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民俗体育项目“凤阳花鼓”的特征与文化价值

2012-12-06韩永红秦纪强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凤阳花鼓安徽

韩永红 秦纪强

(安徽科技学院 体育部,安徽 凤阳 233100)

安徽民俗体育项目“凤阳花鼓”的特征与文化价值

韩永红 秦纪强

(安徽科技学院 体育部,安徽 凤阳 233100)

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视角对安徽民俗体育项目“凤阳花鼓”进行研究,分析、阐释了其演变历程,探析了它的历史传承性、地域性、民间自发性等特征。研究认为,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健身塑体、健心娱乐、艺术审美等方面。另外,对凤阳花鼓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虽得到了文化产业化发展,但也出现了文化变异。

安徽;民俗体育;凤阳花鼓;文化价值

1 凤阳花鼓的演变历程

1.1原生态的凤阳花鼓

中国现代民俗学肇始于20世纪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从这时起,民俗学者开始逐渐对各地生活习惯、生活、组织、社交、迷信、祈神、赛会、求签、问卜、宗礼、冠婚、丧祭等种种民俗事象展开研究[1]。

强烈依附于民俗事象的民俗体育,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同样属于民间范畴,同样是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此时民俗体育的功能仍给力于“日常生活”,保持“原生态”的发展模式。这一时期,风阳花鼓的表演道具开始化繁为简,小锣舍去,鼓条扛起大梁;鼓面直径大约三寸长,看上去小巧玲珑;鼓条长约为一尺五寸,多为竹鞭。花鼓表演者一手拿鼓,一手执鼓条击打鼓面,表演者边打边唱边舞,所以凤阳花鼓又被称为“双条鼓”。此时表演多为姑嫂二人同台,在服装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演姑者头戴大红花,扎红头绳,上身穿花布大禅褂,下身穿深色裤,腰系深红或深蓝色围裙,脚穿黑色圆口带拌布鞋和粉红色长统棉纱袜。演嫂者头扎白色或印花手巾,上身穿蓝士林平布大襟褂,下身穿深色便裤,腰系黑色围裙,脚穿黑色圆口带拌布鞋和豆沙绛色棉纱大袜[2]。根据资料和走访花鼓女可知,这一时期的凤阳花鼓通常被人们冠以“原生态”的标签。

1.2改革开放后的凤阳花鼓

1978年改革开放,新现代化方法论华丽登场。“文化自觉”、“文化身份认同”的思想逐渐被社会认可。被认为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民俗体育在老一辈人的记忆“指导”下重新回到了现实社会。与此同时,国家体育事业突飞猛进,体育健儿不断在国际舞台上书写辉煌时刻,学者们也不断呼吁中国本土体育的复兴。民俗体育在体育事业大发展的情况下复兴,重新“还魂”于世,再度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改革开放后,凤阳花鼓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打法更多变,舞步更娉婷,花势更加俊俏。其团体舞蹈表演新形式也春意正浓。凤阳花鼓的发展,以继承弘扬传统花鼓艺术为主,同时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对于现在的年轻花鼓女来说,需要增强其艺术观赏性。《柳岸春晓》等作品借鉴、“移植嫁接”了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凤阳花鼓曾出现在英籍亚裔青年女小提琴家——陈美的演奏曲目《凤阳花鼓》中,后来,这首乐曲被我国的舞蹈编导们编排为现代舞《千红》[3]。改革开放后,凤阳花鼓不断得到创新发展,体现它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1.3安徽高校的凤阳花鼓

普及于安徽校园的凤阳花鼓,多以十几人的女团体,在音乐伴奏下配合优美的打鼓舞蹈表演为主,而表演唱曲的部分已很少。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花鼓表演者,凤阳花鼓已成为安徽高校大型演出中特色节目。

为适应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11年5月,滁州学院花鼓艺术团在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科技学院,举行了主题为“鼓乡情韵”的专场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这种形式,让在校大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洗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能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更多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大学生特色的艺术精品,从而更好的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

2012年5月3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回声嘹亮》节目中,我校艺术团花鼓队表演了《火火的花鼓敲起来》和《新凤阳歌》两支舞蹈,《火火的花鼓敲起来》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女孩,纤细的手轻捻鼓槌,轻缓快慢的节奏流淌在了流传百年的鼓上,千姿百魅,脚步梦幻,民族的魂魄,祖国的历史,活在了人们的眼前——这就是凤阳花鼓,妖娆婀娜,动人心魄。舞蹈《新凤阳歌》与海政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国家一级演员卞小贞的完美结合下,精彩的演绎了凤阳花鼓的艺术魅力,活泼的花鼓点燃了现场火红的激情,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凤阳花鼓在保持着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在高校也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活跃在高校里的凤阳花鼓其体育锻炼的价值不断增加,文化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

1.4唱曲流失的凤阳花鼓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致使原生态的民俗体育文化遭改变,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模糊不清。百年间凤阳人的谋生技艺——花鼓,新填词新谱曲新编排,那些久远年代里一直传唱的俗曲已被湮没而不为人知。如今,就是土生土长的凤阳人,就是专业的“花鼓女”,就是在文艺部门工作了一辈子的工作人员,也很少能唱出两首原汁原味的花鼓曲了。对于这一现象,也无需太过于惋惜,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产生、兴盛、衰败的一个过程。凤阳花鼓自然也不例外,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多的抢救性挖掘和整理出它的文化价值。

2 凤阳花鼓的项目特征

2.1历史传承性

凤阳花鼓,历经风雨,顽强不屈,至今已经走到第五代。每代传承人在继承和挖掘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不断丰富其内涵。从其最开始的卖唱乞讨,到今天具有“东方芭蕾”之称的艺术,孙凤城是最值得提及的花鼓传人。孙凤城与前几代花鼓女最大的区别是:她对花鼓的舞步、花势、打法等等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改革,吸收融合了卫调花鼓灯、花鼓戏,使得凤阳花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她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让现在的凤阳花鼓表演形式更加活泼开放化,气氛更加的热烈欢快。她先后为安徽科技学院、凤阳县老年大学编排创作了凤阳花鼓。孙凤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的传承人,她尽自己所能,进一步挖掘、整理、创作凤阳花鼓新作品,将毕生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一代花鼓女,让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凤阳花鼓唱的更响亮,舞的更加绚丽。

2.2地域性

凤阳地处安徽东北部,邻近淮河中游南岸、淮阴山脉北侧,邻近蚌埠市、淮南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近年来凤阳县花鼓艺术团在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下乡活动,节假日期间在明皇陵、狼巷迷谷、韭山洞等景区以及周边乡镇巡回演出。凤阳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对凤阳花鼓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正是这块充满文化气息的热土,才使得凤阳花鼓这一绝技得以世代相传,具有了明显的地域性文化。

2.3自发性

如今的花鼓是最能体现凤阳民风民俗的,也是凤阳文化精神的具体载体。在凤阳县城里,很多幼小的女孩专门进行花鼓的学习。在节假日里总能看到一群群活泼欢快的女孩子自发地在跳凤阳花鼓。如有喜事临门或是贵宾来访,一定有热情的凤阳花鼓。花鼓包含了凤阳人的待客之道,待客之情。

2.4协作性

凤阳花鼓最重要的变化是由二三人演唱变为多人集体协作表演。因此,其舞姿、造型衔接要巧妙,变化形式要自然,每个动作要相互配合,将舞蹈的和谐之美融进去,使观赏者体验到美不胜收的艺术魅力。

3 凤阳花鼓的文化价值

3.1健身塑体

强身是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一种独特价值,参加花鼓表演要有很好的体型和协调性才能跳出优美的舞姿。有些年龄较大的花鼓女告诉我们:“虽然我的年龄在不断增长,但由于参加花鼓训练和表演,我的体力、灵活性和精力不减当年,平时也非常注意保持体型”。表演者集灵敏、协调、柔韧于一体,经过训练和多次的表演,使得参加者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健身塑体的效果。

3.2娱乐健心

凤阳花鼓表演不仅能提高表演者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娱乐身心。在花鼓练习中能充分享受到训练过程的快乐,以及与集体合作过程中的和谐的情感体验,在表演时尽情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和形体,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其绚烂多彩的演绎,不论是观看者还是表演者,都升华了心灵,丰富了情感,这就是艺术的熏陶。

3.3艺术审美

艺术乃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技能,创造出的一种具体的客观能感觉到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人们精神的快乐,并且有着悠久的艺术价值[4]。凤阳花鼓表演者从服装、道具、舞姿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观赏性,给人以美的欣赏和享受。现代凤阳花鼓还发展出新的团体表演的舞蹈形式,给人以无与伦比的美的享受和艺术感染力,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价值。

3.4推动开放

凤阳花鼓能流传至今,已经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近年来,凤阳花鼓利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农民歌友会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舞台上展现风采。自从2006年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后,凤阳县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凤阳花鼓旅游节。因此,凤阳花鼓在开放旅游中不断提高了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5促进和谐

人们打花鼓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乞讨求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日益提高,打花鼓的目的也不同了,如今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鼓,其表演中的每一个变化都要求大家的协调配合,加强团结合作精神,在合作中相互理解,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加了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因此在和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花鼓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丰富了新农村的精神内涵、文化内涵和体育内涵。

3.6丰富文化

近年来凤阳花鼓不断活跃于各个层次的校园里,凤阳县十多所学校建立了花鼓培训基地。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凤阳二中、燃灯中学甚至凤阳实验小学、凤阳县幼儿园也纷纷建立了凤阳花鼓培训基地。建议安徽科技学院建立凤阳花鼓艺术特长班,以完善花鼓培训艺术系统。花鼓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灌输和谐理念,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一代代的体育教育来影响学生,能够促进民俗体育在学校的发展。

4 凤阳花鼓的发展思考

4.1文化产业化的凤阳花鼓

近来,不少民俗体育与商业、旅游、媒体“联袂出演”,实现了部分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某些地区,特别是文化强省地区借助商业运作、大众传媒、旅游开发手段使民俗体育走上文化产业化的轨道。使民俗体育顺应市场经济,为地方经济、旅游、文化事业带来正面推动力,同时也使民俗体育的变迁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式文化状态。

随着安徽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政府部门根据当地民风、民俗整合出众多民俗体育项目,诸如抛绣球、西钟馗、杖鼓舞、狮子舞、抬阁、龙凤舞、麒麟舞、目莲戏……,在一些旅游景点向游客展示表演[5]。为扩大凤阳对外影响,凤阳县举办多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凤阳花鼓旅游节以花鼓为媒,进一步弘扬凤阳文化,打造花鼓文化品牌,并推动凤阳花鼓文化产业化经济发展。同时凤阳花鼓不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交流。2011年,凤阳县文化局与花鼓协会与安徽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快了凤阳花鼓在高校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当然,产业化的民俗体育只是体育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具体文化变迁形式,这种变迁形式可能会导致民俗体育发展的负面问题,影响到民俗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4.2文化遗产化的凤阳花鼓

200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颁布,将其以下范畴规定为保护对象:1、口头传统及其表现;2、艺能;3、社会的习惯仪式及祭祀活动;4、传统工艺技术[6]。2005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评审工作[7]。在中国一向不是很受重视的民间文化事象,被联合国组织重新定义后马上就具备了非同凡响的文化影响力。其中,民俗体育也自然进入“非遗”范畴之列。于是,各地政府组织人员发掘、立项、保护、申请工作,一旦成为“国家级”、“省级”或“地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取得了文化上的“合法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实施,对于民俗体育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凤阳花鼓”入选。凤阳花鼓可以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从而使凤阳花鼓从原来民间的传统体育转换为国家正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因此民俗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将不断提高其地位并趋于更加合理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4.3文化“变异”中的凤阳花鼓

民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原有的生态环境。然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交通、通讯条件等不断改善,使得民俗体育固有的基础环境被破坏,威胁了民俗体育的生存和发展,使其不断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8]。凤阳花鼓产生的最初原因是人们乞讨求生,但现在的社会大大改变了原先的生活方式,凤阳花鼓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被破坏。课题组在凤阳县城的大、小溪河和燃灯3个乡镇进行了部分的调研,多数的女青少年都不会跳凤阳花鼓了,只有中年以上的人们才能做出几个简单的花鼓动作来。

凤阳花鼓在穷人无法度日的荒年里为他们挣下饭食,但随着商贸业的发展,民俗体育的功利化倾向成为其发展的致命弱点,从而淡化着村民的思想观念,于是民俗体育的根基不断面临被冲刷的危机。其民俗体育的粗犷、狂野、淳朴不断被淡化。于是,凤阳花鼓也无可挽回的发生了文化的劣行变异。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而使民俗体育原生态的元素却渐渐趋于消亡。它起于贫困饥饿,消于丰衣足食。它所过之处,带来了家喻户晓的凤阳歌,带起了当地的名曲小调。在媒体匮乏的过去时代,唱花鼓的凤阳人无疑充当了全国民间歌曲交流媒介的主要力量。在媒体发达、农民丰衣足食的今天,凤阳花鼓原生态的因素无可挽回地消亡了。

5 结语

安徽拥有极为丰富的民俗体育项目,并有着优良的民俗传习风俗。凤阳花鼓作为安徽民俗体育发展中的典型,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原生态的因素在逐渐减少,但是其体育锻炼的因素在逐渐增加。凤阳花鼓发展到今天我们不知要惋惜其原生态消失还是要庆幸其体育锻炼价值不断增加。我想我们要做到的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使其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更具有普及性和体育锻炼价值,从而使民俗体育更健康、合理发展,对中国传统民俗项目的挖掘、保护做了贡献,而从中得来的健康、文化、艺术也是与时俱进的重要内容体现。

[1] 穆昭阳.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史研究[D].北京: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2] 孙书旺.凤阳花鼓的昔与今[J].剧作家,2008(4):165.

[3] 凤阳县人民政府.小城凤阳 [EB/OL].http://www.fengyang.gov.cn/dt2111111191.asp?DocID=2111144005,2012-04-20.

[4] 王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1):93-95.

[5] 王俊奇.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1):46-48.

[6] 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50-351.

[7] 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0-13.

[8] 张国栋.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6-7.

AnhuiFolkSportswiththeCharacteristicFengyangFlowerDrumCulturalValue

Han Yonghong,Qin Jiqiang

(Dept.of P.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Anhui, China)

From cultural studies,the history of Anhu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sports project -“Fengyang Huagu” are discussed. This analysis explains its performance structure, and analyses its historical, regional, folk spontaneous characteristics. It shows the cultural value of fitness plastic body, healthy heart entertainmen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engyang Huagu has obtained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but there is also cultural variation.

Anhui; folk sports; Fengyang flower drum; cultural value

G852.9

A

1672-1365(2012)04-0132-04

2012-04-04;

2012-05-20

安徽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12SQRW102);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ASS2011119);安徽科技学院(省社科规划办)预研项目(SRC2012286);安徽科技学院引进人才专项(SRC2011284);安徽科技学院重点培育学科(AKXK20103-1)。

韩永红(1980-),女,山东曹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凤阳花鼓安徽
《安徽记事》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粮食仓容布点规划编制探索
见证改革开放成果,探究凤阳农业产业变化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旧凤阳花鼓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