)雄风万古扬。

你要问长城在哪里

就看那一身身一身身绿军装。

(《长城长》阎肃词)

上例运用了重复的同构衔接方式,重复出现“太阳照啊,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强调了作品的主题。重复手段的运用,不仅对作品的内容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而且使句式显得统一整齐,对语篇的连贯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添加

添加主要是在相同结构的基础上,增加若干词语。所增加的词语代表的是新信息,所以具有强调意义。添加的成分可以是修饰语,也可以是中心语,甚至可以全句托出。如:

例14.妈妈我想对您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您笑,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烛光里的妈妈》王健、李春莉词)

例14添加的是修饰语,添加了“烛光里的”,充当“妈妈”的定语。

再如:

例15.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

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开在春风里。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甜蜜蜜》庄奴词)

例15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把全句都托出来了,以强调要表达的内容或感情。例15添加手段运用了两次,第一次在“甜蜜蜜”的基础上,添加了“你笑得”,增加了主语和谓语中心语,“甜蜜蜜”就变成了补语;第二次在“在哪里”的基础上,添加了“见过你”,增加了谓语动词和宾语,“在哪里”是介词短语作状语。

添加手段的运用,避免了单纯重复的单调性,在增强语势的基础上,还对新信息起到了强调作用。

(三)交替

交替是在不更动原结构和基本词语的情况下,以同类词语换置原结构中的某一词语。如:

例16.一帆风顺又一次说着它,

一帆风顺再一次说着它,

也许从黑发说到白发,

是真心是真感情拿起来就放不下。

(《一帆风顺》任卫新词)

例17.朋友啊朋友,

你可曾想起了我,

如果你正享受幸福,

请你离开我。

朋友啊朋友,

你可曾记起了我,

如果你正承受不幸,

请你告诉我。

(《朋友》黄基伟词)

例16在叠用时只更换了一个词,“又”替换为“再”,结构和基本词语都未改变。例17在叠用时,更换了三个动词性成分,但基本结构也未发生改变。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完全重复某一结构所带来的单调感,同时也可增强语势。

例18.都说你的花朵真红火,

都说你的果实真丰硕,

都说你的土地真肥沃,

都说你的道路真宽阔。

(《祝福祖国》清风词)

上例从语法衔接角度看,也是一种交替,结构是统一的,意思也是关联的,而且在形式上排列成串,这种替换相当于汉语传统修辞学上的排比修辞手法。这种模式往往能使语篇有一气呵成的感觉。相对于例16、17,例18替换的词语铺得较广。从词汇衔接角度讲,是一种重复的词汇衔接手段。

在歌词语篇中,由于交替和重复的同构衔接手段使用频率较高,因此两者往往会在同一个语篇中结合使用。如:

例19.交替(一):

你说我是你遥远的星辰,

从前的天空也有我的闪烁。

你说我是你失收的种子,

从前的大地也有我的花朵。

交替(二):

你说你一直在倾听我流浪的脚步,

你说你始终在注视我海边的渔火。

交替(三):

你用永照人间的日月告诉我,

你用奔腾不息的江河告诉我。

重复:我属于你呀!我的中国。

我属于你呀!我的中国。

(《我属于中国》田地、阎肃词)

上例中交替手段用了三次,最后还用了一次重复的手段,使整个语篇结构整齐,句式也显得相对统一。

同构衔接方式在歌词语篇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因为歌词是用来谱曲演唱的,而歌曲最基本的结构原则是呼应,这是音乐的“语法”基础。呼应原则体现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明显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互相依附,对立而统一。同构衔接方式的运用正好符合了呼应的结构原则,同时也保证了语篇的连贯性。

综上所述,语法衔接是歌词语篇的一种主要的衔接手段,主要体现为:照应、省略和同构。文章在照应方面主要探讨了歌词语篇中的人称内指照应,在省略方面主要分析了照应性省略和语境性省略,在同构衔接方面主要考察了重复、添加和交替三种方式。这些语法衔接手段对实现歌词语篇的连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此处的主歌和副歌应表述为A段和B段更为恰当,“主歌+副歌”只是两段体的其中一种结构。

[1]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7.

[2] Halliday, M. A. 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Longman,1976:31.

[3]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 王晓玲.歌词门——怎样写歌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72-73.

[5] 陆正兰.歌词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4-45.

(责任编辑黄玉霞)

The Grammatical Cohesive Mechanism in the Lyrics Discourse

WENG Yingping

(Humanities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Cohes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a coherent discourse, in which grammatical cohesion is a major cohesive means. In lyrics, the main grammatical cohesions are anaphora,ellipsis, and the same structu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person endophoric in anaphora,phoricity and contextual ellipsis in ellipsis, and repetition, adding and alternating in the same structure cohesion. These grammatical cohesion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yrics discourse coherence.

lyrics;discourse; cohesion; anaphora; ellipsis;the same structure

2012-03-13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D11YY20)

翁颖萍(1976- ),女 ,浙江宁波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

H030

A

1671-2714(2012)03-0085-06

10.3969/j.issn.1671-2714.2012.03.016

猜你喜欢

所指人称同构
牵手函数同构 拨开解题迷雾
——以指数、对数函数同构问题为例
例谈函数中的同构思想
趣填51
拼图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遗忘者
幻笔的艺术:《红楼梦》的“金陵省”与“所指优势”释出的要旨
火柴迷宫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