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汤治疗脑梗死56例临床观察
2012-11-30黄宏烨
黄宏烨
(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湖北 黄石 435000)
通络汤是我院治疗心脑血管病经验方,实验研究证明能够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浆中血栓素含量,升高前列环素水平,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1]。笔者采用通络汤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6例均为我院2008年6月-2010年7月住院病例,均为发病14d内,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除外合并有应激性溃疡、接受溶栓治疗者、凝血功能异常及患血液病者;伴有其他晚期、严重疾病或急性、难以控制的疾病;重症昏迷患者或有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观察中不能合作者、妊娠、脑出血以及严重意识障碍者。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44~83岁,平均(61.60±4.70)岁;合并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9例;基底节区梗死33例,脑叶梗死10例,丘脑梗死5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3例,多发性梗死4例。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 45~85 岁,平均(58.70±5.60)岁;合并高血压病14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2例;基底节区梗死13例,脑叶梗死9例,丘脑梗死4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3例。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为(17.92±5.46)分,既往史积分(9.67±6.34)分,伴发病积分为(8.23±6.37)分;对照组分别为(17.21±6.54)分,(9.67±6.39)分,(8.18±7.19)分。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予脱水降颅压、降血压、调血脂、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必要的对症处理及神经功能康复锻炼。对照组加用银杏叶片(黄石市飞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片,每日3次。治疗组则加服通络汤(黄石市中医医院制剂室,组方为黄芪 30g,杜仲 12g,桑寄生 12g,续断 12g,天麻 12g,钩藤 30g,川芎 10g,赤芍 10g,当归 10g,桃仁 10g,红花 6g,地龙 12g,丹参18g,炙远志 10g,石菖蒲 12g,桑枝 30g 等),每次 60mL,每日 3次。两组均21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评定 (1)西医疗效判定参照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SSS)、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3],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1d进行SSS评分和ADL评分。(2)中医疗效判定: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及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SS和ADL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SS和ADL评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SSS ADL治疗组 治疗前 17.92±5.46 59.04±1.74(n=56) 治疗后 8.27±3.61**△ 93.27±1.50**△对照组 治疗前 17.21±6.54 58.46±1.26(n=30) 治疗后 11.68±4.58* 80.83±1.09*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 论
脑梗死是由于血管壁、血液性质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凝集性增高而致缺血性脑损伤,多发于老年病人。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由于管腔的狭窄、痉挛,血液的凝聚性增高、黏度增加,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原因造成局部脑动脉血供不足,致其相应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坏死,周围脑组织水肿,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及继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肾。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温煦推动作用。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本,心阳需得肾阳之鼓动,否则心阳不振,血行瘀滞。肾气为生命的原动力,血液的循环和瘀血的消散都须靠肾气的激发和推动,肾气虚弱,元气不足,五脏之气化乏源,必致气虚无力行血而致瘀,正如《医林改错》所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肾为水脏,肾亏则痰浊易生。若阳不足,气化失权,失其温煦推动之职,则津液凝聚而成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是肝风内动的病机概括,过食膏粱厚味,可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以致痰热蒙蔽清窍而卒然昏仆,或风痰阻滞经络而发半身不遂,朱丹溪所谓“湿热生痰”。总之中风发病与虚、风、火、痰、瘀等因素有关,原其本在肾气不足,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血行乏力,久病成瘀,生痰、生风,风痰与瘀血入络,脉络闭阻而成。通络汤用黄芪补气,使气旺以促进血行,杜仲、桑寄生、川断补肝肾强筋骨,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炙远志、石菖蒲豁痰开窍,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地龙祛瘀通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痰瘀祛,肝风息,经络通,故或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改善血液流变学,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脑血栓形成的作用;杜仲、桑寄生、续断有脑保护作用,赤芍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而使已凝固的纤维蛋白发生溶解;地龙主要成分为蚓激酶,具有抗凝和纤溶作用,后者包括对纤维蛋白的直接溶解和激活纤溶酶原的间接纤溶作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具有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促进微循环的作用。因而通络汤治疗脑梗死疗效满意。
[1]吴玲.通络汤对 AS大鼠 TXB-2和 6-κ-PGF-(1α) 影响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2):12-1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陈清棠,执笔.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