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68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12-05王梅琴
王梅琴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高,常以急性心力衰竭和突发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尤其是一些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心律失常是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指标。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正规治疗对病毒性心肌炎预后至关重要。心律失常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电复律是首选,缓慢性心律失常安置临时起搏器是首选。为探讨三者疗效,现将本科收治的68例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01/2011-06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5例,并发心律失常患儿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14岁,平均(8.5±4.2)岁;窦性心动过速(窦速)9例,窦性心动过速合并房性早搏(窦速+房早)8例,房性早搏合并阵发房性心动过速(房早+房速)7例,心房纤颤(房颤)2例,室性早搏合并房性早搏(室早+房早)5例,室性早搏(室早)14例,室性早搏合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早+室速)6例,窦性心动过缓(窦缓)5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其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Ⅱ度7例,Ⅲ度3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9-09昆明会议制定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1~14岁;(3)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心律失常者。
1.4 排除标准 (1)非病毒性心肌炎引发心律失常者;(2)肝、肾功能不全者;(3)伴有其他脏器疾病及功能不全者。
1.5 治疗方法 按病毒性心肌炎常规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针剂[100~200mg/(kg·d),最大量400mg/(kg·d)]、能量合剂、维生素E、辅酶 Q10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人血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抗病毒药物等治疗。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首选胺碘酮、普罗帕酮、洋地黄(包括毛花苷丙、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包括艾司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给予山莨菪碱、阿托品、地塞米松、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治疗。心率40次/min时安置临时起搏器,心率达70次/min以上,撤除临时起搏器。
1.6 观察指标 各种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1.7 疗效判定标准 将患儿相关症状按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为0、1、2、3分。(1)重度:症状重,持续出现;(2)中度:症状轻重不一,间断出现;(3)轻度:症状轻,偶尔出现;(4)无症状:无症状出现。疗效判定:(1)有效:治疗后积分下降≥1/3;(2)无效:治疗后积分下降<1/3[2]。
2 结果
2.1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首选胺碘酮8例,普罗帕酮2例,洋地黄8例,β受体阻滞剂8例,见表1。
表1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n)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比较(n)
表2可见,胺碘酮治疗窦速+房早1例无效,改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普罗帕酮治疗窦速+房早1例无效,改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洋地黄治疗房颤1例无效,改用胺碘酮治疗仍无效,后用直流电复律成功;洋地黄治疗1例窦速和1例窦速+房早无效,改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
2.2 室性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首选胺碘酮12例,利多卡因8例,β受体阻滞剂3例,普罗帕酮2例。见表3。
表3 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n)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比较(n)
表4可见,胺碘酮治疗室早+室速1例无效,改用利多卡因治疗仍无效,患儿主动离院;利多卡因治疗室早2例无效,室早+室速1例无效,改用胺碘酮治疗均有效;普罗帕酮治疗室早1例无效,改用利多卡因治疗有效。
2.3 缓慢性心律失常 5例窦缓患儿治疗后4例心率提升至60次/min以上,1例患儿心率仍40次/min左右,安置临时起搏器,6d后为窦性心律,心率达70次/min以上。
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和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因心室率正常而未抗心律失常治疗;4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和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治疗后6例有效,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无效,心室率在40次/min左右,安置临时起搏器,1周后转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达70次/min以上,4周后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2.4 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见表5。
表5 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n=85)
表5可见,85例患儿发生心律失常时间多在疾病早期,多数在半个月内消失。有3例室早患儿出院时仍有偶发室早,其中1例住院42d,3例患儿院外继续药物治疗。1例室早+室速患儿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治疗10d无效,患儿自动出院。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安置临时起搏器,1周后转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4周后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住院36d,出院时仍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院外继续药物治疗。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尤其合并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时发生率更高[3];本组8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68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达80.0%。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都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及加重心力衰竭,加重心肌损伤,迅速有效纠正心律失常对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至关重要。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增高,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电活动异常,包括:(1)4相自动化除极速率加快,可促发各种异常自律(包括触发活动)的形成,且使心房/心室肌的自律性增强;(2)不应期缩短、传导性改变等使折返性心律失常容易发生;(3)心室颤动阈值降低。β受体阻滞剂具有拮抗儿茶酚胺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拮抗心肌自律性增高、传导速度增快及不应期缩短等异常,提高室颤阈值;同时β受体阻滞剂使心率减慢,室壁张力减轻,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达到既抗心律失常,又改善心功能的目的[4]。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早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循证医学临床试验结果表明,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5]。β受体阻滞剂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首选药物[6]。
胺碘酮是以Ⅲ类药作用为主的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因此它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7];同时胺碘酮非竞争性阻断α和β受体,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因此胺碘酮不加重心力衰竭,并且有可能使其改善[8];胺碘酮产生促心律失常作用较其他药物小。目前胺碘酮已被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尤其对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者更适宜[9]。美国心脏病学会已将其推荐为儿科复苏后室性心律失常首选用药[10]。胺碘酮可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是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11]。
本组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26例,其中窦速17例(包括窦速、窦速+房早),占心律失常的25.0%,表明窦速是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症状之一;26例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中胺碘酮治疗9人次,有效7人次;β受体阻滞剂治疗12人次,均有效;洋地黄治疗8人次,有效7人次;普罗帕酮治疗2人次,有效1人次。本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和洋地黄治疗窦速效果好,胺碘酮治疗房早、房速效果好。
本组68例心律失常中,室早25例(36.8%)居首位,表明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以室早最多。本组3例室早患儿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均有效。本组普罗帕酮治疗2例室早患儿,1例有效,1例无效。本组胺碘酮治疗10例室早(室早+房早、室早)患儿均有效。利多卡因只有针剂,缺氧、酸中毒、严重心力衰竭、复苏后出现的室早以及伴有短阵室速的频发室早,可选利多卡因治疗。利多卡因半衰期短,作用发生与消失均很迅速,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实用安全有效。
阵发室速多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往大多采用电击和利多卡因治疗,近年来由于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认识,特别是对胺碘酮的重新肯定,已将胺碘酮放在首位,利多卡因居后[12]。本组室速患儿6例,胺碘酮治疗5人次,有效4人次,利多卡因治疗3人次,有效1人次,再次证明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优于利多卡因。
病毒性心肌炎房颤发生时间多在疾病早期,且易并发急性左心衰和心源性休克。本组两例房颤患儿均有心功能不全,1例首选胺碘酮,复律成功;1例心衰较重,首选洋地黄治疗,洋地黄作用除强心外,还可有效降低心室率,改善心功能,能使部分房颤者转复窦性心律;但此患儿未能转复窦性心律,改用胺碘酮也无效,后采用电复律成功;同步直流电复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律方法,其成功率达90%~100%,应作为房颤复律首选,特别是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者,更应尽早实施电复律[13]。
病毒性心肌炎常累及心脏起搏及传导系统,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房室传导阻滞等多种严重甚至致死性心律失常。本组窦缓5例(7.4%)、房室传导阻滞12例(17.6%),二者占25.0%,仅次室早(36.8%)。病毒性心肌炎致严重窦缓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激素应用越早越好。激素可迅速抑制心肌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14];同时具有抗休克作用;激素还可提高心肌糖原水平,促进心肌酶活力,改善心肌功能,恢复心脏正常起搏及传导,维持心脏有效泵功能,保证重要脏器血供,阻止阿-斯发作。本组5例窦缓和7例房室传导阻滞患儿(4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和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激素等药物治疗,10例患儿(4例窦缓、6例房室传导阻滞)很快恢复正常的心脏起搏与传导功能,另外2例患儿(1例窦缓、1例房室传导阻滞)在激素等药物治疗同时早期安置临时起搏器。安置临时起搏器是最有效、最简单的急救措施;一旦发现急性重症心肌炎累及心脏起搏及传导系统,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对患儿的抢救成功及预后至关重要;一旦有适应证,安置越早越好[15];心律失常消失越快,患儿预后越好。早期安置临时起搏器能通过调整起搏参数,增加心排出量,恢复机体生理需要范围内正常血流动力学状态,为保证重要脏器血供提供心率支持,且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又改善心肌供血,利于病灶愈合,使患儿安全度过危重期,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本组2例患儿安置临时起搏器,1周左右,患儿心率达70次/min以上,撤除临时起搏器,患儿痊愈出院。
本研究显示病毒性心肌炎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多在疾病早期,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正规治疗,多数在半月内消失。胺碘酮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无负性肌力作用,促心律失常作用小,β受体阻滞剂既能抗心律失常,又能改善心功能,故二者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较理想药物。电复律、临时起搏器是最有效、最简单的急救措施,及早应用,可挽救患儿生命,在临床中应积极推广使用。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
[2]Dorner A,Kallwellis-Opara A,Pauschinger M,et al.Cardiac autoantibodies in viral myocarditis[J].Heart Fail Clin,2005,1(3):333-343.
[3]孙德利,孙虹,石菲菲.病毒性心肌炎儿童患者的心室晚电位临床分析[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4):240-241.
[4]Balaji S.Medical therapy for sudden death[J].Pediatr Clin North Am,2004,51(5):1379-1387.
[5]刘雪芹.期前收缩的分类及治疗策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4-6.
[6]Seggewiss H,Rigopoulos A.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children[J].Paediatr Drugs,2003,5(10):663-672.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9):769-777.
[8]Singh SN,Fletcher RD,Fisher SG,et al.Amiodarone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asymptomat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Survival Trial of Antiarrhythmic Therapy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N Engl J Med,1995,333(2):77-82.
[9]韩玲.加强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0):721-723.
[10]McKee MR.Amiodarone-an old drug with new recommendations[J].Curr Opin Pediatr,2003,15(2):193-199.
[11]李筠.儿童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处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3):964-965.
[12]朱俊,杨艳敏.快速心律失常的急诊药物治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6):365-367.
[13]田杰.小儿危重心律失常的识别判断与治疗对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3):975-977.
[14]Villain E,Coastedoat-Chalumeau N,Marijon E,et al.Presentation and prognosis of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childhood,according to maternal antibody status[J].J Am Coll Cardiol,2006,48(8):1682-1687.
[15]Verdier F,Jimenez M,Chevalier JM,et al.Outcome of 30congenital atrio-ventricular blocks[J].Arch Mal Coeur Vaiss,2005,98(5):51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