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2012-12-09王志琼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功能科672100
王志琼 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功能科 672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血栓栓子脱落可并发肺栓塞而致命,后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征(即PTS),则会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皮肤改变(色素沉着、湿疹、硬化)等,严重者将发生静脉性溃疡,甚至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1例患者都出现了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等而来我院就诊,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23~83岁,14例有手术史,11例有外伤史,6例有长期卧床史,4例有下肢静脉曲张史,6例无明显的原因。
1.2 仪器和方法 使用仪器为ViVi7和SIEMENS S 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7.0~12MHz,血流方向与声束夹角<60°。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放松,稍外旋外展,依次检查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移动探头连续追踪逐段、采取纵切横切,在二维超声下观察静脉管腔、管径、管壁,血栓的位置、大小、范围,叠加彩色血流显像(CDFI)观察管腔内有无血流显示,应用多普勒频谱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测量血流速度及反流时间,双侧对比观察。应用常规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和标准:(1)血栓回声法:于静脉管腔内可探及血栓回声。(2)探头加压法:在怀疑有血栓的管腔部位加压探头,若管腔可被压瘪,血流信号暂时终止,放松后血流信号又可恢复,则为正常的静脉腔。若不能被压瘪或仅有部分被压瘪,则提示有静脉血栓形成。(3)Valsalva试验:深吸气后屏气,下肢静脉正常时,管径可增加50%~200%,平静呼吸后即可恢复到先前的状态,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Valsalva试验时静脉管径仅增加10%~50%,或无明显的变化。当有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时,做此试验可见明显的反流,且时间延长。(4)肢体远端挤压试验:挤压肢体远端时管腔内彩色血流信号增加,此为正常的静脉腔,无明显增加则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 结果
本组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左下肢血栓25例,右下肢血栓10例,双下肢血栓6例,其中30例为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为深浅静脉均有,并且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多于右侧。急性血栓18例,亚急性血栓15例,慢性血栓8例,完全阻塞4例,部分阻塞37例。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病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内膜损伤、血液的高凝状态[1]。其发生的机制主要是:下肢静脉回流依赖正常的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泵作用和胸腔内的负压吸引作用[2],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本组患者多有手术史和外伤史,长期卧床的患者肌肉泵作用丧失使局部血液淤滞,损伤血管内皮,堆积的血液因子激活的凝血因子即血栓本身的清除,后者则增加血液的黏滞度[3,4]。血管内膜损伤后,血小板黏附其上,发生凝集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的凝集,促进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状态、血液组成成分改变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可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增强血液的凝固性,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左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静脉的压迫,同时又受到腰骶部生理弯曲的前推,而左髂内动脉跨越在左髂总静脉或左髂外静脉前方。
按血栓形成的时间可将其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血栓[5]。(1)急性期血栓:发病在2周内形成的血栓,静脉管腔内见实质性的低回声充填,管腔明显增宽,管腔完全阻塞或不完全阻塞,管腔尚规整,有新鲜的血栓形成时可为无回声,探头加压,管腔不能被压瘪。CDFI示可见充盈缺损,完全阻塞时不能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血栓与管壁有细小狭窄的缝隙时,可见彩色血流沿着缝隙连续或断断续续通过,形成“轨道征”。PW可测得低速连续血流频谱,随呼吸变化不明显或无变化。(2)亚急性期血栓:发病2周~6个月内的血栓,静脉管腔内可见实质稍强回声,管腔内径较急性期缩小,甚至接近正常,探头加压管腔不能被压瘪,此期静脉管腔可有不同程度的再通。CDFI示可见连续或不连续的彩色血流信号,PW或可测得低速频谱。(3)慢性血栓期:管腔内的实质回声已明显增强,中央部分可见较高回声区,管壁增厚,毛糙,模糊而不规整,管径正常或变细,管腔压之不瘪。CDFI示仍有充盈缺损,有时可见“轨道征”,若完全阻塞则无彩色血流信号。
一直以来,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都是以“X线静脉造影”为最准确的方法,但因其有创伤性而不被大多数患者接受。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下肢深静脉的探测方面已有很好的分辨率,图像十分清晰,能充分显示静脉血管的形态,管壁结构,管腔内的情况,并能对血栓的回声特点进行分析。还可提供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信息,观察抗凝溶栓治疗后,阻塞管腔的血栓是否减少、消失以及管腔再通的程度,从而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为客观评价药物疗效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有很高的价值,是首选的方法。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6-1617.
[2]尚德俊,陈柏楠.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3]徐利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22-23.
[4]孙葵葵,王辰,古丽夏提.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727-730.
[5]李建初,衰光华,柳丈仪,等.血管和浅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