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362例儿童血铅含量调查分析
2012-12-05廖新宋亮亮沈林李智勇文江舸张雪娇
廖新, 宋亮亮, 沈林, 李智勇, 文江舸, 张雪娇
铅是多亲和性重金属毒物,是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金属元素,影响儿童的生长、智力水平和免疫功能,甚至引起全身脏器的损坏及痴呆。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环境铅污染造成儿童“铅中毒”事件屡被曝光,“铅中毒”的话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即使在低水平铅暴露下仍然会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1]。为了解本市近年儿童血铅水平,为防治铅中毒提供依据,对4 362名儿童进行血铅检测,现将测定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01/2010-12沈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进行血铅检测的儿童4 362名,其中男2 723名,女1 639名;年龄0~17岁。
1.2 血铅中毒诊断和分级标准 根据儿童血铅中毒诊断和分级标准共分为5级[2,3]:Ⅰ级血铅值<100μg/L;Ⅱ级血铅值100~199μg/L,属于轻度铅中毒;Ⅲ级血铅值200~499μg/L为中度铅中毒;Ⅳ级血铅值500~699μg/L,属于重度铅中毒;Ⅴ级血铅值≥700μg/L属于极重度铅中毒。
1.3 纳入标准 (1)年龄0~17岁;(2)无严重内科系统疾病者;(3)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血铅超标复查儿童。
1.5 仪器与试剂 仪器使用MG2血液铅、镉分析仪(北京普析通仪器公司);应用MG标准稀释液:大于99%的去离子水、0.005%磷酸二氢铵、0.5%曲拉通、0.5%硝酸。MG标准液由0~3号不同浓度点代号的溶液组成,主要成分为铅、镉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08619、GBW08612),新鲜牛血、去离子水、磷酸二氢铵、曲拉通、硝酸。
1.6 样本的采集制备 抽取静脉血40μg(肝素钠浸润),置于冰箱内4℃储存,1周内分析,样本采集和处理符合《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要求,全程采用质量监控。
1.7 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石墨炉法使用微量移液器依次吸取0~3号MG标准液40μL,设定标准点为4点,绘制标准曲线。样本测定:肝素抗凝全血,样品杯中直接稀释10倍后混匀,每次测定以标准血样和标准溶液各做质控点。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行χ2检验,不同年龄段间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调整为α'=0.016 7;计量资料行t检验。
2 结果
2.1 血铅检测结果性别差异比较 见表1。
表1 血铅检测结果性别差异比较[n(%)]
表1结果表明,4 362名儿童中血铅<100μg/L 3 886名,血铅轻度中毒476名,无中度中毒以上的儿童,铅中毒率为10.91%。男童铅中毒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血铅平均含量与女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铅检测结果年龄差异比较 见表2。
表2 各年龄段儿童血铅水平比较[n(%)]
表2结果表明,3个年龄组组间比较铅中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5岁组铅中毒率高于6~1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0,P=0.000<0.016 7);11~17岁组铅中毒率高于6~1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1,P=0.000<0.016 7);0~5岁组与11~17岁组比较铅中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2>0.016 7)。
3 讨论
铅作为一种重金属,在人体内的理想血铅水平应为零,铅在人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是已知毒性最大、累积性极强的重金属之一,长期蓄积于人体,严重危害神经、造血系统及消化系统,对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影响尤其严重。环境中铅普遍存在,主要沉降在距离地面上方≤1m的环境,而随着环境中空气及水持续受到污染,铅还将向下沉降在土壤表层至20cm处,引起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由于食物链的重金属蓄积作用,导致食用者铅中毒。所以儿童铅中毒的危险时时存在。中国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工业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污染也在加重。铅对儿童的影响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2002年全国9省19个城市儿童血铅水平调查表明,国内儿童铅中毒发生率30%~40%,部分城市工业污染区将近100%[4]。从本市4 362例0~17岁儿童血铅检测结果来看,平均血铅含量为69.0μg/L,中毒率为10.91%,铅中毒发生率不低。男童中毒率高于女童,而且血铅含量也高于女童,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在生理上血液中的铅往往附着于红细胞上,铅进入体内后大多会蓄积在骨骼中,而男童的血细胞比容相对较高,骨骼所占体重比较女童要高,导致铅中毒率较女童高。在生活习惯上:男童的活动范围一般比女童要大,室外活动多,环境暴露可能相对更多,有更多机会接触铅污染环境,加之男童不良的生活习惯较女童多,使男童更容易受铅污染的影响。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铅中毒率来看,本组数据显示不同年龄段有较大差异,其中6~10岁最低,11~17岁次之,0~5岁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0~5岁的儿童活动范围渐广,对周围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有较多的手口动作,而铅多积聚在离地面1m左右的大气中,正是该年龄段儿童的主要活动范围,加之该年龄段儿童的消化系统功能仍不完善,对铅的排泄率较低所致。11~17岁儿童除了接受环境污染之外,还出现行为方面的疾患,表现为多动、注意力障碍、学习困难、吃手和咬铅笔等,所以铅中毒率也较高。
由于铅中毒危害性较大,所以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5]。例如,从事与铅有关行业的家长,上下班应注意清理体表、衣服上的铅残留;小孩要养成良好的手口卫生习惯,禁止进食含铅高的食物,如松花蛋、罐头食品等;装修应注重环保,饮食注意膳食平衡,尽量远离铅污染高的环境,如车辆来往较多的马路;同时要定期进行血铅检测,可将其纳入常规体检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同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把握铅中毒发生的动态趋势、代谢规律及特点,找出保护性措施,为实施“零铅工程”而不断的努力。
[1]叶广俊,马迎华.不可忽视儿童铅中毒[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1):4-5.
[2]卫生部.儿童高血铅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S].2006.
[3]沈晓明,颜崇淮.正确认识儿童铅中毒[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1-2.
[4]朱富生.我国儿童铅中毒的现状及其防制对策[J].海南医学,2004,15(11):104-106.
[5]吴宜群,沈晓明,何凤生.防治儿童铅中毒刻不容缓[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