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相对剥夺感解析
2012-12-06陈平
陈 平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体育系,福建 福清 350300)
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相对剥夺感解析
陈 平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体育系,福建 福清 350300)
对高校公体教师产生相对剥夺感的社会成因、外在表现及影响进行剖析,发现职业歧视是相对剥夺感的主要诱因,相对剥夺感直接导致职业倦怠,严重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产生犯罪心理,甚至实施犯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将严重阻碍高校体育目标及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高校公体教师;相对剥夺感;社会成因;调控策略
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教师被列为整个社会阶层的中上层。对全国33所高校共380位公共课体育教师的调查资料表明:35.7%的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认为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 而其他学科的教师仅有9.1%。[1]可见,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以下简称为“高校公体教师”或“公体教师”)在高校教师行列中,处于弱势边缘地位,有这种感受的公体教师不在少数。这种感受如果不加以疏导,会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会给和谐校园建设埋下隐患。
1 “相对剥夺”的内涵解析
“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 最早由美国学者S.A.斯托弗(S.A.Stouffer)提出,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2]相对剥夺感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不满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就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强大力量,甚至可能演变为犯罪的力量源泉。[3]严重的相对剥夺感有可能使群体产生集群行为[4],危及社会运行的安全。
毋容置疑, 处于发展和变革的现实社会,“相对剥夺感”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不同的现实环境下, 表现的内容不同、形式各异。其实,从辩证法的角度,任何剥夺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他们从社会分得的绝对量也许并未减小, 甚至还可能有所增加,处境也有所改善, 只是通过与参照群体的比较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占优势,于是,不公平感随即产生。所以,完全可以简单地认为,“相对剥夺感”其实就是一种横向比较后所产生的主观反应。[5]可见,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对现实存在的主观心理感受,且这种感受具有可变性。引导得当,可化解于无形,盲目放任,或可酿成大祸。
2 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相对剥夺感的社会成因
高校公体教师是否已经“沦入相对剥夺地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印证:一是是否丧失了传统社会条件下的既得利益,譬如,同等条件下的课时酬金、培训机会、政治待遇;二是是否得到了期望得到的改革收益,譬如,国家规定的计划学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很显然,在这两方面,公体教师所得没有达到心理预期。譬如,在高校内部, 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经济待遇比其他学科教师的要低, 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师, 公共课体育教师的课时系数普遍偏低。这是一种变相降低公共课体育教师劳动成果的表现。造成公体教师“沦入相对剥夺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下面主要从历史的、社会的层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1根深蒂固的职业偏见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等封建的历史文化陋习的传播,一直侵蚀着国人的大脑。人们对脑力劳动者充满敬仰之情,对体力劳动者则心怀不屑,这种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将职业分出了高低贵贱。很不幸,同样“传道、授业、解惑”的体育教师被划入了体力劳动者行列,随之而来的当然是享受“低贱职业”的待遇。在很多高校,部分领导和专家学者受此流毒的影响不浅,不惜“引经据典”用一整套歪理贬低体育教师的价值,设置不公正管理条文,剥夺体育教师权益,严重挫伤体育教师积极性,造成体育教师产生强烈的受剥夺感,长期受郁闷、怨恨、愤怒的心理情绪困扰,却又无可奈何。
2.2教育体制的缺陷
当今教育体制下的应试教育催生的“重智育轻体育”十分符合国人长期以来注重文化知识价值第一的传统观念。在这个胜者为王败为寇的竞争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就是考试,抢先机、争第一成了不二法则,人们不惜消耗身体、透支生命,只为求得更好的生存机会及空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下,体育的地位理所当然得不到人们重视,人们忽视体育、忽视体育教师,从幼儿园到高校,概莫能外。这种忽视,无形中剥夺、削弱了体育及体育教师应有的地位和存在价值,毫无疑问,处于这样的境况,相对剥夺感会油然而生。
2.3大众传媒的异化
大众传媒的威力是巨大的,不管是真理,还是谬误,它具有同等的传播能力,具有同等惊人的传播速度,具有同等惊人的穿透力。曾几何时,由于媒介的推波助澜,“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成了体育教师的代名词,从此,像魔鬼缠身,赶之不走,挥之不去。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部分媒体依旧没有放弃对体育教师的调侃、挖苦、讽刺,以赢得眼球。这种无端的职业贬低,客观上很容易引导人们对体育教师作出错误评价,使体育教师倍感社会环境的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剥夺感。
2.4教育理念的偏差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质进行综合培养的重要课程。它不仅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将数学建模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主要论述将数学建模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方法中: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之后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亦从过去的以规模扩张为主题的外延式发展进入到以质量提升为首要目的的内涵式发展时期。[6]在新的时期,必须修正传统高校教育理念存在的两方面偏差,一是重专业轻基础,二是重知识的传承,轻全人的养成。长期以来,这种注重专才培养,重视一技之长、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理念,直接忽视了大学体育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作用,直接忽视了大学体育教师对培养健康“全人”的重要价值。这种偏差和忽视,是体育教师产生相对剥夺感的原因之一。
2.5教与学的相斥
学生需求决定课程存在价值。 一项对50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7%的大学生“喜欢体育”,但同时又有91.5%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面对这种现象,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指出, 教育工作者要作出认真反思和深入研究,如果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就很难实现体育课的教育价值。[7]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反思后不难发现,根本原因是学生所需与教师所教缺乏共同诉求点。学生需要具有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需要健康,而教师却在传授掌握运动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很显然,学生容易产生不配合情绪及现象,从而导致公体教师产生不被需要的相对剥夺感。
3 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相对剥夺感的外在表现及影响
体育教师自认为,为社会、为学校做出了很大贡献,理当受到社会及学校的尊重。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如前所述,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无视体育教师的劳动,对体育教师职业低认可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使得体育教师产生困惑、不满情绪,工作敷衍、厌教等等。[8]其实,这正是相对剥夺感的外化。
3.1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由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以及低专业效能感三方面构成的生理、心理上的综合性症状。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在工作量的计算、成就认可、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被另眼相看,职业地位被忽视,致使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低专业效能感在部分公体教师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北京为例,重点高校公体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尤其是在低成就感问题上已经比较严重。这是强烈相对剥夺感引发的结果,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也是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严重障碍。
3.2职业逃避
3.3职业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认为,任何个体或群体,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荣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相反,如果经常受到质疑、排挤和不公正对待,就会产生劣势积累,就会失去更多。高校公体教师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感同身受,如相对剥夺感不加以控制,就会连锁式传染,劣势就会恶性循环,不断膨胀,导致马太效应产生,令许许多多优秀人才对体育教师职业产生恐惧心理,不屑涉足,继而致使体育教育职业发生人才危机。
4 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相对剥夺感的调控策略
高校公体教师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它的表现形式会因时、因人、因地、因事不同而各异,应对方式千变万化,尤其是在变革时期,一旦触及到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时,极易不冷静而产生冲动、焦躁情绪。其实,只要将它控制在萌芽状态,一时的相对剥夺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不闻不问。针对高校公体教师的相对剥夺感,应在早期多方面积极干预,因势利导,使之可控、可变。
4.1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高校的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应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全面地考虑公体教师的专业特性、工作环境,考虑公体教师的合理化建议,给公体教师话语权,多加引导和化解。同时要摈弃传统偏见,在文件制定时,消除专业歧视条款,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差距,或将差距缩小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使分配制度趋向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4.2充分认识“有为才有位”的道理
要充分认识到,市场法则就是优胜劣汰,有为才有位。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不要对不公正待遇一味纠缠,愤世嫉俗。要以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要扎扎实实干出成绩,树立专业品牌,达到让学生离不开,让领导看得见的效果,使大学体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有付出必有回报,有需求才有地位。
4.3面对问题学会自我反省
为什么会产生相对剥夺感?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历史的、社会的原因,难道就没有公体教师自身的原因?当然有,譬如,专业知识的单一性(局限于运动技术)、人文知识的缺乏等,都是造成人们认识偏差的诱因。因此,体育教师应客观认识体育教育行业的现实性与局限性,不能因为个人预期目标与现实状况存有差距就产生消极情绪,这是不可取的。应以积极姿态,加强学习,提升文化素养,改善知识结构,赢得学生及社会尊重。
4.4对待不公善于自我激励
对教师个人而言,一旦发现产生相对剥夺感,应正确认识,积极调控,面对困惑和不满,乐观向上,在变中求胜。对待不公平事件,首先,要主动寻求并承认差异,怀宽容之心尽量理解,须知,你改变不了世界,但可改变自己;其次,努力相信任何事情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所处的立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导致结论各异;第三,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也不存在绝对的不公平。
[1] 昌羽绂,耿菲.对普通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因素的心理学分析[J].理论观察,2007(5):159-160.
[2] 百度百科.相对剥夺感[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534169.htm,2011-10-20.
[3] 王春林.农民工相对剥夺感产生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180 - 6181,6184.
[4] 张书维.群体相对剥夺的前因及其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基于灾区民众调查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9(4):69-73.
[5] 周明宝.浅析“相对剥夺感”[J].社会,2002(5):37.
[6] 苏君阳.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阻滞因素与误区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7):10-12.
[7] 唐黎明.试论高校体育教育价值与体育教师定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3) :113-115.
[8] 文才新,方新普.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声望的社会学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2):178-180.
TheAnalysisonRelativeDeprivationofPETeachersinuniversities
Chen P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ranch of Fuq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350300, Fujian, China )
By analysing the social reasons, 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on P.E. teachers at university, the paper finds that profession discrimin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which induces job burnout and even commitment of a crime. Relative deprivation on P.E. teachers should be highly recognized, otherwise it may block the implement of the target of P.E. at university, and the campus and social harmonious environment.
P.E. teachers; relative deprivation; social reasons; control
G807.4
A
1672-1365(2012)04-0029-03
2012-03-16;
2012-04-26
陈平(1965-),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高校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