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教学与学生学情有效匹配的思考
2012-12-06郁坤玲
□ 郁坤玲
运动技能教学设计,一方面必须依托学生的 “学”有序展开,另一方面,设计的目标、内容与过程又要引领着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 “学”。从这个角度讲,二者之间,如何根据学生学情,最有效的匹配性,将是教学设计过程中所要面对的课题。本文以教学实案为例,试对技能教学设计过程中某些与学生学情不相匹配的现象进行分析,以期为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达成有效提供支撑。
一、雾里看花的技能目标与学生的运动经验不匹配
课时运动技能目标设置,既要防止目标的缺失与模糊,强调目标可操作,不让目标成点缀;又要防止目标与学生运动经验的游离,强调二者之间的匹配性,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在愉悦中达成目标。
实案运动技能目标预设。 “使75%的学生掌握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技术”。按照课程标准,初二学生排球垫球运动技能的关键词是:基本了解(具体的垫球技术知识)与基本掌握(具体的垫球技术能力)。单元技能目标要点是:①快速移动,正面对准来球;②击球时两手臂伸直、夹紧、提肩,用腕关节以上小臂击球;③上肢和下肢协调用力,击球时腿蹬地,身体重心前移。三个目标要点的实施,应该根据学生学情,科学地分配到单元学习中的每一课时。从排球运动的动作结构与技能发展的顺序来看,全面掌握一定规格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应该是单元第四课时的技能学习重点。学生通过二课时的学习,技术层面上,假如没有一定的排球基础,几乎不可能有75%的学生真正掌握排球垫球运动技能。也就是说,实案中相关的运动技能目标表述,在不经意间目标的指向如 “雾里看花”般若隐若现。与学生运动经验不匹配的技能目标,很难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排球垫球学习的兴趣,在快乐中增添排球垫球学习的实效性,在思考中奠定排球垫球应用的技能基石。所以,本课时的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应该细化,如:了解并体验垫球击球时两手臂伸、夹、提的动作要求。
二、蜻蜓点水的技能内容与学生的运动需求不匹配
运动技能作为课程目标达成的载体,强调技能内容与学生运动需求的匹配,首先要强调内容是体育的(有具体的技术重、难点),其次要强调内容是好用的(有明晰的技术结构层次),更要强调内容是学生所需的(有针对的运动发展要求)。
实案运动技能内容的选择。 “雾里看花”的技能目标决定了运动技能内容的 “蜻蜓点水”。本课时的技能教学内容,只是模糊的排球垫球,至于本课时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手部垫球;腿部移动;动作协调),能让学生获得什么具体的垫球技术要点(动作力量;动作方向;动作线路),并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体育需求,于是出现了某些不匹配的现象。课时运动技术教学,我们不可能追求技术学习的精细与规格(精细的垫球技术动作、精确的排球运动感觉),课时垫球技术的重点、难点处理不能复杂化。但是,课时排球垫球技术,是体育的,而体育又是科学的,课时教学内容就必须有不可缺的运动元素。学生在课时内,通过努力可以习得的相关技能内容,我们不应该回避,也就是说,本课时教学设计,教师要在关注学生运动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排球垫球技术的形成规律,结合学生单元学习的轨迹,遵循相关的运动知识、运动技术、运动情感等逻辑发展关系,为学生确立针对性的相关垫球课时技能的重、难点。操作上,本课时教学内容选择,应该是诸如:排球垫球移动步法;击球时两手臂伸、夹、提的动作体验;上、下肢协调发力垫球时身体重心的变化等具体的技能内容。
三、华而不实的技能过程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匹配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设置,强调与学生运动能力的匹配,一指过程语言表述的选择,二指过程形式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基点,针对递进的技能层次要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组合并解决好课时运动技能怎么学的问题。
实案运动技能过程的设置。表象上,尽管手段在尽力多样化,但不匹配的过程,造成学生在技能上几乎没有进步,这是因为:①过程的设置,没有用充足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课堂垫球学习的重点。实案从目标到内容,设计者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回避技能教学的重、难点,过程中,学生怎么垫、达到什么要求,学生整堂课几乎没有获得垫球技能上的进步;②过程的设置,没有根据教材呈现的初衷,学生技术形成的特点来选择活动过程的序列。过程一,散点自垫,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垫球技术能力。过程二、三,原地徒手垫球与2人一组垫固定球,是学生垫球技术初学的过程。过程六、七,对垫与三角对垫,在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要求又相对较高。颠倒的过程层次,只有华而不实的表象,没有综合考虑学生课时学习的运动能力;③过程的设置,在操作上存在问题。实案过程以“自主学习(散点自垫)——合作学习(2人对垫)——拓展学习(三角垫球)”为线,其中三角对垫,如果学生没有经过一定的排球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本课时设置这个过程,无非是追求过程的 “大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学科特质,以及组织教学实际需要,显得“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