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技术在药物外渗中的设计与应用
2012-12-09姚秀萍江苏省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225300
姚秀萍 江苏省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 225300
静脉输液是最基本的临床操作之一,是医院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静脉用药期间,由于药物渗漏到血管外的组织,引起局部软组织、神经、肌腱、关节等损伤,表现为局部皮肤及组织苍白、发红、发紫、水肿,甚至疼痛、坏死,称为静脉输液药物渗漏。在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渗漏后局部皮肤如处理不及时,常导致局部红肿、灼痛,甚至形成皮肤溃疡,更严重者可造成局部感染、败血症等,给患者增加了许多痛苦,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且容易产生医疗纠纷[1]。我科输液室静脉输血患者较多,尤以老年人居多,药物外渗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为引起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屏障技术是指用来保护目标免受伤害的措施,其基本类型有两种,即物理屏障和管理屏障两类。物理屏障包括声、光、电、物品等实质性防护设施;管理屏障包括制度、操作流程、监控体系、人员培训等[2]。为了避免和解决患者因药物外渗引起的痛苦,我科设计并应用了预防药物外渗的屏障技术,将静脉外渗发生率降到最低,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输液室的输液患者3 15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2月输液室的输液患者3 200例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应用预防静脉药物外渗的屏障技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药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预防静脉药物外渗的屏障技术
2.1 药物外渗高危性评估 (1)高危患者的评估:正确评估患者生理、病理状态,血管结构与功能状态,是降低静脉输液进入组织的首要因素,患者年龄、生理功能、所患疾病的程度,及有无其他并发症是识别高危患者的主要内容,老年皮肤松弛,血管活动度大,弹性差,脆性大,此类患者静脉输液对发生外渗的可能性较大,多属高危患者,需要警惕。(2)高危药物的评估:静脉输液所含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不同,其对血管的损伤作用亦不同,如酸碱性偏大,刺激性较大,需高浓度;渗透压较高,需快速输液的药物;对血管损伤作用极大,如50%GS、20%甘露醇等,此类药物应视为静脉外渗的高危药物,输此类药物时可采取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湿度,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减少渗出。
2.2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护患沟通 对患者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在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的原因,针对可能情况教会患者输液侧肢体的保护,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士报告,使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护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特别是高危患者和应用高危药物的患者,更应强化健康教育[3,4]。
2.3 提高专业技能,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穿刺时选择粗直、弹性好,避开关节处的血管进行穿刺,争取做到一针见血,无痛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更换输液血管和穿刺部位时,避免同一血管或部位重复接受输液,以保证其进行自行修复的时间,避免外渗。
2.4 强化工作责任 在输液室加强巡视,认真对待每位患者,重点巡视高危患者及输入高危药物的患者,严密观察局部有无肿胀、渗出,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鉴别疼痛原因。若怀疑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部位,绝不能认为有回血,就不会有问题。
2.5 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在拔除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用止血棉沿血管走向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一般按压5~10min,直到不出血。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力度适中,部位正确,避免药液沿针眼向外渗出,提高血管利用率。
2.6 药物渗出后引起皮肤反应的处理 (1)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局部热敷,以促进局部肿胀扩散、吸收,如外渗超过24h,不可热敷,此时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2)50%硫酸镁温敷,利用硫酸镁锐向高渗作用,经皮肤直接吸收至皮下,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炎症[5]。(3)封闭疗法:拔除针头之前回抽,尽量将外渗的药物回抽一部分,然后采用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7ml进行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阻断局部恶性传导,减少局部组织血管收缩,改善局部缺氧,且其通透力强,黏膜吸收快,是作用较强的表面麻醉剂,用药安全,副作用小[6]。而地塞米松能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从而减轻炎症表现。因此,利多卡因与地塞米松联用可使药液迅速吸收,增加疗效,并在短时间内减轻疼痛。(4)做好心理护理、安抚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前提下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用真诚、热情的服务争取患者有效的理解与配合,并讲述这类成功救治的病例,从而减轻患者的压力。(5)采用湿润烧伤膏外涂,湿润烧伤膏的局部药物被吸收后在皮下组织细胞表面起作用,从而减少细胞内化学介质,如K+等致病物质的释放,由此减轻了对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的刺激作用而达到止痛作用。(6)必要时外科处理,一旦保守治疗失败,溃疡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保证肢体功能和外观。
3 结果
实施屏障技术后两组输液患者静脉外渗情况的比较,对照组3 150例患者中出现静脉外渗32例(1.02%),实验组3 200例患者中出现静脉外渗15例(0.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1)屏障技术在输液室开启后,护士预防静脉外渗的意识增强,处理静脉外渗的能力得到提高,规范了操作流程,降低因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危害,使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多层屏障技术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静脉外渗的病例明显下降,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随着社会进步,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加,医患关系变得紧张,实施屏障技术预防静脉输液中的药物外渗,对减少护患之间的纠纷,降低输液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1] 潘新辉.达氢锌糊外敷治疗输液外渗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8):65-66.
[2] 施雁,段霞,毛雅芬,等.患者安全护理管理屏障及实体防护屏障的设计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07-1109.
[3] 郭凤英,陈洁.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和防治〔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2):50.
[4] 戴建华,赵继军,王冰心,等.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
[5] 李珊.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防护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11B):1979.
[6] 袁少英.利多卡因局麻药应用于女病人术前导尿镇痛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2009,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