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发汗法治疗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护理
2012-11-30关丽娜麦建玲张晓春杨春敏袁惠仪夏燕萍聂雪花
关丽娜 麦建玲 张晓春 杨春敏 陈 莉 袁惠仪 夏燕萍 聂雪花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370)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束表证是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骨节酸楚、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为特征的一组证候。汗法是指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熏洗、渍、汤、水、食疗、运动等疗法,使体表之邪通过发汗、疏表、解肌等手段得以祛除,使机体营卫调和、气血畅行,达到汗出邪去的目的的治疗方法[1]。我院运用中药熏洗发汗法治疗210例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卫表证)、感冒(风寒束表证)诊断标准[2]。(2)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14~65岁;体温≥37.5℃者。(3)排除标准:妊娠;有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疾患或恶性肿瘤患者及精神病患者;皮肤感染或溃疡者。
1.2 临床资料 210例均为2009年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急诊科患者,其中男性85例,女性125例;就诊时低热(体温 37.5~38℃)者 77例,中度发热(38.1~39℃)者 106例,高热(39℃以上)者 27例。
1.3 治疗方法 (1)物品准备:30L木桶1个,一次性耐热塑料薄膜袋1个,水温计1支,羌桂香仙汤1份(将桂枝 30g,羌活30g,威灵仙30g,藿香30g研磨成粉末;生姜50g连皮捣碎),70~80℃热水 15000mL,23~25℃凉水 5000mL。(2)熏洗方法:将一次性耐热塑料薄膜袋套在木桶上,倒入热水及羌桂香仙汤粉末;逐渐加入凉水至水温约60℃时,将患者双足架于木桶上,让药水热气熏蒸足底;待水温降至40~43℃时,将双足放入药水中浸泡,并在旁监测水温,不断加入热水,使木桶中水温控制在40℃左右。
1.4 观察方法 分别测定患者就诊时及熏洗后2h体温,采用腋温测量法:擦干患者腋窝,将水银体温表的水银头端放入患者腋下,让患者夹紧腋窝,10min后取出读数。
1.5 疗效标准 以体温下降幅度为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熏洗后2h体温降至正常。显效:熏洗后2h体温较就诊时体温下降≥0.5℃。有效:熏洗后2h体温较就诊时体温下降<0.5℃。无效:熏洗后2h体温无变化或反而上升。
2 结 果
见表1。210例观察病例总有效率81.43%,其中低热组为62.34%,中度发热组为91.51%,高热组为96.30%。
表1 各组疗效比较(n)
3 不良事件
中药沐足共计210人/次,在中药沐足退热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烫伤、皮肤过敏、头晕、心悸等不良事件。
4 体 会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中也强调“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风寒束表证多为外感风寒之邪,肌表被束,腠理闭塞,玄府不开,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所致,当治以辛温解表、疏风散寒。现代医学认为,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促进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以利于祛除病邪,其二,扩张周围血管,发散体温,起到退热作用;其三,改善全身和局部的循环功能,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局部炎症的吸收;其四,通过发汗和全身循环的加强,增加肾小球过滤等作用,以排除体内潴留水分等[1]。而我们熏洗所用中药羌桂香仙汤主要作用是辛温发汗,可使风寒之邪外出而解。
在中药熏洗前,护士需密切注意药液的温度,控制好水温,防止烫伤,尤其对温感觉迟钝者更应严加防范;并在中药熏洗前向患者做好操作宣教及解释工作。中药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复测患者的温度,做好记录;熏洗时间视患者体质及汗出情况而定,体质强壮者一般泡足20min,体质瘦弱者一般泡足15min,若汗出明显至全身湿透可提前结束;护士及时巡视并鼓励患者适当饮用温开水,查看患者是否发汗,如汗出,及时擦干更换汗湿衣物,做好保暖以防着凉;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熏洗,静卧休息,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心理护理:熏洗治疗后患者不出汗或汗出较少,则很难退热,此时要多关心患者,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引起患者不满。
[1]姜静娴.谈汗法的祛邪特点与作用机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2,17(2):76-77.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