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研发与推广
——以佤族民间健身舞蹈为例
2012-12-07包蕊
包 蕊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民族传统体育学
我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研发与推广
——以佤族民间健身舞蹈为例
包 蕊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在分析民族民间健身舞蹈中发展较为成熟的汉族健身秧歌、蒙古族安代舞、土家族巴山舞和摆手舞的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上述舞种在文化推广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并结合瑜伽、肚皮舞等流行健身方式的推广模式,提出了中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研发要素和推广策略。再以佤族民间舞的改造为案例,具体探讨了如何根据不同年龄、身体素质、练习目的以及兴趣爱好创编适应不同条件的民族民间健身舞,以期为推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丰富群众健身形式,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研发;推广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和记录着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重要的文化要素。在全球文化日益西方化的今天,如何使这些历史悠久的极具东方色彩的民间舞种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是一个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健身手段开始在大众中传播开来,比如汉族健身秧歌、蒙古族的安代舞等,这些舞蹈现在被称之为民族民间健身舞。民族民间健身舞是一种将民族民间舞与健美操有机融合的新兴文化产物。它的动作元素源于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生命力源自当下人们的健身、健美和娱乐等需求。其实,民族民间健身舞是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改造和创新,通过这种改造,既可以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又能够使民族民间舞变得更加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从而使民族民间舞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可见,将民族民间舞改造为民族民间健身舞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
然而,现实又是残酷的,成功地普及于群众的民族民间舞种少之又少。大部分民族民间舞处于文化传承举步维艰的生态窘境。那么为什么汉族健身秧歌、蒙古族安代舞、土家族巴山舞和摆手舞能够以健身舞的形式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发展呢?它们文化改造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呢?其他民族民间舞在研发推广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在现实中如何将民族民间舞改造为民族民间健身舞呢?笔者带着这样的一系列疑问,来探讨民族民间健身舞的研发和推广的问题,以期为中国民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我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开展得比较成熟有汉族的健身秧歌、蒙古族的健身安代舞、土家族健身摆手舞和巴山舞。
1.1.1 健身秧歌 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的自娱舞蹈形式。从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指导中心组织了北京等五省市的秧歌研究学者整理挖掘出第一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至今[1],总局社体中心现已推出五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第一套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的运动负荷和生理特点而设计编排的,推出后迅速成为中老年人热衷的体育健身项目。第二套健身秧歌是在第一套健身秧歌的基础上,继续贯穿其健身性、科学性、安全性、大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的特点。第二套动作对比第一套运动强度有所增强,是针对中青年而设计的成套动作。第三套健身秧歌以云南花灯为主题,在风格上突出欢快轻盈之感,适合中青年人群。第四套健身秧歌采用山东胶州秧歌为基本素材,动作具有“强发力、慢延伸、三道弯”的特点,科学地将身体各部位的扭动与呼吸相结合。第五套健身秧歌选用柔美、抒情的海派秧歌,动作风格具有江南水乡的轻灵之感。此套动作在编排设计上体现了更多时尚感,大方简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可以说健身秧歌现已成功地在全国推广,人们积极地参与练习,为其他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研发推广开辟了道路。
1.1.2 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是蒙古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传统的安代舞以唱为主,有一套固定的表现程式。安代舞作为草原文化的缩影,是表现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2]。
传统的安代舞在传承过程中也曾反映出与时代脱节、形式单一、缺乏新意等问题,健身安代舞的出现正是这种局面下对传统舞蹈的创新改造。研发者将传统安代舞动作予以丰富,从十几个动作已发展到几十个动作,更强调了其健身价值、娱乐价值与审美价值。健身安代舞手部动作十分丰富,舞蹈中每人手持色彩艳丽的绸巾,上肢动作主要为甩、摆、绕(绕环)。脚下主要以踏、跺、点、转、踢、蹉、跃等动作为特点。练习安代舞能够有效发展练习者上肢及背部肌肉,增强心肺功能。安代舞具有极强的群众参与性,气氛热烈、富有感染力,表演时对人数没有限制,动作简易,参与者可以在舞蹈中抒发、交流情感,边歌边舞,健康身心。
1.1.3 土家族摆手舞、巴山舞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我国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民族文化,土家人的摆手舞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的祭祀祈祷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现已发展成为集祭祀、祈祷、娱乐、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摆手舞主要特点是肢体呈同边动作,右脚右手、左脚左手,摆手幅度不大。动作节奏清晰明了,其步伐简单易学,多为自然的行进和后退动作。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性,表演时配以锣鼓呼应节奏,形成气氛热烈,场面宏大的热闹场景[3]。
同摆手舞相媲美的还有土家族的巴山舞。巴山舞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家族广场健身运动形式,现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向全国推广的体育健身舞蹈。巴山舞的雏形是土家族民间祭祀舞蹈“跳丧”,主要以“颤动”和“摆动”为动作特征。全国推广的第一套巴山舞套路,主体动作为风摆柳、半边月、喜鹊登枝、百凤朝阳等四节动作组成。动作设计生动地模仿了动植物的形象,四节动作各具特色[4]。
1.2 四个舞种改造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健身秧歌、蒙古族安代舞以及土家族巴山舞和摆手舞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上述健身舞蹈改造成功的主要成因为:一是强调健身功能,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的优势特点,动作难度、运动量适中,动作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例如健身秧歌第一套是针对中老年人群的生理机能和运动特点,采用陕北秧歌为主要素材,提炼出“踏”和“扭”两大元素。成套动作中每节都有明确的健身作用。二是动作易学易掌握,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例如健身秧歌就摆脱了中老年人群专利的局限,设计出针对中年、青年、女性等不同的套路。蒙古族的安代舞除了成为中老年人广场健身的选择之外,在内蒙古、吉林的很多学校,健身安代舞已经成为学生的课间操,受到师生一致的喜爱和认可。三是对民族风格的完好保存,动作提炼具有典型性。民族健身舞蹈,它的精髓在于它的民族风格,民族健身舞蹈虽然融入了操化的动作编排,但其主体动作的纯正性还是得到了延续。例如摆手舞中的“顺边”、“颤膝”、“下沉”动律特点,以体现生活在山区民族的文化风貌[5]。
1.3 我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比较上述发展较为成熟的民族民间健身舞蹈,我国其他民族舞蹈资源还有待开发。笔者在网络视频中查阅了大量民族健身舞资源,总体反映出编排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就本体而言,练习民族民间健身舞蹈并没有年龄上的限制,但由于缺少专业的师资团队来进行整理挖掘,且改造范围狭窄,所以形成了年轻人参与少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信仰不同,也造就了其舞蹈语汇的差异。如蒙古族舞蹈端庄稳健;朝鲜族舞蹈侧重呼吸的配合运用,以内带动外,略似太极;而生活在亚热带雨林中的傣族,其舞蹈特别适合年轻女性练习,因为同肚皮舞一样,傣族舞蹈的服装也将腰腹露在外面,长裙短衣,突显出女性优美婀娜的身姿,通过练习可以增强女性的气质仪态,培养女性练习者的自信心。而且从整体来看,大众群体也缺乏对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正确认识,民族民间健身舞蹈尚未系统完善化,其发展空间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2 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研发要素
2.1 健身性
民族健身舞的研发目的就是使之成为一种有氧运动,使人们通过练习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健身性民族舞区别于表演性民族舞的地方在于它的动作简单易学,低强度持续时间长,建立在科学安全的运动负荷基础上,避免有伤害性的难度动作。民族健身舞研发的关键点在于它是否能够适宜不同年龄的人群,兼顾到各个年龄的需求。另外,民族健身舞还要保证训练的针对性,每节套路动作有明确的健身指向,如针对下肢、协调性、腰腹部等。在保证整套动作全面锻炼身体机能发展的同时,使练习者有空间选择适宜自身的健身段落,强化练习以达到自身健身目的。
2.2 普及性
民族民间舞作为群众文化的根基,本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自娱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族民间舞一直是普通民众节庆祭祀、婚丧嫁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健身舞的挖掘、提炼、整理工作,需要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来承担,以此制定规范、系统化的套路组合光盘和相关教材。要本着适宜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性广的原则,在教材和光盘中清晰讲解每节动作健身的作用,便于社区开展和群众自学。
2.3 风格性
民族健身舞的精髓之处在于它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各民族的风俗人情会体现于舞蹈动作之中。因此,研发时所提炼动作要具有典型性,可以简化动作,但不能破坏动作的风格韵味。例如,健身秧歌中的东北秧歌部分,就要继承其“艮、俏、稳、浪、颤”的主体风格。而山东胶州秧歌部分,就要体现出“抻、韧、拧、扭、碾”的味道来。舞蹈动作的风格就是一个民族文化延伸,要想真正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就一定要保存好该民族的舞蹈风格,民族健身舞蹈的研发也是如此。
3 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推广
推广,即推衍扩大施行或作用范围。笔者认为,对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推广具体可以从健身俱乐部、学校课程设置、社会培训班(社区指导员)、竞赛推广以及与媒介宣传这几大方面入手。
3.1 健身俱乐部
在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中,健身俱乐部已经被大众接受认可,它不再单单是一种时尚的标签和少数高收入阶层的专利,而是成为普通人群生活中追求健康的途径方式。民族民间健身舞蹈很适于在健身俱乐部中推广开设,因为它既具有有氧操的活力动感,也具有瑜伽和形体课的优美与内涵,并具有姿态美、音乐美、服饰美的特点,便于会员的接受与认可。通过改造,民族民间健身舞能够将时尚与传统完美结合,带起一阵“民族风”。
3.2 学校课程设置
高校是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传扬的重要一环,是将民族健身舞蹈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必要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专业体院校应该承担起培养民族健身舞蹈专业人才的任务。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先以社会体育和体育艺术两大专业为试点,设立相关课程,加强师资培养,编写专业教材。在中小学阶段,民族健身舞应主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等美育和德育双重任务。各地中小学可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编排设计校园民族健身集体舞,以推广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课间操的新内容。与时俱进,改变课间操停留于形式化的尴尬局面。
3.3 社会培训班(社区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促进大众健身意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角色。开展社会指导员培训课堂,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瑜伽和肚皮舞的推广模式。瑜伽和肚皮舞两者都是传统文化进以改造推广的产物,它们的社会流行现象,非常值得我国民族民间健身舞蹈推广者思考学习。瑜伽和肚皮舞的教练中通过社会培训班的学习进入行业领域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有体育、舞蹈或一定文艺基础的人群,通过社会指导员培训班的学习可以使这类人群成为社区指导员、兼职或专职民族民间健身舞教练,在满足就业情况的同时,为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发展推广带来积极的作用。
3.4 竞赛推广
因为民族民间健身舞蹈并不需要参与者具备很强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能,所以其面向人群是十分广泛的。参赛者年龄可以划分为少儿组、青年组以及中老年组。竞赛组别可以分为专业组别和业余组别。竞赛的评判标准可以从编排(健身功能、队形排列、动作设计、情感层次)、完成程度、难度技术、表演表现力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设立。例如健身秧歌现已根据国家社体中心健身秧歌竞赛规则,以省市区为单位开展了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大类的比赛。各市地参与热情高涨,现已创编了大量富有地域风貌的健身秧歌。
3.5 媒介宣传
大众媒介对于竞赛进行宣传,可运用招贴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发行教学、竞赛集锦光盘等方式。媒体宣传积极地扩大了该项运动的影响范围,使社会大众进一步对民族民间健身舞蹈有了更为直观生动的了解,为民族民间健身舞蹈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4 个案研究——佤族健身舞蹈的研发和推广
佤族民间舞是一种原生态味道十足的民间舞蹈,本文在对佤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核进行适当提炼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创编佤族民族民间健身舞的基本思路,旨在抛砖引玉,为其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种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提供一些有益启发和参考。
4.1 佤族民间舞概况
佤族是我国云南省最古老民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以及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舞蹈是佤族人民原始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热情奔放、古朴神秘、粗犷豪迈、刚劲大方的风格特征。佤族舞蹈中包括木鼓舞、剽牛舞、甩发舞、臼棒舞、刀舞等诸多种类,佤族舞蹈中保留了大量的族群原始劳作过程和族群语言等,体现了原始族群的信仰和信念,堪称佤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6]。佤族舞蹈传递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追求,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4.2 佤族民间舞蹈健身价值的独特性
佤族舞蹈动作健美有力、节奏感强、重拍突出、气氛热烈,易于大众学习掌握,可以使练习者在感受美的同时起到强身健体的积极作用,具有很高健身实用价值。佤族舞蹈的动律特点主要为:①膝关节有韧性上下弹动;②强调重拍在下;③小腹发力带动腰、胸、颈等部位进行波浪式起伏闪弹动律。以佤族舞蹈波浪式基本动律为例,这个动作是以小腹发力,带动腰、胸、肩、颈自下而上的呈波浪状态运动。通常频率为一次慢两次快。慢节奏强调韧性,而快节奏强调的是力度。每次动作发力对腹部肌群起到伸展与收缩的作用,当小腹发力向上身波浪式传递运动时,双腿同时由半蹲向上推起,双膝在韧性地弹动过程中,对发展腿部力量与重心稳定性有着极大的作用。
4.3 佤族民间健身舞蹈研发的核心要素
佤族民间健身舞的编创是在佤族民族民间舞(或原生态佤族舞蹈)中提炼出最核心的部分而形成的。其中主要包括民族风格、动律特征、基本体态、手形手位、脚位以及代表性动作,如女性的甩发、握拳摆手、波浪式铲手、顿步、跺脚、进退跳跺脚等。在提炼动作时要着眼于易于大众学习掌握,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动作顺畅便于熟记,同时要遵循达到一定运动负荷且安全性高的原则。要尽量减少地面动作和腾空跳跃动作,切记要与表演性民间舞所区别。表演性佤族民间舞包括诸多技术技巧,如定点旋转、跪转、托举造型,强调的是艺术价值的表现、舞者对所塑造形象的细腻刻画,动作具有爆发力,这是两者之间根本的差别。
4.4 佤族健身舞蹈研发的方法细则
4.4.1 针对不同人群的自身特点 在研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年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等特点来分别设置套路组合,并掌握好相应的运动强度。
针对老年人群,动作设置应多采用重复、平衡对称的编排形式。应选择节奏中速或抒情柔和的慢板乐曲,设计强调气息的和伸展的套路组合。要尽量避免弯腰低头(下前腰)或头部过度变换方位的,以避免此类动作所引起头昏眩晕、血压升高等情况。甩发舞是佤族女性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甩发舞能体现出女性热烈洒脱的个性,是将风格和技巧合一的舞蹈种类。通过此组合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练习者的腰腹部力量,非常适合青年女性练习。对于小朋友而言,在编排套路组合时应多采用模拟、对比以及重复的编排方式。模拟,是用肢体动作对其他事物进行模仿表现。例如,佤族传统舞蹈当中的“羽舞”,就是以羽毛做装饰,模拟各种鸟类的动作边歌边舞[7]。对比,主要是指动作速度、力度的对比以及美感的对比。感受力动作力度轻与重、强与弱的转换,使孩子们既可用延展韧性的八拍节奏来完成,也可处理为用两拍子快节奏来完成。
4.4.2 针对身体不同部位 在套路组合编排时还应本着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原则。如:“甩手组合”,组合由多种甩手类动作配合脚下基本走步组合而成。组合动作包括横甩手、前后交叉甩手、上下双甩手、旁双甩手以及双环手。甩手组合可以有效发展练习者上肢及背部肌肉,起到松弛且缓解颈肩部的疲劳的作用。再如:“跺跳步组合”是由踢吸步、画圈小跳步等几种主要跳步组合而成。上身动作较少变化,手以叉腰和摆手动作为主。这个组合主要是增强练习者的心肺功能、发展下肢的灵活性以及膝关节的弹性。再如:“甩发组合”是由前后甩发、横甩发、旋转甩以及跪甩配合一些脚下步伐组合等组合而成。
4.4.3 对于音乐的选择 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把握风格浓厚、旋律流畅、节奏鲜明、耳熟能详的准则,可选择如《阿佤人民唱新歌》、《佳林赛》等这类歌曲。练习时,教练要注重引导练习者内心情感的表达与释放,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教练可带动练习者边歌边舞,将歌与舞相融。这样更有助于记忆动作,且加深了动作的气息运用。另外可在组合当中适当加入吼声,在组合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加入佤语:如“江三木罗”、“佳林佳林赛”(意思为大家一起来跳舞)等,以此起到提升练习者情绪,增强课堂气氛的积极作用。
4.4.4 对于队形的设计 在队形处理上,编排时要根据组合所要表现的情绪与内容来变化队形。除了常规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外,编排者还可以运用其他队形来丰富表现。如满天星(散点)队形可以用来表现自然、松散、生活化的感觉;半圆队形和曲线可以用来表现流畅、柔美,给人一种舒缓悠然的感觉;三角形可以表现出力量集中;Z字斜线可以表现曲折、辗转,给人一种层次的美感。另外还可多采用围圈、联袂、对称、散点、雁式、摆尾等少数民族舞蹈中常用的队形变化方式,让练习者在舞蹈中体会到互动与交流。
4.4.5 对于服装的选配 在服装上,佤族服饰主要以黑色和红色为主。其中,黑色代表着神秘,而红色代表着火热。男子上身穿无领圆口上衣,黑色的裤子短而肥大。女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筒裙和短裙,习惯在腰、臂及腿部系戴许多藤圈,喜戴大耳环、项圈以及各种料珠,身上的饰品有象牙和料珠串缀成的腰带,以披肩黑长发为美,头上扎发带。
另外,在组合编排中,要加强练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可多加入如对视、搭手、倚肩等肢体沟通类动作。使练习者在运动健身的同时,放松内心、释放压力,感受彼此的真情实感,打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体现出民族民间健身舞所具有的健心功能与社交功能。
5 结束语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应极力重视多元文化的共存共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来了解、倡导、弘扬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更多地欣赏、提升它们的独特魅力,以将其突破国界、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健身类舞蹈工作者,应从基本处着手,全力推广民族舞蹈文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1]邵 月.论健身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健身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50-52.
[2]照日格图.蒙古族安代舞的文化属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1):119-120.
[3]李 芳.土家民间舞在健身舞蹈中的运用与开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5):87-88.
[4]牛丽丽.湖北省长阳巴山舞的健身价值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108.
[5]谭建斌.论土家族摆手舞形态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4):68-69.
[6]段世琳.论佤族传统舞蹈的价值和开发——解读“头发会跳舞的民族”[J].沧临教育学院学报,2006(11):9-10.
[7]张保华,王晓惠.论佤族舞蹈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1):48.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olk Dances in Fitness Dancing:A Case Study of Wa Folk Dances in Fitness Dancing
BAO Rui
(Sports Arts School,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me developed national folk dances in fitness dancing,such as Han Yangge,Mongolian Andai Dance,and Tujia Bashan Dance and Baishou Dance,the experience and deficiency in their development are pointed out.With the promotion model of popular fitness means like Yoga and Belly Dance as successful examples,this paper gives the essential factors in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national folk dances in fitness dancing,and some promotion strategies are also mentioned.At last,a case study of Wa folk dances in fitness dancing is done to find the ways of compiling fitness dancing based on age,physical condition,interest and purpose of exercise.This research aims at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arts,enriching fitness means,and proposing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olk dances in fitness dancing.
nation and folk;fitness dancing;design and development;promotion
G852.9
A
1004-0560(2012)02-0127-04
2011-09-12;
2011-11-04
包 蕊(1984-),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基本理论与技能。
责任编辑:乔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